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三月柳,吹暗大同城”(明·徐楨卿《送士選侍御》)。初夏細雨,我從北京出發(fā),懷揣詩意踏上大同這片歷史土地。高鐵疾馳二小時,穿越繁華與歷史的距離,柳暗花明間,我感受古城微雨與夏風的清新,聆聽歷史回聲,與大同共鳴。
大同,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它的獨特魅力可以用“雜”與“技”兩個字來精妙地概括。
“雜”的含義。大同這座城市以其深厚的歷史變遷、多元的文化融合,彰顯出一種全方位的“雜”。
歷史變遷的“雜”。從春秋時期的“樓煩”之地,到戰(zhàn)國趙國邊疆的演變,再到西漢時期被匈奴占據(jù),大同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在此建立北魏王朝,進一步豐富了其歷史內涵。隋唐、五代十國、遼金等各個歷史時期,大同都承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
文化融合的“雜”。在文化方面,大同是文化交融的典范,鮮卑、契丹與中原文化和諧共存,華嚴寺里的遼代塑像、石經(jīng)幢,善化寺里的金代雕塑、云岡石窟等述說著歷史的輝煌,長城、絲綢之路遺跡、明清萬里茶道的痕跡,華夷共處南北通衢,譜寫文化繁榮的新篇章。
“技”的含義。一個沉重的技,一個輕巧的技,它們在大同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共同展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技藝之美,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
沉重的技,就是精湛雕刻的“技”。云岡石窟作為北魏佛教藝術的瑰寶,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才華,石刻佛像和佛教故事栩栩如生。別忘了欣賞北魏宋紹祖墓出土的彩繪陶鎮(zhèn)墓武士俑,它們夸張的表情設計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個甚至酷似豬八戒的形象,為這段歷史增添了幾分趣味。
輕巧的技,就是傳神剪紙的“技”。廣靈染色剪紙以其獨特的風格、艷麗的色彩和生動的造型成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其歷史可追溯至初唐,唐朝詩人李商隱的“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正是真實寫照,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大同對“雜”與“技”的理解,浸潤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龍,古老深邃,集走獸矯健、飛禽輕盈、水族靈動、爬蟲堅韌于一體,寓意和諧之美,融合與包容的精神,是龍文化深厚底蘊的關鍵,亦體現(xiàn)中國人海納百川的民族精神。
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存有龍壁九座之多。其中大同市和陽街九龍壁,不僅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照壁,更是古代匠人精湛技藝的結晶。琉璃磚瓦砌合的九龍壁,光彩輝煌耀目,火辣辣的,仿佛會破壁而出,九龍壁前的一個小池,有水的時候,龍影映在水中,活像真龍。
雜技,這一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藝術,在大同市博物館得到精彩的展現(xiàn),一組北魏時期的雜技陶俑,將我們帶回那個雜技繁榮的年代。其中,頂竿胡人俑仰首直立,竿上兒童技巧高超,動作敏捷而驚險,令人嘆為觀止。五位伴奏者各司其職,為這場表演奏響動人的樂章。演員與道具、觀眾、自然和諧共生,完美詮釋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共同追求雜技的極限與美感。
大同的雜技與九龍壁所展現(xiàn)的包容與融合精神相得益彰,懸空寺則如同魔術師手中的神秘道具,以其獨特的懸空姿態(tài)和精湛的建筑工藝,為這座城市的藝術魅力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共同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擁有深厚龍文化底蘊的大同,如今又將雜技的精髓升華為魔術的境界,成功地將煤炭城市轉變?yōu)樯鷳B(tài)之城,這一轉變已然成為大同新的驕傲和閃亮名片。
在大同之行中,我體驗了深邃的感觸。首日,細雨與夕陽交織,為這座城市涂抹上夢幻的色澤;次日,藍天白云,繪就了如詩如畫的絕美景致。
這些如夢似幻的組合,就是大同獨有的雜技魔法,在現(xiàn)實中綻放,令人陶醉其中,思緒紛飛。特別是大同的塑像之美,正如著名文化人鄭振鐸在《西行書簡》1934年平綏沿線旅行記中所言,踏入下華嚴寺,我被眼前眾多且精美的塑像所震撼,它們猶如“斷臂的維納斯”,典雅而生動,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感謝“第七屆大同網(wǎng)信周末論壇組委會”和北京網(wǎng)絡信息安全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聯(lián)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段繼亮先生以及各位專家學者,讓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山西大同周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