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花費了數百萬年時間,讓人類進化出空間智能,眼睛捕捉光線,將2D圖像投射到視網膜上,大腦將這些數據轉換成3D信息。”
這段話來自“AI教母”李飛飛的最新分享。不久前,她宣布創業,方向是“空間智能”。在她看來,充分了解人類所生活的3D世界,是人工智能實現下一步突破的重點。
無獨有偶,在剛結束的GTC2024大會上,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表示,“下一波AI浪潮將是AI對物理世界的學習。”
在與3D視覺技術打交道這件事上,位于杭州蕭山“中國視谷”的先臨三維已經做了20年。
紡織生意孵化出先進制造“獨角獸”
時間撥回2004年,李濤從浙江大學國際金融專業畢業后,在導師的引薦下,體驗了3D技術,當即被吸引;同樣對這一技術充滿期待的還有當時位于蕭山的一家民營紡織企業——“永盛”。李濤的創業熱情加上永盛對技術創業的支持,3D的火種就此而生,同年12月,先臨三維成立。李濤帶領團隊探索了一條從技術、產品到市場應用的全新路徑。
“我們的第一款產品是高分辨率、能實現瞬時拍攝的三維相機,用非接觸式結構光技術獲取物體的三維模型。”李濤解釋,原先一張照片里的信息是平面的,通過三維呈現就可以在真實空間里獲得物體的位置、角度、尺寸等信息。
他透露,當時這款產品在國內還沒有市場,只能遠銷海外發達國家。“我們根據光的特點給公司取了英文名shining,后來才音譯成‘先臨’”。
一個月前,掛牌新三板的先臨公布了去年的業績:營收10.18億元,增幅32.56%;歸母凈利潤1.42億元,增幅622.5%。其中的絕大部分營收來自于3D掃描儀。
3D掃描是科幻片里幾乎必備的場景。先臨三維通過高清攝像頭和激光發射器,再借助算法快速獲得復雜物體的精準三維模型,目前這一方案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航空航天、能源重工、電子電器、文博藝術、齒科醫療、康復矯治、虛擬現實、教育科研等行業。
不久前,在《2024杭州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榜單》里,先臨三維是新晉3個“獨角獸”之一,成了先進制造的代表。
讓微米級的尺寸“誤差”無處遁形
何為先進制造?李濤認為,先進制造意味著更高的效率、更強的品質以及更低的損耗。以一輛車的生產為例,全車上萬個零件,一旦一個零件超出誤差標準,就會導致返工、浪費,打破生產節拍。
要想實現精準組裝,每一個零件都要做尺寸控制,而高精度3D視覺掃描技術,是工業制造領域進行全尺寸控制的優選方案——通過3D掃描快速獲取零部件全尺寸信息,導入軟件匹配,加工誤差清晰可見。
目前,先臨三維的高精度工業3D掃描儀最高精度已經達到了5微米,差不多是普通人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
“這20年,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讓精度更高、更穩定。”李濤表示,影響一臺設備精度的因素有很多,涉及成百上千個控制點,每一點都要做大量測試,從而找到發揮硬件性能和算法的最優解,實現精度提升。
有了好產品,還得想辦法賣出去。大概10年前,先臨三維向客戶推介產品和技術,經過測試驗證,客戶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很高,但就在準備引入時卻發現沒有相關標準支持。
“如果沒有相關標準,就只能算作科研項目。”李濤表示,從那個時候開始,公司著手推進3D測量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截至目前,先臨三維已經主導或參與制定了3D測量領域1項國家計量技術規范、1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的制定,這也成為高精度3D視覺產品和技術在更廣闊領域應用的依據。
“刷個牙”就能生成牙齒模型
除了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應用,近些年先臨三維進軍齒科醫療領域,推出了齒科數字化解決方案。用一臺長得像“槍”的口腔數字印模儀對準牙齒,用“刷個牙”的功夫就能完成牙齒全套的3D建模。
李濤回憶,2011年,有義齒領域的生產商向他們定制3D掃描和打印方案,他們發現義齒制作過程中的取模、實物制作、定制設計等環節,和工業生產流程非常相似,“開發這個領域,至少有六七成的技術邏輯都是相通的。”
經過產品的多次迭代,2019年,先臨三維發布的新款手持口腔數字印模儀,一舉打開了全球齒科數字化市場,也讓三維掃描技術從工業領域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借助這一技術,普通人到牙科醫院做矯正、種植牙等項目,不需要咬厚厚的硅橡膠來取模倒模,只要用裝有探頭的儀器在口內輕輕掃描一兩分鐘。
這套3D模型讓患者能直觀地看到自己牙齒的情況,醫生也可以通過軟件設計下一步的治療方案,通過3D打印直接獲得實物模型。李濤透露,生成的牙齒模型全口誤差在50微米以內,單顆牙齒的誤差在10微米以內。
第四次視覺革命
讓AI“看懂”真實世界
回顧先臨三維走過的20年,李濤說公司發展的“分水嶺”出現在2019年。這一年,通訊技術領域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時代。
李濤認為,信息傳輸技術邁上新臺階,大容量、高精度的三維數據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天地。作為技術流的掌門人,他連續十幾年堅持將公司年營收的20%投入研發。
1826年人類第一次通過拍攝的手段獲取到了第一張黑白照片,通過機器獲取了真實的影像信息。后來的一百多年,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從膠卷時代的模擬信號到手機的數字信號,從低分辨率影像到高清影像,機器視覺經過了三輪技術革命。
伴隨著AI的迅猛發展,所有科技公司都在思考,如何讓機器像人一樣感知和理解現實世界?
正如李飛飛所說,3D視覺所代表的“空間智能”將會開啟第四輪視覺革命:讓機器獲得人的“眼睛”,通過光線看清三維世界中的物體,并加以識別和理解,最終在大腦形成認知或決策。
打個比方,所有人看到貓把杯子推向桌邊,就能立刻意識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并及時采取行動。在AI發展的下一階段,機器將通過大量學習3D數據,擁有對空間的判斷能力。
作為3D視覺領域的先行者,李濤明顯感覺到各行各業對于3D數據的使用需求在急劇增長,這令他更加篤定公司的發展戰略:“一項技術能有廣泛的應用領域是好事,但如果什么都想做,恰恰有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他介紹,目前公司38%員工都是研發人員,平均年齡29歲,主要因為近幾年在海內外頂尖高校開啟了大力度的校招。這支年輕團隊的研究方向也高度一致:專注高精度3D視覺掃描技術和配套軟件、硬件的開發,繼續打磨這把開啟AI時代的利劍。
文|儲帆
攝影|陳中秋 海報|李前芳
VIEW MORE
@阿里巴巴杭州全球總部藏著多少小心思 >>
@火星的孩子 >>
@海洋“數字牧人” >>
@肺移植“豪斯醫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