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我的阿勒泰》“高燒”不止
鏡頭中唯美的阿勒泰以及游牧民族的自在生活
觸動著許多久居城市者的敏感神經
▲《我的阿勒泰》劇照
阿勒泰在哪里?
倘若在1個月前,這個問題真會難住不少人
而如今
她熟悉而陌生,親切又遙遠
她也許是這個暑期的旅行計劃
也許是需要去實現的 一個夢想
▲額爾齊斯河上游 攝影/張學文
阿勒泰地處歐亞大陸腹地
位于我國的西北端
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接壤
即便是在新疆內部 她依然屬于遙遠的北疆
除于偏遠 她還是一個地貌多元的地方
山地、丘陵、平原和沙漠
由北向南依次展布
▲額爾齊斯河上游花崗巖地貌 攝影/楊建
億萬年來
地殼擠壓收縮 巖層褶皺斷裂
然后是冰川的侵襲
流水的刻畫 風沙的吹蝕
孕育出最為神奇的地質景觀
新疆有8處國家級地質公園
阿勒泰就有3處
新疆唯一的世界地質公園 也位于這里
▲吉木乃神石城國家地質公園 攝影/李忠東
01
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
阿爾泰山
一條磅礴巍峨的山脈
阿勒泰也因它得名 是阿勒泰地區的“金山”
也許正是由于它的存在
阿勒泰才會有春牧場、夏牧場、深山夏牧場
才成為哈薩克族傳統的游牧區
▲哈薩克人轉場 圖片/圖蟲創意
可可托海位于阿爾泰山南麓
通住深山夏牧場的羊道會穿過這片土地
2005年被原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
201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
3號礦脈
富蘊斷裂帶地震遺跡、額爾齊斯河花崗巖地貌
是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的三大地質奇觀
▲3號礦坑 攝影/楊建
3號礦脈發現于1935年
它擁有世界級大型花崗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
無論是其偉晶巖的地球化學演化的完整性
還是稀有金屬礦化的廣度和豐度
或是它宏偉而獨特的構造形態特征 均為世界罕見
它是中外科學家研究花崗偉晶巖和
稀有金屬礦的經典地區
被列入許多國家的教科書
被稱為“地質圣坑”
▲很久以前
生活于可可托海的哈薩克牧人便發現這里盛產寶石
上圖為海藍寶石。圖片源自網絡
3號礦的礦物種類及其儲量豐度
在世界都極其罕見
發現的礦物多達84種 鈹資源量居世界第一位
鉭、鈮、鋰、銫資源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1941年前蘇聯便開始對3號脈進行勘探和開采
1955年以后 中國收回管理權 開始獨自勘探與開發
▲前蘇聯專家在可可托海
在共和國最艱難的時期
正是從這個礦脈挖出稀有金屬礦
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
以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
據統計 單是三號脈就償還了當時外債的三分之一
所以可可托海礦坑 又有“共和國功勛礦坑”之稱
▲全球獨一無二的額爾齊斯石 圖源/圖蟲創意
因礦而興的可可托海鎮曾經熙來攘往
如今 隨著大批采礦大軍的撤離
這里已經失去昔日的喧囂
成為了額爾齊斯河上游一個安靜的小鎮
但長達近百年的開采歷史
仍讓這里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
請橫屏觀看
▲可可托海鎮與3號礦坑 攝影/張學文
阿爾泰山之所以 “物華天寶,金玉富蘊”
是因為它同時是一條“造山帶”
尤其是發生于1931年8月11日的富蘊8級地震
形成176公里的地表地震斷裂帶
是世界上罕見的地震斷裂帶之一
得益于干旱少雨、人跡罕至
珍貴的地震遺跡和各種地震現象
仍被完好地保留在原地
被稱之為 全球最好的地震破碎帶現場博物館
▲卡拉仙格地震塌陷區 攝影/楊建
由于斷裂的長期活動
沿斷裂帶形成長長的構造干谷和三個串珠狀盆地
從南至北依次為
吐爾洪盆地、可可托海盆地、喀依爾特盆地
▲斷裂帶地形示意圖
在日積月累中
阿爾泰山泥砂不斷被流水帶至盆地
形成廣袤的平原和串珠狀的湖泊
這里土地豐膄肥沃 是準噶爾東緣難得的綠洲
世代逐水草而牧哈薩克人
也因此改變傳統 在盆地邊緣建立起了定居村落
過了半農半牧,半游牧半定居的農牧生活
▲斷裂帶形成的伊雷木湖 攝影/楊建
可可蘇海 一個沼澤性湖泊
發育大量的浮島而極富特色
浮島之上蘆葦叢生
夏天碧波蕩漾 秋天一片金黃
▲可可蘇海 攝影/楊建
與玲瓏雅致的可可蘇里不同
群峰簇擁下的伊雷木湖 大氣而壯美
湖的東、北和南側均為開闊地
阡陌縱橫 農舍儼然 樹木成行
▲伊雷木湖畔阡陌縱橫,農舍儼然。攝影/李忠東
作家李娟曾在《羊道,前山夏牧場》一書中
描繪她看到的地震遺跡
“身邊是又深又窄的一道溝……
仔細一看 卻是地震斷裂的痕跡
因為兩岸交錯的石塊和空穴還有著清晰的曾經嵌合在一起的痕跡……
這條兩米多寬的深溝將碧綠完整的草地從中破開
一直延伸至我們所駐扎氈房的那座小山的山腳下。”
而且在前山夏牧場
她還親歷了一次震感強烈的地震
▲一個哈薩克牧人從斷裂帶走過
圖左側為地震形成的地裂縫。
攝影/李忠東
構成阿爾泰山主體的花崗巖
不僅蘊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在可可托海北部的小東溝
還形成了令人驚嘆不已的花崗巖地貌
這里的花崗巖山峰多呈鐘狀、穹狀、錐狀
矗立在碧水彩林之間
▲小東溝花崗巖形成的鐘狀峰叢。攝影/楊建
石峰頂部巖石裸露 圓潤平滑
四周的巖壁陡立 無數溝槽豎向排列如巨瀑飛懸
巖壁上的裂隙間
生長著白樺樹、楊樹和西伯利亞云杉
秋天 金黃的白樺 火紅的楊樹和青黛色的云杉
將花崗巖石峰的巍然與壯美
襯托得極為神奇
▲小東溝花崗巖地貌。攝影/楊建
02
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
“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盤桓賞素秋”
——丘處機
金山是阿爾泰山 大河為額爾齊斯河
詩中所寫便是阿勒泰的“金山銀水”
在阿爾泰山脈發育的眾多河流中
額爾齊斯河是最為特殊的存在
因為它由東向西流淌 最終流入北冰洋
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額爾齊斯河上游。 攝影/楊建
額爾齊斯河是典型的梳狀水系
所支流均發育于河流北側
南側便是準噶爾盆地
布爾津河
最大的支流 喀納斯 便位于它的上游
喀納斯是阿勒泰的頂流明星 幾乎也是新疆名片
人們對它總不惜溢美之詞
如“北國仙境”、“西域明珠”、“人間凈土”
2004年 它被原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
也是新疆首個國家地質公園
▲喀納斯河,遠端的山呈三角形
是斷裂形成的斷層三角面。攝影/圖蟲創意
喀納斯湖是一個超級斷陷湖
喀納斯在蒙古語中意為
“峽谷中的湖”
它是一個河道型的湖泊 湖形隨河流方向展布
長24公里,寬約2公里
平均水深約90米 最大水深188.5米
是我國內陸僅次于長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
▲冬天喀納斯。攝影/圖蟲創意
它的湖面面積約45.78平方公里
雖屬小型湖泊
但容積竟達53.781億立方米
超過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和巢湖
湖的兩岸由泰加林組成的森林景觀
或青黛蔥蘢,或千山紅遍
遠端,阿爾泰山橫亙
海拔4374米的友誼峰若隱若顯
▲喀納斯 攝影/圖蟲創意
山體中部牧場與森林相嵌 是最"阿勒泰"的地方
那仁牧場便藏于其中
喀納斯湖是地質構造與古冰川共同作用的結果
斷層控制著湖的形態和深度
古冰川堰塞使其成湖 因為湖既大且深
湖怪的傳說始終充滿神秘
▲ 喀納斯湖狀如豆莢,是一個湖道型湖泊。圖源/圖蟲創意
觀魚亭位于地質構造形成的大斷崖
又是天然的觀湖平臺
一道灣吐魯克
羊背石上古冰川刻畫的遺跡
和古老游牧民族的巖畫交織在一起
自然偉力與人類文明 跨越時空
▲ 古老游牧民族的巖畫。圖源自網絡
喀納斯的河灣
灘流和沙洲 勾勒出最動人的曲線
▲ 喀納斯的河灣和森林。攝影/圖蟲創意
月亮灣的碧水、神仙灣的晨霧、臥龍灣的細沙
精致之極,美麗之極
▲神仙灣 圖源/圖蟲創意
數千年來
先是塞種人的“行國”
然后是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蒙古
瓦剌、準噶爾、烏梁海、哈薩克……
據說成吉思汗留在這里蒙古人
最終成為了今天的圖瓦人
阿勒泰成為圖瓦人最后的家園
▲ 禾木鄉的森林雪鄉 圖源/圖蟲創意
而最為動人是走在轉場路上牧羊人
男人騎在馬背 女人騎著駱駝背上
孩子裝在框里 框由駱駝馱著
前面是塵土飛揚的羊群 身后是一望無邊的戈壁
遠處是水草豐美的深山牧場
《我的阿勒泰》中的場境
每一個季節都在這里的羊道上演
游牧人的生活與艱辛
成為別人眼中的詩意
▲ 游牧民族轉場。圖源/圖蟲創意
03
吉木乃神石城國家地質公園
除了北部的阿爾泰山
阿勒泰西部還有另一個山——薩吾爾山脈
相對于阿爾泰山的峻秀與寒冷
這里山谷平坦,相對溫暖
是阿勒泰地區優質的夏牧場
▲ 夏牧場。圖源/圖蟲創意
在薩吾爾山與準噶爾盆之間
生長著一片奇奇怪怪的花崗巖地貌
似山非山,似峰非峰
高不盈尺,卻狀貌萬千
千瘡百孔,又極盡奇絕
它們是準噶爾的風沙長年吹蝕形成的花崗巖石蛋地貌
其中吉木乃草原石城便是精華
▲ 吉木乃花崗巖石蛋地貌。攝影/李忠東
2018年2月
吉木乃神石城被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這里是一個“怪石世界”
石丘兀立 石蛋層疊
或如骷髏鬼面 或如妖魔神怪
地質學家稱之為石蛋
而哈薩克牧民稱為“闊依塔斯”
意為“羊群一樣的石頭”
▲ 吉木乃草原神石城石蛋地貌。攝影/李忠東
神石城的石蛋 分布于薩吾爾山北坡前山
海拔1400米至2000米之間
多組垂直節理和斜節理
將山體頂部切割得支離破粹
形成狀如蝦、蜈公、鱷魚、螞蟻
等節肢動物的象形景觀
崖墻兩側
形成丘狀峰、石堡、石壁、石墻、石柱等景觀
▲ 吉木乃草原神石城石蛋地貌。攝影/李忠東
山頂
石蛋的渾圓度和分離度恰到好處
恰其海石蛋上
發育著巢狀石穴
就像一個個殘破的蛋殼 或精巧的鏤空石雕
▲ 恰其海石蛋,殘破的蛋殼
是石蛋發育的晚期階段
攝影/李忠東
除花崗巖石蛋地貌而外
克孜里塔斯山上還有近千個石臼
最大的直徑有五米
最小的也有雞蛋大小 星羅棋布,妙趣橫生
▲克孜里塔斯山上還有近千個石臼。攝影/李忠東
神石城的石蛋 發育在草原
河溪、綠草、野花、蒼鷹、巖燕、蟲鳥
巖石的堅硬與冰涼
遇上草原的柔情與浪漫
▲吉木乃草原石城。攝影/李忠東
“怪石”形成的“人物、動物的世界”
遇上真實的人與動物 頓時妙趣橫生
游牧而來的哈薩克人
他們把牛羊放逐在草原 把氈房搭建在石蛋之間
把文明的遺跡留在了巖壁上、洞穴中.....
▲山下的游牧區 攝影 / 張學文
阿勒泰的美
作家李娟已經寫得很多了
阿勒泰更為久遠的來龍去脈
其實就藏在這些地質景觀里
它們既是美的源頭
又是最極致的美
參考資料:
[1].李忠東,富蘊斷裂帶 阿爾泰山的“傷疤”,中國國家地理 2020年第04期
[2]李忠東,喀納斯,中國“雄雞”最美的尾羽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撰文|李忠東
編輯|李忠東 李馨宇
攝影|楊建 李忠東 張學文
部分圖源|圖蟲創意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