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紹了志愿軍使用的蘇制各型槍械,這一篇介紹志愿軍使用的蘇制機槍。
輕機槍
照片中上面的機槍為捷格加廖夫步兵機槍,也就是著名的DP輕機槍(7.62mm),47發的大彈盤是它的特色,這也是它大盤雞外號的由來。
而下面的是DP機槍的改進型DPM機槍,它比DP機槍多了一個小握把,而且支架更堅硬并連接在槍殼上,這樣便能夠提高槍的搖擺中心,使士兵能更容易地垂直提起。對于沉重的DP機槍來說,這個改進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47發的大彈盤使得它的火力持續性,遠超同時期一般的輕機槍,但也使得它的重量過于沉重,所以在搬運它時必須把彈盤拆下來。這一特點也導致它伴隨步兵進攻不太理想,但是作為防守方的火力點卻很在行。
1938年蘇聯正式向民國提供武器援助,這其中自然少不了DP機槍。照片中的國軍機槍手裝備了多支DP輕機槍和捷克式輕機槍,右邊第二名國民機槍手拿著的,是裝上了腳架當做機槍用的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這應該是比利時貨。
其實國軍在1939年-1940年時,蘇械軍裝備比抗戰才開始時的德械軍要好的多。尤其是坦克和火炮,無論數量和質量,德械軍遠不如蘇械軍。
志愿軍在朝鮮戰場進入相峙階段時大量換裝蘇械,這時志愿軍進攻作戰相對減少而防御戰增多,所以這種火力持續時間長但是沉重的DP機槍正好派上用場。
這挺DP機槍旁邊一水的波波沙,志愿軍的彈藥供應顯然有了極大地改善,人民軍隊原來數著子彈打的日子,終于一去不復返了。
DP機槍的大彈盤需要專門的彈藥手攜帶,所以DP機槍手身邊永遠有一個背著挎包的彈藥手。
頭戴日制90式鋼盔(日本神武紀年2590,既公元1930年定型而得名)的志愿軍正在用DP機槍掃射下面的敵軍,而他身邊幾名戰友正在投擲手榴彈。
當時能戴鋼盔的絕對是精銳部隊,而根據這種90式鋼盔改進制成的我軍第一代防彈頭盔GK-80型頭盔,至今在一些預備役部隊中都還在使用。
碼字的沒找到志愿軍使用DPM的照片,包括《英雄兒女》電影中主人公王成使用的也是DP機槍。
重機槍
蘇制馬克沁重機槍(7.62mm),志愿軍獲得的型號應該是PM M1910/30型。索科洛夫輪式槍架是蘇制馬克沁機槍的名片,蘇軍還給馬克沁機槍配置了護盾,增加了機槍手的生存率。但是這也使得一整套裝備配齊后的馬克沁機槍,重量超過了60公斤!
本身蘇聯設計這種機槍的初衷,就是在平原上用馬車或機車拉著快速進入陣位。因此由于重量太重,所以這種機槍總的來說,不適合在朝鮮多山的地形使用。
不過對于吃苦耐勞的志愿軍來說,這都不是事,他們將這種沉重的機槍布置到了朝鮮的各個山頭。
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7.62mm),是二戰末期蘇聯改進型的馬克沁重機槍,比起原來的馬克沁重機槍,該槍無論是射速還是射程都有了提高,是一款優秀的武器。但是它的重量也比前輩更重,全套裝備達到了80公斤!
在夜間進行射擊的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
被安置在山頭的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在朝鮮戰場上面對美軍的空軍優勢,這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重機槍陣地非常脆弱。志愿軍應該是在作戰時才將這種重機槍推入陣地,打退敵軍進攻后會立即轉移陣地躲避敵軍報復的炮火。
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德什卡高射機槍),即DK機槍(12.7mm)。這種機槍既可以裝在索科洛夫輪式槍架上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也可以裝在三腳架上作為防空機槍使用。
該槍一直作為蘇系坦克的防空機槍使用,至今依舊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
志愿軍主要是將DK機槍作為防空機槍使用,畢竟對面的美韓軍隊無論是火炮還是空軍都占有優勢,這種體積太大難以隱藏的大型機槍,在前沿陣地上實在是不好布置。
志愿軍戰士正在學習如何使用DK機槍,對空射擊時該槍通過調整氣閥,可以達到每分鐘上千發的射速。
在那個飛機攻擊地面需要俯沖的年代,這種DK機槍無疑是步兵對抗俯沖而來的敵機的利器,這不志愿軍就用DK機槍擊落了一架敵機。
DK機槍平射打地面目標那真是一個喪心病狂,志愿軍的一個該重機槍組唐良祿機槍組,在一次戰斗中用DK機槍平射敵軍的車隊,短短一分鐘里便擊毀了敵軍30多輛卡車。
由于DK機槍在朝鮮戰場上的優異表現,所以我國在1954年仿制了該槍稱為54式高射機槍。照片中的應該就是54高射機槍,解放軍正在指導民兵如何操作它。
爆炸物
蘇式機槍就介紹到這里了,下面介紹以下幾種爆炸物。
F-1防御手榴彈,綽號檸檬手榴彈,這種手榴彈重600克,有效殺傷半徑為30米。由于它的重量不小,所以一般士兵也只能將它扔出去30多米。
這種手雷肯定裝備了志愿軍,但是志愿軍使用這種手雷的清晰照片碼字的沒能找到。上面那張都戴著日本鋼盔的志愿軍照片中,在照片正中正準備扔出手榴彈的志愿軍,他手中的并不是木柄手雷,很可能他扔出的就是F-1防御手榴彈。
照片中這種手雷叫做RPG-43式反坦克手雷,是蘇聯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種使用聚能裝藥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彈。
這種RPG-43式反坦克手雷全彈長達到了38厘米,戰斗部直徑超過9厘米,差不多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寬。這種手雷重量達到了1200克,其中內裝的TNT炸藥重達612克。RPG-43式反坦克手雷就是一個小型炸藥包,所以志愿軍戰士不但用它炸坦克,也用來炸碉堡、炸工事……
總之沒有什么,是一枚RPG-43式反坦克手雷解決不了的目標,有就兩枚!
接到命令出擊的志愿軍,在洞口的志愿軍戰士腰上別著一枚RPG-43式反坦克手雷,而在照片最左邊的志愿軍戰士手中握著一枚RPG-43式反坦克手雷。
這種大威力的手榴彈非常受志愿軍戰士的歡迎,在山地防御作戰中當敵人沖近時,投一枚RPG-43式反坦克手雷下去,順著山坡滾入敵群后爆炸的RPG-43式反坦克手雷,威力不亞于一枚60mm迫擊炮炮彈。
不過RPG-43式反坦克手雷的巨大威力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傷敵的時候也會傷己。上甘嶺戰役中就曾經發生過,裝上引信的RPG-43式反坦克手雷被彈片擊中發生殉爆,造成一個班志愿軍傷亡的事件。
因此其后志愿軍規定,RPG-43式反坦克手雷到了戰場上要使用時才能插上引信,而一般一個班的RPG-43式反坦克手雷引信,都會交給一個士兵統一管理。
志愿軍三人小組使用RPG-43式反坦克手雷,成功地擊毀了一輛潘興式重型坦克。這是該小組在演示,他們是如何使用RPG-43式反坦克手雷擊毀的這輛潘大頭。
第四次戰役中,第26軍堅守七峰山、海龍山的部隊,其中有1個班創造了一次作戰中用反坦克手雷,擊毀“聯合國軍”坦克9輛的驚人戰績!
志愿軍關于RPG-43式反坦克手雷的故事很多,像是前面提到的一名士兵攜帶全班的RPG-43式反坦克手雷引信,也給志愿軍帶來過新的困擾。一次某班到了陣地上,卻發現攜帶引信的戰士不見了,返回尋找時才發現該名戰士已經犧牲在了半路上。
老兵回憶起這一幕傷感地感嘆:那晚上全班的手雷,差點就都成鉛球了。
TM-41反坦克地雷,當時蘇聯主要的反坦克地雷是TMB系列,可惜那個始終找不到圖。
志愿軍使用蘇聯的反坦克地雷,給予了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裝甲部隊沉重打擊。
志愿軍在使用反坦克地雷時還玩出了很多花活,有一次志愿軍在道路上布置了反坦克地雷,第二天過去查看發現地雷已經被壓爆,但是壓爆地雷的坦克卻被工兵修復逃走了。不過這輛坦克換下的被炸毀的履帶并沒被帶走,這讓志愿軍眼前一亮。其后美韓軍隊的坦克明明是順著有履帶印記的道路前進,卻屢屢壓到反坦克地雷。
美韓坦克手對這種情況感到莫名其妙,而隱蔽在一邊的志愿軍看在眼里,心里樂開了花。
下一篇介紹志愿軍裝備的蘇系重武器,本篇就到這里了。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