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元朝的官紳階層,錦里林氏早期幾世的通婚對象大多為海滄外鄉(xiāng)的同類官宦。直到第三世興智的女兒,才正式開啟了與本地人聯(lián)姻的序幕,之后,海滄的鄉(xiāng)社及姓氏便在錦里譜中逐漸豐富起來:
三世興智女適“金沙周家”(約元至正)。 五世仕童娶“青礁岐隱女”(生洪武)。 六世澹壘娶“金沙周護(hù)之女”(生洪武)。 八世竹窓娶“東坑謝敏愛女”(生正統(tǒng))。
注曰:金沙周、青礁顏、石塘謝(含東坑)都是元代以前便已在海滄定居的家族,與之通婚說明錦里林氏已然落地生根且在當(dāng)?shù)鼐邆湟欢ㄓ绊懥Α?/p>
九世毓秀娶“山磘周氏”(生成化); 九世潛軒娶“鼎美窓內(nèi)劉氏”(生成化); 九世約庵繼娶“籃尾薛氏”(生成化); 九世確壘娶“隆興王氏”(生弘治); 九世清源娶“何山兜何伯器女”(生成化)。
注曰:山磘周氏,在譜中也稱周山瑤,即今周瑤。鼎美窓內(nèi)劉氏為筆者首見,暫無更多資訊。籃尾薛氏,按石倉李氏族譜寫作藍(lán)尾,二者皆是林尾的閩南話借詞,即今貞庵村蘭尾社。隆興,指囷瑤村西寧坑社,在譜中,嫁娶地名多用隆興,葬地描述多用西寧坑,又溫厝村的寧坑出土有嘉靖年間立碑的《龍興亭填庫市園碑》,隆興或?yàn)辇埮d的演變,只是后來隆興成為西寧坑專屬。何山兜,按錦里譜,山兜范圍極廣,冠以何姓系指山兜何姓聚居的中心區(qū)。
十世景德繼娶“水頭黃氏”(生嘉靖),又娶“新安曾氏”(生嘉靖); 十世樹德娶“鐘林美倉里蔡體附之次女”(生正德),繼娶“海滄河角洪廷器長女”; 十世景立娶“鼎(美)柯氏”,再娶“長嶼提與御諱挺之姑”(生正德); 十世景碩娶“院前顏氏女”(生正德)。 十世景碩長女“適衙里周次溪”,三女“適山兜”。
注曰:水頭,未知是否指代今石塘水頭社。鼎美在錦里譜中出現(xiàn)頻繁,且姓氏多種多樣,至少包括劉、柯、胡、莊、陳、黃等姓,其中劉姓來自其境內(nèi)的窓內(nèi),柯姓來自后柯,莊姓來自上路,陳姓來自路墘,黃姓估來自埭頭,其大部分到今日都自成一社。正德~嘉靖間,衙里的出現(xiàn)說明金沙周氏此時(shí)在四社周范圍內(nèi)應(yīng)已形成多個獨(dú)立的社。
十一世玉器娶“徐坑徐氏”(約嘉靖); 十一世存畏娶“棲柵鄭氏魁文長女”; 十一世存泰娶“鼎美胡三軒姪”(生嘉靖); 十一世存集娶“蓮華陳獻(xiàn)墀妹”(生隆慶); 十一世存時(shí)娶“新安邱氏”(生嘉靖); 十一世存同娶“山兜城北門施氏”; 十一世存晦娶“吳灌邑椽盧心蔸妹”(生嘉靖); 十一世存教娶“青礁黃仁昭女”(生嘉靖)。 十一世欲達(dá)長女“適西寧坑王家”,次女“適山兜城何家”; 十一世存謹(jǐn)長女“適石囷典史顏輝恕”(約萬歷),三女“適山仰庠生陳獻(xiàn)寧男”(約萬歷); 十一世存養(yǎng)長女“適東嶼柯家”(約萬歷); 十一世存時(shí)次女“適新安張家”(約萬歷); 十一世存晦長女“適新安許家”(約萬歷)。
注曰:棲柵,非海滄轄區(qū),只因出現(xiàn)頻率較高特予以摘錄,其原為今白礁村潘厝社的某一片區(qū),后來也被當(dāng)作是潘厝社的通稱,因廣州十三行行首潘振承世居于此而聞名,但在錦里譜中,棲柵在明代主要為鄭氏聚居地,進(jìn)入清代后才開始出現(xiàn)潘姓。蓮花陳氏,系東孚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家族之一,在海外亦有分布。吳灌盧氏,按姓氏可知其來自吾貫六社之一的廟兜,與海滄很多姓氏祖先多有交集,只是后來人口數(shù)量不大,而慢慢降低了影響力。青礁黃氏,可能來自青礁黃娘前社,今屬白礁村,或?yàn)闂钪尽洞葷?jì)廟記》中與吳真人一起埋瓦的黃馭山族人。西寧坑王家,與前述“隆興王氏”同指一處,前者是俗稱,后者是雅稱,俗者是日常稱謂,雅者是墓碑、族譜常用。山仰陳氏,在錦里譜最早出現(xiàn)在萬歷年間,與山仰陳氏自稱始祖為明末陳羅曹并不匹配,應(yīng)更早定居海滄才是。與鼎美、山兜代表一個大區(qū)域類似,新安或許是山北的代名詞,在錦里譜中,新安至少包含邱、張、許、曾、葉、楊,其中除楊姓明確為下洋(又稱下楊,指今霞陽)外,其他均未闡明更具體的社或角落名稱,不過按今日狀況推測,這些姓氏可能來自新垵本社、東張、許厝、上曾、葉厝等。
十二世若榴娶“山仰陳氏”(生萬歷); 十二世應(yīng)明繼娶“鼎美路墘陳愈吾長女”(生萬歷); 十二世應(yīng)典又娶“皇亭楊氏”(生萬歷); 十二世若機(jī)繼娶“前庵江臺華妹”(生萬歷); 十二世應(yīng)栻娶“同安林埭李氏”(生隆慶); 十二世若纊娶“白礁吳東泉孫女”(約萬歷); 十二世若樞娶“山北渡頭馬燦金姪”(生萬歷)。
注曰:在清代海澄縣地圖中,常可見“皇亭”地名,約在貞庵村范圍內(nèi),只是不知所指為何,又根據(jù)貞庵社楊氏家廟柱聯(lián)“福霑皇亭追舊德為善最樂濟(jì)鄉(xiāng)里,春綠楊厝修先業(yè)耕讀傳家望青云”及供奉保生大帝的皇亭宮,以及錦里譜的“皇亭楊氏”或可說明此皇亭即指代楊厝社。至于貞庵,在錦里譜通篇皆寫作“前庵”,在閩南話讀音上互通,一雅一俗,一修飾一本字,此庵或指的就是皇亭宮,或更前身的祝圣堂。林埭,指今東瑤村林埭社,譜中稱同安林埭,而非鼎美林埭,或說明大鼎美轄域未包含林埭,又林埭在清末遭遇鼠疫后人口驟減,起初筆者以為其原姓氏為林姓,但按錦里譜,該社主姓或?yàn)槔钚铡!鞍捉竻菛|泉孫女”所體現(xiàn)的白礁與吳姓,及臺灣回流的《白礁吳氏族譜》,說明至遲在明末,白礁尚有吳姓居住,且可側(cè)證吳真人為白礁人無疑。“山北渡頭”指代何處,不詳,按明萬歷柯挺所做《姚侯大巖寺山南北惠民頌德碑》之“山以北新安之耆老則又遞傳往券原不屬僧,山南北劃然界也”;嘉靖《龍溪縣志》載,海滄于嘉靖初包含“渡頭社”等十七社;又按錦里譜“山北邱家”,似可推測此山北或指蔡尖尾山之北,此邱家即新安邱氏,那么渡頭馬氏或指新垵與霞陽之間的馬厝。
十二世若標(biāo)娶“馬垅劉福東妹”(生萬歷); 十二世逢申娶“鄭邊鄭濱湖孫女”; 十二世逢賓娶“新安葉臺女”(生萬歷); 十二世逢時(shí)娶“大觀后溫氏”; 十二世何梁娶“山兜城張氏”,再娶“蘆坑盧氏”(生萬歷)。 十二世若“適埭頭許家”(約萬歷); 十二世應(yīng)誥次女“適寧店李家”(約崇禎); 十二世應(yīng)易女“適鼎美黃璿官”(約崇禎); 十二世一經(jīng)女“適院前呂家”; 十二世三經(jīng)長女“適山北邱家”。
注曰:“鄭邊”,容易和鄭井混淆,按崇禎《海澄縣志》卷一「川」之鴻江港,“在鄭井鴻江社”,而乾隆《海澄縣志》卷十六「保甲」之集興下半保澄瀛甲,轄“石甲頭、澳頭、藍(lán)尾、鄭邊、前庵、楊厝、錢嶼”等二十社,由其排列順序可知,鄭邊即在貞庵村境內(nèi),只是對應(yīng)何社,筆者不詳。大觀后,即大觀山后,系為區(qū)別石囷山后而特別加注了山名,該現(xiàn)象在海滄相當(dāng)普遍,如大巖慣稱洪坑巖,石峰巖慣稱鐘山巖,蔡尖尾山原名大巖山,舊時(shí)被認(rèn)為是鐘林尾社蔡姓所有,民間也慣稱蔡鐘林尾山,只是不巧竟被訛定名為蔡尖尾山。按溫福來先生描述,蘆坑分頂社和下社,頂社為謝、鐘姓,下社有許厝許、盧坑盧和劉姓,蘆坑盧應(yīng)指蘆坑下社。埭頭,在海滄至少有三處以上,如石塘埭頭,雅稱臺山,林姓;貞庵埭頭,也常見林姓,規(guī)模較小;蘆坑埭頭,俗稱馬埭頭,馬姓和蘇姓為主;而許姓埭頭來自何處則不詳。院前早在宋代便已存在,當(dāng)時(shí)的記錄大多與顏姓和東宮有關(guān),錦里譜中,除了顏姓外,也出現(xiàn)呂姓,只是有關(guān)的記載少之又少。
十三世啟渭娶“磁灶邱粹陽次女”(生崇禎); 十三世朝謹(jǐn)娶“鼎美后柯省振女”,再娶“海滄后邊王三娘”(生萬歷); 十三世啟瑯再娶“馬內(nèi)坑馬結(jié)官”; 十三世啟熹再娶“樓山陳耀寰女”(生萬歷); 十三世爾魁娶“侯堂陳氏”(生萬歷); 十三世爾解娶“東寧坑陳聯(lián)官女”(生崇禎); 十三世啟?娶“海滄王邁英妹”(生萬歷); 十三世啟烇娶“海滄楊氏”(生萬歷); 十三世啟熺娶“蔡嶺鐘若吾次女”(生崇禎); 十三世啟愉娶“草仔尾魏振先孫女”(生崇禎)。
注曰:磁灶,指代今新垵惠佐社,閩南話讀音可通,在唐宋年間,新垵許厝至祥露之間分布著諸多規(guī)模宏大的陶瓷燒制工廠,但遺留至今只有磁灶一個相關(guān)地名,按光緒三年《重修大覺堂碑記》和光緒十二年《重修福安宮碑記》,磁灶被鄉(xiāng)人雅稱為徽佐,嗣后不久,磁灶舉人邱菽園以其不夠文雅,又將之改為“惠佐”并流傳至今。海滄社,作為海滄地區(qū)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jì)中心,各方人士匯聚其中,要形成大姓宗族并不容易,在錦里譜中,海滄包含后邊王姓、河角洪姓、楊姓、馬姓等,實(shí)際應(yīng)遠(yuǎn)不止此,按海滄現(xiàn)有洪厝、楊厝、馬庵等地名,這些姓氏或許與之有關(guān)。馬內(nèi)坑,位于地鐵馬青路站至石塘站之間,原稱內(nèi)坑,因四社周內(nèi)坑崛起而被冠以姓氏以作區(qū)別。蔡嶺,位于鰲冠村蔡嶺社,元代時(shí)因蔡姓始居于此而得名,后來蔡姓向東搬遷至鐘山,一直到清代為李姓聚居地,錦里譜崇禎時(shí)鐘姓居住于此的記錄或說明在蔡、李之間應(yīng)有鐘姓銜接其間。
十三世啟燦娶“山兜街上蘇翌輝女”(生崇禎); 十三世迪審娶“石囷吳氏”,再娶“石囷張氏”(生天啟); 十三世迪察娶“東寧坑陳三娘”(生天啟); 十三世迪考娶“東寧坑洪玉姐”(生崇禎); 十三世迪勤娶“鼎美上路莊氏”; 十三世迪猷娶“前宅謝金娘”(生天啟); 十三世迪庠娶“新安下洋社楊氏”(生萬歷); 十三世逢申娶“長園靳氏”(生崇禎); 十三世都娶“鼎美圳上陳氏”(生崇禎); 十三世啟女“適蘆坑謝家”(約順治)。
注曰:街上社,為青礁蘇姓的始居地,此地原有紀(jì)念蘇竦、蘇溥、蘇文燦的進(jìn)士坊,為蘇宋杰妻王氏所立的旌節(jié)坊,貞岱咸豐七年《重修紹珪堂序》也提及蘇姓的來源,“由莆而街上、虎渡、大觀后,至文煥公,開基貞岱,凡五遷焉”,但按錦里譜,至少說明至遲到明末,街上社仍有蘇姓聚居。石囷,在錦里譜中,應(yīng)是海滄各社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其擁有的姓氏包含吳、顏、張等,其中顏姓頗有名望,依道光七年《重修玉真法院拜亭捐題姓氏》載,“石囷東社王、周、雍、顏、許、林諸姓合捐銀貳拾員,石囷西社林其源首舉其事捐銀貳拾員”,或說明石囷應(yīng)是一大片區(qū)的通稱。寧坑有二,東寧坑靠海,雅稱龍津,西寧坑靠山,雅稱隆興,里姓各不相同,按錦里譜東寧坑有陳、洪、謝等姓,但到了光緒二十一年《重修龍津?qū)m捐緣碑記》,捐緣者主姓為林,少數(shù)為余、陳、吳等姓。前宅謝姓,不知指代何處,按周邊謝姓分布,主要為石塘諸社、蘆坑,及龍池地區(qū)的花宅,至于前宅可能是一處未被關(guān)注、已然消失的社。
十五世弘銘續(xù)娶“漸美顏愷官”(生康熙); 十五世明佐再娶“彭埕何祿之女”(生康熙); 十六世伯功娶“嶼頭蔡朝官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線娶“古樓王萬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紗娶“樓山翁蔭官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綢娶“漸美鐘錳官之女”(生雍正); 十六世伯綸娶“京口葉明長女”(生雍正); 十六世伯紀(jì)娶“東寧坑謝雍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佛強(qiáng)娶“嶺上李秀官次女”(生乾隆)。
注曰:漸美,歷來皆是多姓共存,錦里譜記有顏、鐘二姓,按漸美光緒二十年《海澄縣曉諭告示》載“漸美社家長蔡瑞茂、鐘福、許鎮(zhèn)、洪立等聯(lián)名呈稱”,此蔡、鐘、許、洪應(yīng)是清代漸美的四大姓。彭程,俗稱坪埕,雅稱鵬程,位于海滄農(nóng)場,何姓為主,清代中期起,多往南洋,在馬六甲、新加坡早期華人墓葬中高頻出現(xiàn)。嶼頭,按乾隆《海澄縣志》卷十六「保甲」應(yīng)屬集興下半保澄灜甲,地處今貞庵村境內(nèi),又澄志「遺事」載,嶼頭有蔡允恭墓,“子孫環(huán)墓而居”,“御史吳燧大書登瀛二字于墓左大石上,其地因名登瀛澳”,由此可見“嶼頭蔡朝官女”的存在更說明縣志關(guān)于蔡允恭墓的記錄頗具真實(shí)性,那么海滄蔡氏確實(shí)不止鐘山一家。按肖榮婷老師調(diào)查,清末時(shí)古樓村范圍內(nèi)俗稱“五社里”,計(jì)有吳坂、岑街、上瑤、古樓、王厝等五社,其中吳坂為吳姓,岑街為何姓,上瑤為楊氏,古樓為張姓,王厝為王姓,只可惜,清末民國時(shí)期因瘟疫橫行,吳坂、岑街和王厝三社敗社,居民多外逃,錦里譜的古樓王氏實(shí)則為王厝人。樓山,因樓山廟而得名,該廟始建于元代,為附近六社的共奉廟,有姓氏翁、林等。京口,位于貞庵村,也稱瓊口,葉姓聚居地,清乾隆時(shí)出過進(jìn)士葉廷推,流傳至今有《大觀葉氏族譜》,于民間京口老爹以富著稱。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余少時(shí)尤愛讀史,故自號春秋,然所讀皆不精;十年前,改習(xí)方志,閉門造車自得其樂;近來,頗好識譜,蓋補(bǔ)方志不足,亦有樂趣,奈何舊譜難覓,所得不豐。今借得錦里林勝勇珍藏的乾隆本《錦里林氏族譜·林澹壘公家譜》,發(fā)現(xiàn)新知無數(shù),特摘錄一二共饗其成。
乾隆本《錦里林氏族譜·林澹壘公家譜》讀譜之六,以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