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園里一場法律人穿越時空的對話
許壽輝
“一世為官兩袖清,洗冤斷案任平生”,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文懷沙老先生稱是“一個永遠不容忘記的中國人”,論其對國家、為百姓、于蒼生的壯志偉業,形象理當是偉岸的,可是,案頭上學長王宏甲的鴻篇巨著《宋慈大傳》,其封面配圖,為何偏偏選中一張宋慈側身低頭,佝僂著背的畫像?一卷讀罷頭飛雪,難道是畫中有“話”?瞧:宋慈沒穿官服,穿普通衣衫,側身低著頭,而不是昂首向前,似乎是下班后的樣子,身后的手里拿著一只筆,筆尖有一點紅墨,也許,這正是這禎畫像的點晴之處,反復思量,深感簡約而不簡單,唯美而傳神!此刻,下了班的宋慈在思考什么?寫《洗冤集錄》嗎?可為什么要用紅筆?寫書該用黑墨呀!想必,該是在斟酌判決問題吧!朱筆一落命攸關,“……唯恐率然而死者虛被澇漉,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宋慈語),所以,雙手背在身后拿著的那只紅筆有千斤重量,萬鈞責任,下了班依然這樣低頭沉思,生怕自己的錯誤而讓犯人蒙冤,家人蒙難,司法蒙羞,文明蒙塵。人們常說,對待工作有“三種境界”:副業、職業,還是事業?態度決定高度,境界決定成就,人與人的差別不就在“八小時之外”嗎?
開卷有益,且讀且思,洗盡鉛華,唯留我心。《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巨著,宋慈乃“世界法醫學之父”,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作者為什么偏偏是個法官?細嚼慢咽,深讀方知,宋慈10歲起即師從“考亭高弟”吳雉(朱熹門下),跟隨高徒楊方、黃榦、蔡淵蔡沉兄弟學習,飽讀詩書,躊躇滿志,高中進士,卻因守孝返鄉,直至四十一歲才從建陽出道入仕,其清修、穩健、剛毅、細致,其大器晚成,承載的恰恰是建陽“城外,山路逢人半負笈,書院林立;城內,儒門釋戶道相通,講帷相望”,高光而酷烈的歷史文化背景,天行健、地勢坤,這種熏陶與滋養,是同時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子弟難以望其項背的。《洗冤集錄》,單此書名,今天聽起來也是振聾發聵的,縱觀集錄,雖以尸體檢驗程序、技巧、注意事項等為主線,但法醫學上的“術”充其量只是“外殼”,其“內核”在“比附”與“斷例”,實質就是一部實踐淬煉的“經驗總結”與辦案的行動指南!如果能夠燃燒自己,讓百姓獲得些許溫暖,宋慈必然在所不惜,但是,獨傲的干柴終究有限,需要的是火把間的傳遞,正如宋慈在《洗冤集錄》自序中所言旨在“示我同寅”,更多的是寫給從事司法的同僚們“參驗互考”用的!一個個申冤、糾冤、避冤、防冤與平冤的故事,字里行間儼然已超越了法醫學的價值,無不折射出洗冤澤物之“道”,亦無不展示出宋慈提刑之路的思想之智和行為之美,躍然紙上,力透紙背的分明是一個大慈大愛的法官形象,一盞法律人的心燈!
掩卷遐思,感慨萬千,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言:“閱讀它,你的思辨力就在經歷挑戰,每一頁從外部讀到的驚險與神奇,都是在向內開發和建設你自己”。我在書屋來回渡步,提筆欲言,又感“丹青難寫是精神”!窗外,秋雨如絲如絮,推窗掬雨,追尋宋慈的腳步,去沐浴一場穿越時空的“余秋雨”……或許,正當其時。
從老宅邁步,我走進了城東的宋慈廣場,廣場正前方屹立著一代宗師的生石雕像,其高1186厘米,是宋慈出生年份的象征,更是要讓每一位拜謁者都仰而視之,此時此刻,一切喧囂歸于寧靜,空氣仿佛凝固,只感到是大師近在只尺在與我對話……我在木橙上久坐,秋雨淅淅瀝瀝打在臉上,心里卻始終是暖暖的,起身,才發現褲子被粘住了,冥冥之中,或許是天人感應,大師知我不舍!感恩生命中的美麗邂逅,心靈相撞發出的那道光,照亮了同為故鄉人,又是法律人的我。宋慈,號“自牧”,以號明志,意寓官至“提刑”,當時刻危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其一生是滄桑的、孤獨的,宋慈后人今安在?為何他的家鄉——建陽至今沒有“宋氏祠堂”?宋慈墓葬所在地昌茂村的老人告訴我,是因為宋慈是做“判官”的,判人的生與死,難免得罪一方,為避余殃,其后代都隱姓埋名,遠走他鄉。同時,他又是高貴的、永恒的,宋慈的后代莫測無尋,宋慈的法律思想光輝,也偶有歷史的“拐點”乃至“撕裂”,但卻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新時代法治中國前行路上,就有千萬個追隨者,與他同向奔跑。時代先鋒、全國模范法官詹紅荔,便是一個杰出代表!她的出生地將口村與昌荗村相距不足十里,這個典型,可以說是歷史與現代的人物連線,地緣與地氣連結的生動體現。因為,詹紅荔的“三三九不”工作法及其“案結只是個逗號,事了也僅僅是個分號,人和才是一個完美的句號”的理念,本質上就是宋慈“多方體會,參會歸一”“避嫌戒忌,切勿擾民”“洗冤澤物,啟迪教化”等司法精神的現代傳承。無獨有偶,我也與這位前輩鄉賢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奇緣,宋慈,建陽童游里人,而我的出生地亦在童游里的一個美麗鄉村——溪源。溪之源,水之韻,我的人生緊隨著宋慈“四叨鎳寄”(意為在多地任過司法官員)的腳步,從基層干起,一路兜轉,最終到了省高級法院,干了五年的審監庭長,與宋慈一樣專注于冤錯案件的發現與糾正,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主持宣告了12起21人的案件無罪,回眸往事,一樁樁、一件件,一幕幕,一波三折的心路歷程,無不感懷宋慈精神的燭引力量,其情其景,歷歷在目……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而今,鬢霜還桑梓,每每節日接到當事人發來的問候短信,始終感到還缺點什么,此刻,佇立于此,宋慈那向著遠方的如炬目光,我看到的是建陽縣令劉克莊為其撰寫“墓志銘”上的“慈字惠父”,四個遒勁大字,拔地參天,是一種評價,更是一種期待,期待有更多的父母官能像宋慈一樣,慈于百姓,惠及黎民,為社會主持一切可能主持的正義!同時,他也是在告訴我:許晚生,你的人生上半場還留有遺憾,下半場也才剛剛開始!想想也是,官況闌珊,法爾如是,多少回,讀到他在《洗冤集錄序》中寫下的最后一句話:“賢士大夫或有得見聞及親所歷涉出于此集之外者,切望片紙錄賜,以廣未備,慈拜稟”,我便汗顏無比!“極目生晚照,幽情眷蘭芷”,一朝法律人,一生法律情,越加感到有一種責任在召喚,把宋慈靈魂的高山流水,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經所歷及其所思所想告訴更多的人,讓公義、公理深深植入每一個司法者的心靈,重證據實、用法眼、依法度、鑄法魂,讓司法更具有力量!
祟陽溪畔再回首,《洗冤集錄》煥新姿,帶著囑托,返回書屋,泡一杯“大紅袍”,重讀《宋慈大傳》,頓覺神清氣爽,思緒翩躚,執筆而書,硯石有所之,素紙留墨跡:《永遠的豐碑一一宋慈園里一場法律人穿越時空的對話》……
法安天下寫春秋,行者無疆,我心依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