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幅書畫作品中,印章是不可缺少的藝術構成部分。它始于晉,興于唐,盛于宋,發展于元明清。在秦以前,印章都稱為“彌”,秦統一六國以后,皇帝獨用的印章被稱為“璽”。隋唐時期,印章在繪畫鑒藏上逐漸發揮作用——在隋唐人鑒定書畫時,先是在其上簽名,表示鑒定的意思,后來則多用印章代替簽名,這也是鑒藏印的開始。
鑒藏印也叫收藏印,對書畫鑒定有很大幫助,一則可以被用于證明書畫作品的流傳經過,即將收藏家所處的時期排列一下,便可了解作品的傳世經過,也就是所謂的“流傳有緒”,也表明作品的流傳情況有據可考,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后世認可度。
在古代,古書畫作品的收藏達到一定規模,且最好在作品上蓋印章的有兩位皇帝:一個是宋徽宗趙佶,一個是大清皇帝乾隆。前者留下的印章只有13種,其中常見的7種被稱為“宣和七璽”。而后者就是大家熟悉的蓋章狂魔,留下了1800多種印章!
先來看看宋徽宗趙佶。
在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趙佶讓內府的書畫收藏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根據《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里的記載,這一時期的內府大概收藏有八千多件藏品(書畫類)。而且,為了體現皇家鑒藏,宣和內府對收藏的書畫按特別的規格定式重新裝裱,宋徽宗親自題簽,世稱“宣和裝”,是中國書畫最經典的裝裱形式,并在其上七處特定位置鈐印,世稱“宣和七璽”。
最典型的宣和裝唐代孫位的《高逸圖》, 上海博物館收藏
這七璽分別是:“御書”葫蘆印、雙龍印、“宣”“龢”連珠印、“政和”、“宣和”、“政”“龢”連珠印、“內府圖書之印”九疊篆文大印。
這其中,“御書”葫蘆印,鈐于卷前。雙龍印有圓有方,通常在書法上用圓形印,在繪畫上用方形??;右下角為“宣龢”連珠??;左上、左下用“政和”“宣和”;然后是“政龢”連珠印,“內府圖書之印”。
“宣和裝”和“宣和七璽”鈐印位置圖
可見,宋徽宗趙佶對“宣和七璽”的使用極為考究且有嚴格固定,特別是在使用時,還總是小心翼翼地避開字畫筆觸,通常不會鈐蓋在作品的字跡上,也決會不四處亂蓋。如果碰到作品的邊緣窄小,宋徽宗就命人接上半寸紙條,或題字,或再鈐印,既過了癮,又不影像作品。這與后世的皇室收藏者有很大不同的。
宋徽宗題李白《上陽臺帖》
另外,“政和”“宣和”印有時用“重和”“大觀”印替代。這是由于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都是徽宗朝的年號,因此從鈐蓋的印鑒年號也可知作品被收藏的大概時間段。而且,如今能見到的較為完整的鈐有“宣和七璽”的作品不多。其中的原因,有的是在后期的收藏中的再次裝裱而裁掉了。
再看看乾隆。
清宮里的古代書畫作品收藏,最初是出于皇帝本人的興趣與愛好,來源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一是從社會上直接收購,二是當朝官員等進貢奉獻,三是從一些私人藏家手中流轉過來。至清宮中期以后,社會上大多數的晉、唐、宋、元、明諸家作品被納入清宮內府,清宮所藏也成為繼北宋“宣和內府”之后的最具規模的收藏大集合。
如此大規模的收藏,清宮也遵循歷朝宮廷的鑒藏形式,對這些書畫藏品進行細致的鑒定和著錄工作,即《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的初編和續編??滴?、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宣統等幾位皇帝還在處理政事之余,欣賞書畫,還會在藏品上加蓋自己的鑒藏印章或個人閑章。這其中,據統計,在古代書畫上鈐印鑒藏印章最多的人是乾隆皇帝,一人所用的各類鑒藏章、閑章就多達一千多枚。據史書《乾隆寶藪》的記載,乾隆的印璽有1000多方,另外還有720方未收錄。而綜合《寶典福書》和《圓音壽耋》等的統計,至少有1800枚。比較常見的乾隆皇帝的鑒藏印就有172種。
乾隆皇帝在書畫作品上加蓋各類印章時,還是比較隨機的,沒有特別注意,也沒有特別的規則。興致來了,也會接紙條、題一段文字,如被趙孟頫稱為“天下第一書法”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上,乾隆題字“神乎技矣”,又在中間加蓋一印章,并在印章上題上一個大大的“神”字。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局部)
再如王獻之的《中秋貼》,一共才30多個字,結果被乾隆蓋了80多個章,這一方面表明作品是乾隆最喜愛并且被反復拿出展玩欣賞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乾隆對印章的瘋狂喜愛。
王獻之 《中秋貼》(局部)
到嘉慶朝時,清宮又收入一些新的書畫藏品,嘉慶按照乾隆的做法,繼續編撰了《石渠寶笈》《秘殿珠林》,進一步充實了宮廷書畫的著錄內容。《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也成為了之后人們研究古代書畫的重要資料。作品上由乾隆皇帝御用鈐蓋的“乾隆五璽”“乾隆七璽”到“嘉慶五璽”“嘉慶七璽”,是嘉慶按照“乾隆五璽”“嘉慶七璽”的樣式,重新制作的宮廷鑒藏印,款式及印文均與乾隆朝相似,只是將“乾隆”改鐫為“嘉慶”而已。
時至今日,蓋有“宣和七璽”是作品是宋徽宗收藏的重要參考之一,同樣有乾隆皇帝鈐蓋鑒藏印章的作品也成為書畫拍賣市場追逐的熱點,但是,乾隆的這一“癖好”至今仍被后人瘋狂吐槽著。
編輯:果然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