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著作。其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
摘自《荀子·性惡》
解釋:不了解一個人看與他交往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君主身邊的近臣,就了解了。
感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一個人周邊的朋友,就知道這個的品行和愛好。
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
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摘自《荀子·致士》
解釋:凡是沒有根據的流言、沒有根據的學說、沒有根據的事情、沒有根據的計謀、沒有根據的贊譽,沒有根據的訴說等等不是通過正當途徑經權衡過的話,君子對它們持慎重態度。
感悟:流言不可輕信,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意識,持有謹慎的態度。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其敗也,必在慢之。
摘自《荀子·議兵》
解釋:大凡在各種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敬業,把事情認真對待的;那些失敗的,一定是因為怠慢。
感悟:勤于事業,不可疏忽懈怠。業精于勤,荒于嬉。
知莫大乎棄疑,
行莫大乎無過,
事莫大乎無悔。
摘自《荀子·議兵》
解釋:智慧莫過于放棄疑慮,行為莫過于不出錯誤,做事莫過于沒有后悔,事情做到沒有后悔就行了。
感悟:盡人事,聽天命,只要用心去做,沒有后悔就行了。
-5-
篤志而體,君子也。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有堅定的意志,為事業奮斗的人,就叫作君子。
感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專心一志,君子有遠大的志向、抱負,并且為之拼搏。
-6-
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摘自《荀子·榮辱》
解釋:凡是斗毆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認為別人是錯的。
感悟:不管誰對誰錯,都不應意氣用事,否則有理也變成無理,還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7-
巧而好度,必節;
勇而好同,必勝;
知而好謙,必賢。
摘自《荀子·仲尼》
解釋:機智而又遵守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處;勇敢而又善于跟別人合作,就一定能勝利;學識淵博而又謙虛,就一定會有德才。
感悟:機智又遵守規則、勇敢又有合作精神、學識淵博且謙虛,此人一定能成大器。
-8-
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
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不停地邁步,瘸腿的鱉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累積而成。
感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9-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摘自《荀子·王制》
解釋:天地生養君子,君子治理天地。
-10-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聲音即使再小也不會聽不到,行為即使再隱蔽也不會不表現出來。
感悟:人要謹言慎行,天底下沒有絕對隱蔽的空間。
-11-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
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摘自《荀子·儒效》
解釋:只聽到它而從未見到它,即使博學卻有很多謬誤,見到它而不知道它,即使有知識,必然狂妄。知道它卻不實行,即使敦厚,必然困惑。
感悟:聽聞、目見、體悟、力行,只有真心的去接觸、體悟才能檢驗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而且還可以在實踐中加深自己對于事物的認識。
-12-
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
摘自《荀子·非相》
解釋:把善言贈送給別人,覺得比贈送金石珠玉還要貴重;把善言拿給別人看,覺得比讓人觀看禮服上的彩色花紋還要華美;把善言講給別人聽,覺得比讓人聽鐘鼓琴瑟還要快樂。
感悟: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
-13-
饑而欲食,寒而欲暖,
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摘自《荀子·榮辱》
解釋:饑餓了就想吃飯,寒冷了就想溫暖,疲勞了就想休息,喜歡有利的討厭有害的,這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本性。
感悟:人生就應該追求自己喜歡的,這才是完美的人生,但不合理的欲望要加以節制。
-14-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正確的就說是正確,錯誤的就說是錯誤,這就叫做正直。
-15-
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于外。
摘自《荀子·儒效》
解釋:君子致力于內心的思想修養而對人謙虛辭讓。
感悟:內觀修心,外觀修身。
-16-
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感悟:禍出于口,為人做事應該說話小心,行動謹慎。
-17-
居必擇鄉,游必就士。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定居一定要選擇適當的鄰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賢士。
感悟:要加強道德修養,就應該注意周圍環境,環境影響人,近賢則聰,近愚則聵。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摘自《荀子·王制》
解釋:沒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貴;沒有才能,不能讓他作官。
感悟:任人唯賢,對于德行差的,不能任用,沒有才能,也不能讓其擔任管理者。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釋:善于學習的人能透辟地認識事物的道理;善于實踐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難探究清楚。
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
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摘自《荀子·富國》
解釋:不進行教育而光殺人,這樣雖然刑罰多但壓不下歪風邪氣;光教育而不實行刑罰,這樣做壞事的人就受不到懲戒。
-21-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人沒有禮法就不能生存;事情沒有禮法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法就不能安定。
感悟:禮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則,遵守禮儀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22-
人有氣、有生、有知,
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摘自《荀子·王制》
解釋:人有氣、有生命、有知覺而且有禮義,所以是天下最高貴的了。
感悟: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人和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擁有禮義,表達了人類的獨特價值和地位。
-23-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釋:災禍所產生的根源,都是產生于那些細微而難以覺察的地方。
感悟: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24-
名聲若日月,功績如天地。
摘自《荀子·王霸》
解釋:一個人的名聲之高如日月高懸,光照寰宇;功勞之大如天廣地厚,覆載萬物。
-25-
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摘自《荀子·非相》
解釋:從近處知道遠,從一就知道萬,以微小的就能查知到明亮。就是說這個的。
感悟: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這就是認知高的表現。
-26-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27-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摘自《荀子·哀公》
解釋: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駛,也可以使船淹沒。
-28-
君子時詘則詘,時伸則伸也。
摘自《荀子·仲尼》
解釋:君子順應時代,該伸就伸,該屈就屈。
感悟:能屈能伸大丈夫。
-29-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摘自《荀子·宥坐》
解釋:功勞遍布天下,就要用謙讓來保持它;勇敢蓋世,就要用怯懦來保持它;富有天下,用謙虛來保持它。這就是所謂的保持盈滿的方法啊。
感悟:滿招損,謙受益。
-30-
是是、非非謂之知,
非是、是非謂之愚。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認為對的就是對的,認為錯的就是錯的,這樣稱為有智慧,而認為對的是錯的,認為錯的是對的,就成為愚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