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歐盟完善了其推出的《新電池法》,要求電動車報廢后電池必須運回生產國處理。該政策一經發出便引起我國民眾和新能源廠商的不滿。#深度好文計劃#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電池生產國,中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機遇。那么為何該法規將對我國的電動車產業帶來重大挑戰呢?
歐盟為何出臺這一政策?我國又該如何應對?
中國新能源搶占全球市場份額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和電池生產國。2023年,中國生產了近96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50萬輛,占據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
此外,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激增,達到120.3萬輛,同比上漲77%。其中,38%的出口車輛進入歐洲市場,法國和比利時等國是主要目的地。
中國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也在歐洲多國建立了電池工廠,以滿足歐盟對新能源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
歐盟的政策也是旨在提高外國新能源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的成本,從而保護和促進本土電池產業的發展。
所以歐洲一直希望在新能源汽車電池領域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但目前全球92%以上的電池由中日韓三國生產,中國占據了其中的60%。
歐盟擔心過度依賴單一的進口來源會導致供應鏈的不穩定,因此希望通過法規促使外國企業將生產線遷至歐洲,以實現電池生產的本土化。
提高門檻是為環保還是抵制?
2024年5月,歐盟發布了新的電池回收法規,要求電池生產商承擔回收和處理廢電池的責任。
具體來說,電池在報廢后必須運回生產國處理。這一規定對中國電池產業的影響深遠,因為這樣就迫使我國企業面對高昂的回收成本和嚴格的環保要求。
歐盟自己稱此舉不僅是為了減輕本土廢電池處理的壓力,也是出于環保考慮。因為鋰電池雖然不含有毒有害的重金屬,但如果未能妥善回收,其電極材料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但是背后真相未必如此!目前,一輛新能源汽車的電池使用壽命通常為5到8年,這意味著我國第一批出口歐盟的電動車都將迎來電動車退役潮。
筆者看來,表面上這就是歐洲不想負責的態度,因為電池回收面臨高昂的成本,如溯源、追蹤和高效、低成本的回收技術。
歐洲此次將回收責任轉嫁給我國生產商,歐盟無疑大大減輕了自身的負擔。
但如果我們深層次來看,這就是歐洲開始怕了。
作為全球最大最老牌的的汽車生產基地,歐洲不允許中國新能源來搶占他們的市場。因為我國的新能源產品放在歐洲油車行列來看,性價比和環保都是極高的,畢竟西方國家也喜歡冰箱,彩電,大沙發。
所以出臺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還是想限制我國新能源的發展,至少限制了國內廠商的出口量。
我國廢電池回收市場還有上升空間
“他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歐盟可能不知道電池回收這一產業,在我國早已開花!
我國汽車車輛報廢市場一直是盈利的,伴隨我國汽車行業發展,都是是突飛猛進。我國對車輛報廢管控的逐漸細化,也變相證明了車輛回收報廢的高額利潤。
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回收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處理電池。
其實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電池回收產業鏈,上游負責提供回收設備和材料,中游負責電池拆解和檢測,下游則是電池的重新利用。
我們在回收技術方面也有獨特的優勢,目前大多數企業都采用濕法冶金和火法冶金相結合的方法,大量回收鋰電池中的金屬材料。
與此同時我國已經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設備區塊鏈平臺,可以通過電池編碼和芯片記錄電池的容量變化,無需拆分電池即可了解其健康狀況,這大大提高了回收效率。
雖然我國在電池回收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還有上升空間,我們必須要做的更好來面對國際上的風險。
當然,歐盟此舉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你強大受人妒忌的時候,呼吸都是錯誤。
希望我們其他興起的產業未雨綢繆,能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實力,別給有心人有機可乘的機會。
結語
1902年,袁世凱向慈禧太后獻禮了中國第一輛進口汽車,是德國奔馳汽車。
我們現在最被大眾熟知的的豪華品牌“bba系列”也都是來自歐洲。
可以說曾經歐洲汽車,確實是全球汽車行業的標桿。
但是如今,國產汽車在這個賽道上已經完成換道超車,靠著新能源領銜全球!
希望在未來,我們所有的產業都能完成睥睨世界的壯舉,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國家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參考資料:
《歐盟新電池法案,對我國新能源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光明網——2024.4.9
《中國鋰電出海,在逆流中乘風破浪》——鈦媒體APP——2024.01.24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