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政治腐敗、官府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曾經出現過四支農民起義軍,分別是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和江南方臘。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寫道宋江被朝廷招安后,甘心充當急先鋒和打手,帶領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漢掉轉槍口,將王慶、田虎和方臘一一剿滅。
特別是在征剿方臘的戰斗中損兵折將,元氣大傷,這段演義版故事純屬無稽之談,為小說家一家之言,只是作者施耐庵為突出宋江的忠義和死心塌地投靠政府而肆意編造的,與真實的歷史差異很大。
北宋末年的這四支義軍,無論是從影響和規模來看,江南方臘的起義都是首屈一指的,遠非山東水泊梁山上的宋江所能望其項背。
這四支起義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起義的時間很短,剛剛打起革命的旗幟,燃起斗爭的火焰,旋即被鎮壓和撲滅。
同時義軍都是被政府軍所剿殺的,與宋江的梁山英雄們八桿子打不上邊。
從起義的時間來看,宋江比方臘稍早,也比方臘早些時候玩完。
方臘于公元1120年十月在安徽歙縣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個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從起義初的一千多人發展到后來的百多萬人。
而朝廷派來征剿的大軍僅統帥童貫麾下就有十五萬精兵,其次方臘起義沉重的打擊了北宋政權,并且嚴重破壞了江南富庶之地的生產力,使不堪重負的北宋朝廷終于在內憂外患和各種摧枯拉朽的因素作用下最終走向了覆亡。
正史中對于方臘起義所著筆墨不多,宋史傳方臘附于童貫之后,廖廖數語,突出的是童貫這位名列北宋“六賊”之中其人的赫赫武功,后童貫因征剿方臘有功而進封太師,方臘在文中起的只是一種陪襯作用。
倒是在宋人方勺筆記《青溪寇軌》中對于北宋末年這場聲勢浩大的方臘起義有著詳細記載。
方勺引用宋人洪邁容齋逸史所言,宋徽宗即位后,寵信奸佞蔡京父子,任命童貫在蘇杭開造作局,為皇家制作御用器具,接著采納吳人朱勔媚上所言,命令江南進貢花石,這就是宋史上臭名卓著的花石綱。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江南官府的各色狗腿子們借機大肆盤剝魚肉百姓,民間賣田鬻子以貢官吏所需,天下動蕩,人心思變,為方臘的大規模起義奠定了基礎。
而方臘這個人也不簡單,其性情豪爽,且仗義疏財,深得民心,還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
他借口有一次臨溪顧盼,看見水中自己的影子身著官袍而類似王候將相,就讓手下的弟子們趁勢傳播,弄得四野八鄉都對他五迷六道的。
當時有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叫做吃菜食魔教,此為東漢五斗米教衍生至宋,方臘參加了該非法組織,并任頭目,具有一定的勢力范圍。
方臘并不像演義中所說的那樣出身貧苦,而是像《水滸傳》中孔明、孔亮他老爹孔太公那樣有著較為雄厚的家財,是一個小莊園主。
當時方臘有著方圓數里的漆園,而漆園所產的生漆盡數為童貫所辦造作局巧取豪奪,方臘怨氣滿腹,加上花石綱擾民,人皆憤怒,方臘很好的利用了民間的積怨,暗中廣散錢財,有意結交江湖豪杰,名聲大起。
等到蟄伏等待的時機差不多了,方臘殺豬宰牛,與數百名江湖豪杰歃血為盟,眾人一起喝了血酒,方臘登臺振臂開始戰前總動員。
其演講詞極具鼓動性,方臘高聲喝道:“天下與國家,本同一理,可是我等百姓終年勞苦,而少衣缺食,政府貪婪,不恤民力,稍不如意,則鞭笞酷虐,至死不恤,你們就能心甘情愿的忍受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嗎?”
臺下黑壓壓的一群民眾狂呼“不能”。
方臘又說:“把我們剝削完了,政府拿著我們的勞動成果又奉送給我們的仇敵遼和西夏,我們的敵人靠著這種資助而日益富庶,反過來變本加厲欺侮我們,耗盡國財而不能求得和平,反而使戰爭陰云籠罩,你們甘心嗎?”
眾人應道:“豈有此理?”
方臘流著眼淚疾呼:“今天下賦稅勞役繁重,官吏魚肉百姓,農業生產不能實現自足,我們所賴以活命的唯有山林漆竹,又被政府竭澤而漁,暴政如此,人神共怒。統治者除了聲色犬馬,土木甲兵和花石綱外,每年歲賂西北遼、夏銀絹以百萬計,皆我江南膏血,而我們卻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們該怎么辦?”
眾人仇恨之火熊熊燃燒,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拼了。
方臘進行完戰前總動員并發布戰斗檄文后,開始條縷分明的闡述自己的戰略思想,“只要大家能夠隨我揭竿而起,天下必聞風而動,不出半個月,就可云集萬余人,即使守將聞知,也無關緊要,我會用計謀延緩援兵到來,至多一兩個月,江南諸郡可一鼓作氣拿下。
即使趙官家得到奏報,但依政府辦事效率,調兵遣將非半年不可,而此時大事已定,不足為慮。
何況政府每年歲入西北遼夏數百萬銀兩,政府軍事開支上千萬皆出于江南,我們占據了江南半壁江山,政府必將酷取中原,中原人民不堪忍受暴政,也會蜂擁響應起義,西北二虜知道我們造反的消息,也將趁火打劫,政府腹背受敵,雖有良將謀臣,也必將焦頭爛額。我們畫江而治,輕徭薄賦,以寬民力,天下勞苦大眾必將投奔而來。
公元1120年,方臘舉眾千余人以誅朱勔為名起事,見政府官吏皆殺之,而江南人民苦于賦稅、造作局、花石綱三座大山壓迫,各處云集響應,數月之間,方臘有部眾十萬余人,接連攻陷附近郡縣十余個,并很快聚焦了上百萬民眾,天下為之大震。
當時北宋朝廷正和東北勃然興起的女真人暗中達成協議,密謀攻取契丹,以取歷史上被割據的燕云十六州,各種軍事調配恰好正在進行當中,聞聽方臘兵患,匆忙打消與女真人的聯合軍事行動,迅速調集精兵,以童貫為江淮荊浙總司令,移師南下/
歷史的陰差陽錯讓北宋這具臃腫顢頇的官僚機構瞬間變得高效簡潔起來,方臘沒有料到政府軍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烈,而童貫此時也突然變得識時務起來,來到蘇州后,立即撤消了造作局,并雷厲風行的解散了運送花鳥魚石的集散場所。
童貫帶領的是北宋政府軍中裝備最好,訓練最有素,堪稱當時最精銳的一支十五萬人軍隊,與糾結烏合之眾的方臘流民隊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童貫揮兵秀州,重兵挫敗了方臘前鋒。
一路追擊方臘到了幫源洞,當時方臘尚有二十萬之眾,然與政府軍力戰而不能取勝,且戰略上已然處于被動,處處挨打,一路潰散,率領一干殘眾逃到了山林之中,依靠山野巖穴與政府軍苦苦周旋,從野戰部隊攻城戰至此變成了游擊戰,龐大的政府軍對于逃到山林之中的方臘無計可施,然聲勢浩大的方臘起義顯然已經到了窮途末路,起義失敗已經難以避免。
《宋史》和多種版本的史書都記載方臘最后的結局是被擒受俘,后被政府砍了頭示眾,然方臘究竟是被何人所擒?一直語焉不詳。
施耐庵在《水滸傳》原著中寫道,“方臘兵敗后逃到一處山凹里,卻待正要去茅內尋討些飯吃,只松樹背后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
民間流傳更廣的一種版本是“武松單臂擒方臘”,鞠覺亮新版《水滸傳》影視劇也采用了這一說法,最后擒住方臘的是打虎英雄武松。
魯智深也好,武松也好,都是小說家言,屬于作者杜撰。
《宋史韓世忠傳》記載擒得方臘的是童貫手下大將王淵再手下偏將韓世忠,這位韓世忠可是一個大大有名的人物,是南宋抗金英雄。
宋人洪邁考證擒得方臘的正是韓世忠,但寫作蘄王韓世終。
洪邁生于宣和五年,即公元1123年,是與方臘起義失敗年代最為接近的宋朝人,而且此人還是一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學識淵博,著述極多,其筆記體文章結集《容齋隨筆》也為歷代文人所看重。
所以,此言極為可信,韓世忠時為王淵裨將,方臘退守巖穴之中后,韓世忠帶領特種部隊秘密潛行于溪谷之中,經詢問山中村婦,得到了一條隱秘的山間小路。
于是挺身犯險,其間經歷了無數險峰峭壁,長途奔襲,宛如神兵天降,來到了方臘潛藏的洞穴之中,經過一番殊死格斗,殺死了數十名方臘侍衛,擒獲了亂世梟雄方臘和他的妻子,以及方臘所用符印和手下心腹,并把方臘解送到童貫軍中,至此轟轟烈烈的江南方臘起義徹底被剿滅。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此一浩劫,江南損失人口數百萬,往日非常富足的江淮之地從此變得蕭條而凋弊,為北宋王朝加速滅亡敲響了喪鐘,即使南宋偏安一隅,也因江南歷經戰火兵燹而長久難復往日繁華,更別說重振軍備恢復被金人侵占的大好河山了,南宋小富即安的統治階層思想。
某種程度上,從根源上講未必不是拜方臘這次席卷江南的起義所賜,這恐怕也非方臘本人所能想到。
而擒得方臘的裨將韓世忠當時籍籍無名,還未發跡,后因抗擊金人入侵,屢立戰功,宋孝宗時被追贈為蘄王,所以這段史實遂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亦被當時人和后人所漸漸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