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溪村,寧波市奉化區莼湖街道下轄村,2005年洪溪農業村和洪溪漁業村二村合并為洪溪行政村。位于鮚埼村東北約1公里,村南端即為象山港。
洪溪村,因村東有一較大的溪流,遂定村名為大溪堰(光緒《奉化化縣志·鄉都)作大溪沿)。又因溪呈弧形,頗似彩虹,明末清初時,村名曾稱虹溪。清光緒間該地有虹溪學堂,后因洪水泛濫,水勢迅猛,故又改稱“洪溪”。
洪溪王氏宗祠,位于莼湖鎮洪溪村,清代建筑。解放后做過小學、鄉政府辦公地及村集體倉庫等用途。該祠堂坐西北朝東南,前后三進,前進為臺門,正殿面闊三間,后殿面闊七間,兩廂十間三弄重檐二層,為奉化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洪溪王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本縣萬竹遷來。
洪溪村中古建筑比鮚埼村還要多,在村中拍了一整天好像還沒有拍遍。可惜都沒有介紹的,只能靠村民介紹,如沒碰到村民,就只能通過門牌去判斷了。
洪溪村古民居,由正屋和兩側廂房組成。
洪溪村古民居,這里門牌號為“聚興房”,里面有許多古民居。
“聚興房”,坐北朝南(偏東),由門樓、正屋(堂前)、廂房和兩側偏院組成。據村民介紹:這是洪溪村現存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老宅。
“聚興房”門樓
“聚興房”正屋(堂前),三開間。
由門樓、正屋(堂前)和廂房組成的前天井。
在這里碰到幾位熱心的村民,知道我是拍古建筑的,就介紹說,左邊的房子是村里最好的。我感到有點奇怪,在“聚興房”時,房主也是介紹說是最好的,怎么這個也是最好的?后來跟著這位村民從后門進去拍攝,感覺有點眼熟,一直拍到前天井時,才發現原來就是前面拍過的“聚興房”。
這座古民居位于“聚興房”北面,坐北朝南(偏東),現存建筑由正屋(堂前)、廂房組成,現西廂房已倒塌。
已倒塌的西廂房
竹三房,坐北朝南(偏東),由里外兩個院落組成。
竹三房門樓,原來門上方有三字門額,現因外墻刷白,門額已看不太清楚。房主人很熱心,給我介紹了老宅的一些情況以及門額叫什么。但因我不是本地人,聽不太懂,最后只知道前兩個字叫“手植*”,后在朋友(老家在莼湖)的幫助下,才知道第三字為“庭”字,三字門額為“手植庭”,在此謝謝這位房主人很熱心。
外側院落,現存建筑由正屋、東廂房和后面的偏房組成。
里側院落,現存建筑由正屋、東西廂房和后面的偏房組成。
后面的偏房
竹三房南圍墻
馬車古民居,據住這里的一位老師傅介紹,這是祖宅,祖上太公是開油坊的,當時是用馬拉碾子壓榨菜籽出油的,因此叫此宅為“馬車”,而他爺爺是當地有名的廚師。三字門額為“吾亦愛”。
舒家古民居
1969年的一塊匾,洪農大隊。
新李家古民居
新李家古民居,由門樓和正屋組成。
老李家后古民居
地上應該是棋子一類的吧?
將軍第,不知是什么時候的將軍?
將軍第八字墻門的磚雕。
將軍第八字墻門的木雕
桂房古民居,由門樓、正屋和廂房組成。
門額為“吾愛廬”
門樓、正屋和廂房
臺門,現存建筑由門前石鼓、門樓、正屋(堂前)、照壁和廂房 組成。原石鼓前應該還有門樓吧?
臺門
正屋(堂前)前的照壁和廂房,照壁上有一“福”字。
左側的穹形門,按鮚埼村的介紹,應該是叫“閭門”,是王氏家族之里巷門吧。
這是里面的一座門樓,上有“文元”匾額。
上三房,建于清代年間,又名亦政堂。坐北朝南,由門樓、前廳、后堂、東西兩廂房和偏房組成。
又新堂,原門樓已毀,里面有影壁,隱約還能看到一個“福”字。這兩個圓形的石頭,會不會原來的石鼓?
樓下房古民居,三字門額:“*且吉”,第一字看不清,會不會是“安且吉”?
樓下房古民居,因里面有狗不敢入內,不過主人很好,把它們關了起來,讓我放心的拍照,在此謝謝。
洪溪古民居(門牌為“小祠堂”),由門樓、正屋和廂房組成。
洪溪古民居
洪溪古民居石窗
洪溪古民居
洪溪古民居(門牌為“東房”)
棧房古民居,由里外兩個院落組成,外側院落已改建。
棧房古民居,里面院落還是古建筑。
上新堂
上新堂古民居,由正屋(堂前)和廂房組成。
洪溪村和鮚埼村一樣,古建筑眾多,同樣有不少老宅已是人去樓空(倒塌)。
參考資料:《寧波市奉化地名志》、《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