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科學》雜志評出的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排行榜中,免疫治療高居榜首。近年來,免疫治療是國內外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大量臨床研究均顯示出令人振奮的成果。
前段時間,120萬一針的CAR-T療法的余熱未退去,另外一種針對實體瘤的新型細胞免疫療法——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又掀起新的抗癌熱潮。
TIL被喻為腫瘤細胞的“天然克星”。基于患者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開發的TIL療法,具有腫瘤特異性靶點豐富、腫瘤趨向性好、浸潤能力強和安全窗口高等優點。
與其他免疫療法(例如,CAR-T、PD-1/PD-L1抗體)相比,TIL具有多靶點、腫瘤趨向和浸潤能力強、副作用小等優勢;是實體瘤治療的理想選擇,前景廣闊。最早用于惡性黑色素瘤,近年來在宮頸癌、肺癌等多種實體瘤中都體現出了不俗的數據。
全國首例TIL療法癌癥治愈病例出現!無病生存已超8周!
根據《每日新報》報道稱,日前,國內首例經過TIL療法實現腫瘤完全緩解的病例在天津某醫院完成。據介紹,首例試驗成功的患者51歲,2022年2月確診為IIIC1r期子宮頸鱗癌,最初建議全程放化療治療,但在化療后患者出現嚴重消化道反應,因此拒絕后續的放化療方案。在患者符合臨床試驗招募標準且自愿參加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臨床試驗后,于2022年7月18日輸注TIL細胞,并分別于8月8日、8月29日分別按照試驗方案要求進行PD-1單抗免疫治療。
回輸后,患者自覺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癥狀較前明顯緩解。回輸后1個月,患者復查全腹部增強MRI,提示宮頸軟組織腫物較回輸前稍增大(假性進展),但1個月后再次復查全腹部增強MRI,宮頸未見明顯異常。患者療效達到完全緩解。截止到目前,患者每月進行影像學復查,已達到CR,即完全緩解,無病生存已超8周!
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成功救治2例宮頸癌患者
TIL 療法不同于其他細胞療法,它利用從實體腫瘤組織中分離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而大多數其他細胞免疫療法采用來自外周血的 CAR-T 或 NK 免疫細胞。因此,TIL 療法具有絕對優勢,因為大多數 TIL 可以識別腫瘤細胞,而只有從外周血中分離的少數免疫細胞可以識別腫瘤。西方國家報道TILs療法在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宮頸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總有效率(ORR)分別為34.3%、23.1%、28%。因此,TILs療法在提高多種轉移性癌癥的生存率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降低患者的復發概率。
在近期的《國際婦女健康雜志》上報道了2例患有轉移性宮頸癌,并經過多種常規治療后,腫瘤依然進展的宮頸癌患者,在接受TIL治療后,腫瘤明顯縮小,且癥狀緩解。
患者1為68歲女性,2021年11月出現陰道流血,被診斷為宮頸癌IV期,活檢確診為宮頸鱗狀細胞癌病理亞型。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結果也與宮頸癌的診斷一致。患者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期間接受了10個周期的AK104、貝伐單抗、卡鉑和紫杉醇。每個周期化療后,她都會出現嚴重的骨髓抑制,伴有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3-4 級,CTCAE 5.0),并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
接受抗腫瘤治療前1個月盆腔MRI檢查顯示宮頸腫瘤3.6厘米,接受第一個周期化療時增強盆腔CT顯示宮頸腫瘤5.2厘米。定期增強盆腔CT掃描隨訪顯示,宮頸腫瘤于2022年1月17日為5.0厘米,2022年2月27日為4.5厘米,2022年12月4日為4.0厘米,2022年6月6日為3.6厘米最大直徑。然而,她的病情于2022年7月29日出現進展,宮頸腫瘤增大至4.5厘米,髂血管附近有更多較大的轉移性淋巴細胞,被認為是非目標病變,同時血性白帶癥狀加重。
患者2為一名24歲女性,2022年11月出現陰道出血,被診斷為IIIB期宮頸癌。活檢診斷證實,她的疾病病理為腺癌,伴有髂血管附近淋巴細胞轉移。隨后接受4個周期的放療、4個周期的化療順鉑(50mg/m2)+紫杉醇(175mg/Kg)和2個周期的派姆單抗(200mg,Q3W)免疫治療抗癌治療。然而,她的疾病仍然迅速進展,這可能是由于她的病理癌癥類型分化不良所致。兩名患者在符合納入標準并簽署試驗知情同意書后,被納入 TIL 治療的臨床試驗以進行進一步治療。
兩名患者均接受淋巴清除方案,包括環磷酰胺(30mg/kg)2天,然后氟達拉濱(25mg/m 2)5天,大約24小時后接受靜脈自體TIL輸注。然后,根據臨床試驗方案,她接受了為期 10 天的高劑量 IL-2。患者1在治療后 6 周表現出客觀的臨床反應,這種反應持續到 TIL 輸注后 12 周(圖1B和C)以及白帶消失。她的髂血管附近的轉移性淋巴細胞記錄穩定。患者2在治療后6周被評估為穩定疾病 (SD)(圖1B和C)。治療后腫瘤檢測生物標志物CA125和CA153水平下降,表明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圖1D和E)。直到最后一次隨訪時,兩名患者均還活著,沒有嚴重的臨床癥狀,并將根據適用的方案進行更長時間的隨訪。值得一提的是,兩名患者接受 TIL 治療 4 周后,異常陰道分泌物的癥狀逐漸消失。
圖為兩名患者的TIL治療前后療效評估
患者1在 TIL 輸注前、治療后6周和12周時的增強盆腔 CT 掃描顯示,目標病灶分別為4.9cm、3.3cm和3.0cm,表明腫瘤迅速縮小。
患者2在 TIL輸注前和治療后6周時的CT掃描顯示,目標病灶分別為5.9cm和5.8cm,顯示疾病穩定。
圖為兩名患者治療前后腫瘤大小測量
輸注 TIL 后,兩名患者的血清生物標志物 CA125 和 CA153 水平下降,表明他們的疾病得到控制
目前無癌家園有TILs免疫細胞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主要癌種:黑色素瘤、肺癌、頭頸部鱗癌、食管鱗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卵巢癌,輸卵管癌,腎癌,尿路上皮癌等。
復發性宮頸癌并伴有膀胱轉移患者經TILs輸注后完全緩解!
2022年2月17日,我國醫學研究人員刊登在《JITC》上的一篇案例報告中,對一名患有復發性宮頸癌并伴有膀胱轉移的患者采用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輸注和改良的淋巴細胞清除方案進行治療的I期臨床試驗結果進行報道。切除組織的特征表明腫瘤區域內浸潤的淋巴細胞有限。值得注意的是,輸注后的 IL-2 注射也從治療中移除。患者在 TIL 輸注后 10 周達到完全緩解,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較少。
這是一名52歲的女性,因不規則出血于2021年1月被診斷為復發性宮頸癌,在此之前患者曾經手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4個周期的紫杉醇化療。17個月后核磁共振成像顯示在膀胱中復發,隨后她接受部分膀胱切除術,1個周期的輔助化療,并要求保留腫瘤切除以進行細胞治療。
TIL輸注6周后,T1WI顯示病灶明顯縮小(黃色箭頭)。根據實體瘤反應評估標準 v1.1 (RECIST),患者在輸注后 10 周確認完全緩解(圖 1C)。
從左到右依次為輸注前,輸注后6周,輸注后10周的影像圖
國內第三款TIL療法獲批臨床,用于晚期復發/轉移性宮頸癌!
2023年1月28日,智瓴生物的ZLT-001注射液(受理號:CXSL2200552)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適應癥為晚期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這是華南區首個獲批臨床的TIL藥物,也是第三家在國內獲批臨床的TIL企業。
截圖源自NMPA官網
ZLT-001是智瓴生物自主研發的第二代TIL細胞藥物,采用獨特技術對TIL進行純化,增強TIL活性和對實體腫瘤的殺傷能力,將細胞數量擴增到十億甚至百億級以上,從而實現回輸到患者體內快速有效殺傷癌細胞、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專家提醒:手術后將TILs細胞儲存起來
幾乎所有患者的腫瘤組織在手術后僅取一小部分做成病理蠟塊,其余部分就直接作為醫療垃圾處理掉,浪費了我們自身寶貴的抗癌資源!
建議大家在手術前征得主治醫生的同意,將新鮮手術組織保存,交由專業機構將TIL細胞提取,可以在術后回輸預防復發,或者是先凍存起來,以備未來不時之需。因為手術后未經其他治療時新鮮組織中的TIL細胞對腫瘤的殺傷能力才是最強的,一旦接受化療和放療,免疫細胞的殺傷能力會被削弱。具體的方法和凍存流程大家可以通過無癌家園醫學部進行詳情了解。
疾病控制率高達80%!全球首款TILs療法Lifileucel獲批上市!
2024年2月16日,Iovance Biotherapeutics公司宣布Lifileucel(LN-144)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 加速批準上市(PDUFA日期為2月24日),用于治療PD-1抗體治療后進展的晚期黑色素瘤,商品名為Amtagvi。根據新聞稿可知,這也是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TIL療法,更是首款獲批的治療實體瘤的T細胞療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 圖片來源:FDA官網
Lovance作為目前TILs細胞治療領域領頭羊,早些時候已向FDA啟動遞交創新型療法LN-144(Lifileucel)滾動上市申請,用于治療PD-1/PD-L1治療后進展的晚期黑色素瘤。
本文為無癌家園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