繼續為大家介紹,志愿軍使用的蘇制火炮。
反坦克炮
M1930型37毫米反坦克炮,是蘇聯從德國引進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技術仿制的。
這種反坦克炮在抗戰時期就已經援助給了國軍,用來對付日軍的那些小脆皮還是非常管用的,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主要用它來打裝甲車和汽車,反坦克已經用不上它了。
在二戰前,蘇軍就發現37mm反坦克炮威力不足,所以便開發出了1937年型45mm反坦克炮。
這種反坦克炮也援助給了國軍,在1946年9月的定陶戰役里,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定陶以西大楊湖、大黃集,圍殲了國軍的蘇械整編第三師后,繳獲了一批該型反坦克炮(可惜怎么也找不到解放軍繳獲該炮的照片了)以及T-26坦克等蘇械裝備。
以上這兩種反坦克炮,碼字的都未能找到志愿軍使用的照片,在57神針大量裝備部隊后,這兩種反坦克炮基本被淘汰掉了。
ZIS-2/1941年型反坦克炮(57mm),從這個家伙身上我們就能明白為何二戰中,各國的步兵師裝備的大口徑反坦克炮都少的可憐。那長長的4米炮管是一個吞金巨獸,ZIS-2作為一種團屬反坦克火炮,造價卻比ZIS-3(75mm)師屬火炮貴10到12倍!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種能穿虎式正臉的反坦克炮,是蘇聯在不知道虎式的情況下,于二戰前就研制成功的。因為當時蘇聯開始裝備KV重型坦克,蘇聯想當然地以為德國也裝備了重型坦克,所以便研制出了這種被譽為‘神針’的反坦克炮。
結果當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聯發現這種昂貴的火炮根本就是多余的,于是將它束之高閣。等到德國的虎豹坦克出現時,蘇聯又想起了神針,于是將這種火炮的圖紙翻出來重新投產。
志愿軍正在學習如何使用ZIS-2,但是這種火炮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已經是相持階段了。對于利用坑道作戰的志愿軍,這種身長超過六米重量達到1100kg的反坦克炮,遠沒有火箭筒和無后坐力炮好使。
到1951年底前,志愿軍裝備的ZIS-2/57毫米反坦克炮共計只有53門。
榴彈炮
ZIS-3型76毫米加農炮,這種蘇聯的師屬支援火炮誰用誰說好。它既能作為火力壓制武器曲射,也能作為反坦克炮平射。這種累計出廠數量高達48000門的火炮,使得蘇軍在虎豹出現前,沒有裝備新式反坦克炮的必要。
蘇聯用這種炮造出了自己的第一代自行火炮——SU-76。而德國人對這種他們繳獲了大量的炮更加偏愛,他們用它結合各式底盤造出了多種自行火炮,主要是用來反坦克。
ZIS-3火炮在志愿軍中主要還是用來作為支援武器使用,這是朝鮮東海岸的志愿軍反登陸炮兵陣地。
不過朝鮮半島北方南北走向的山地,使得登陸后兵力難以展開,而且美國政府也不希望將戰事擴大,所以美軍在朝鮮戰爭期間,沒有在朝鮮半島北部實施過大規模的登陸。這些部署在海岸邊的ZIS-3火炮,自然也就無所事事。
這張照片中,志愿軍炮兵使用ZIS-3在白天對目標進行抵近轟擊。從旁邊騰起的硝煙看,雙方應該是在進行炮戰,很可能是在進行反坦克作戰。
到1951年年底,志愿軍已經擁有ZIS-3型76毫米加農炮297門。不過這種火炮對于空軍、炮兵都處于劣勢的志愿軍來說,射程還是太短了些,因此它不算是志愿軍主力支援火炮,主要是作為防御要點的火力支撐點使用,以及作為反坦克炮使用。
但是這并不妨礙志愿軍使用ZIS-3型76毫米加農炮創造輝煌,像是志愿軍反坦克炮兵401團就是裝備的ZIS-3型76毫米加農炮。該團在朝鮮戰場上一共擊毀敵坦克26輛,擊傷4輛,擊落敵機8架,擊傷5架。
401團一直在朝鮮待到了1958年,作為志愿軍的最后一批在朝部隊撤回國。
蘇聯M-1938式122mm榴彈炮,這個才是志愿軍作戰的主力火力支援火炮。
在1951年4月第五次戰役前,志愿軍炮兵接收了36門M-1938式122mm榴彈炮,到第五次戰役結束后,M-1938式122mm榴彈炮的數量已經達到99門。到1951年年底,志愿軍已經擁有M-1938式122mm榴彈炮249門。
從這個裝備數量增長不難看出,志愿軍對這種火炮有多偏愛。
M-1938式122mm榴彈炮可以大仰角射擊,在朝鮮多山的地形下,志愿軍想不愛它都難。
志愿軍正在使用M-1938式122mm榴彈炮。
不過這種大炮的炮彈要到朝鮮戰爭末期新中國才能自造,所以對于中國來說它的炮彈價格是非常高的。
上甘嶺作戰時志愿軍面對美軍的范弗里特彈藥量的瘋狂潑灑,在對射時志愿軍炮兵也常常打瘋了。志愿軍一個軍面對敵軍一個連的進攻時,竟然一口氣打出了122毫米榴彈3205發!所以越南在自衛反擊戰中嘗到的中國炮兵滋味,在上甘嶺時聯軍就已經嘗過了。
這也逼得志愿軍總部在1952年10月,制定了反擊作戰炮火彈藥標準,規范了各型火炮參與戰術反擊時的日消耗標準。
ML-20型152毫米加農榴彈炮,作為蘇聯援助給志愿軍的最大的筒子,它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尤其是上甘嶺炮戰中表現卓越。
志愿軍使用ML-20型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射擊,這種火炮巨大的后坐力,使得射手們在它開火時都得離遠些才行。
照片中的是志愿軍個人特等功獲得者張瑞臣,他就是一名ML-20型152毫米加農榴彈炮炮手。在上甘嶺炮戰中,他所在的炮班全員僅他一人幸存。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他一人堅守炮位數天。張瑞臣所在班的這門ML-20型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在上甘嶺戰役中累計炸死敵軍400余人!
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也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使用PC-132型132毫米航空火箭彈,一次可以齊射8枚。
喀秋莎作為一代神炮,志愿軍當然是熱烈歡迎它的到來。
從這張照片,我們看到了PC-132型132毫米航空火箭彈有多大。
奏響喀秋莎吧!
美軍驚恐地稱喀秋莎為‘魔鬼炮’,而志愿軍則親切地稱喀秋莎的轟鳴為‘敲洋鼓’。
不過這種火箭彈炮的缺點對新中國來說也非常明顯——貴!一發PC-132型132毫米航空火箭彈當時價值6兩黃金以上!這還是蘇聯友情打折后的價格!
所以當志愿軍副司令員陳賡得知,志愿軍某部一次使用200多枚喀秋莎火箭彈殲敵500余人時,心痛地批評他們太奢侈。
不過這個問題,在如今的中國已經解決了,一次演習火箭彈實彈齊射那就是黃金萬兩。
取得上甘嶺戰役的一個重大功臣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志愿軍炮兵們。
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炮兵消耗炮彈450768發,達到聯軍消耗的190發炮彈的近四分之一。作戰中志愿軍炮兵多次直接打垮了聯軍發動的攻勢,有力支持了志愿軍步兵,為成功守住上甘嶺陣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新中國軍事建設取得巨大進步,而獲得的綜合性勝利!
蘇聯對志愿軍的援助是全方位的,除了大炮外還有汽車、飛機、坦克,這些現代戰爭所必需的裝備。
下一篇,碼字的為大家介紹這些志愿軍所有的蘇軍重型裝備。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