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哥
特立獨行水瓶座
日常干貨總結癖
分享生活,讀書、工作、育兒
年初我的新書《像我這樣的人,就該燦爛過一生》上市,找牛人推薦的環節又來了。
雖然我和梁爽在自媒體寫作圈沉淀10年,但是我倆屬于閉環型的,該上班上班,該寫稿寫稿,很少會主動聯系圈里同行,也沒有想過交流或互動,高人不可攀,做事比交際重要。
可是每到了要人脈階段,又后悔自己的不懂經營。
出本書不容易,少了曝光度,沒有做好宣傳的本分,這讓我惆悵。情急之下,唯有臨急抱佛腳硬著頭皮問大咖們,有的不搭理,有的很慷慨,感謝他們推薦之恩。
是時候要反思了,不管怎樣的圈子,封閉會成為一個人的絆腳石,尤其人到中年,多個朋友多條路。
插畫師:Tara Taban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警惕自己各個方面趨于封閉的勢頭,朋友來去兩三個,讀書只在舒適區,點餐恒久兩三家,生活是一個嚴絲合縫的閉環,好久沒有新鮮的氧氣交換了。
萬維鋼在《精英日常課》里說的,人到中年,很多人的大腦退步,因為喂料不足,社會一直在進步,知識一直在更新,而你沒有吃到足夠多的訓練素材。
三十好幾的人了,適合我訓練的素材是什么?
其實不必刻意訓練,只要保持開放的生活態度,不活得保守,生活處處都是訓練的素材。
交友開放,拓寬社交圈
提升知識量,拓寬社交圈是高效學習途徑,這里有無數的活生生的學習養料。
社交圈不一定是向上的社交,可以是不同階層、類型的社交,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你持有開放的社交態度,廣結善緣,總能增長見聞。
一位資歷很深,但思維活躍的高管說:“每次我遇到新的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都很好奇,想看看我能學到什么。我也會和司機聊天。我在等待開會時會與接待人員交談。在交談中,我知道了很多我不了解的信息。”
即便不喜歡讀書的人,只要學會與各個年齡段的人打交道,便能潛移默化地跟上社會進步的節奏。
朋友原先是老師,后來辭職,做了10年的全職太太,最近通過考試面試又重新走上教學崗位,我問她,你已經脫節了10年,還記得怎么教書?
她說,孩子上學后她一直做家委,通過跟老師、家長交談學習,自己親自輔導作業,與線上老師切磋經驗,技能比之前還老到。
不局限自己,不封閉自己,擅長拓寬圈子,積極交談,知識在自然而然中增量。
我每次寫作遇到瓶頸便會找個人聊聊,坐滴滴也會跟司機對話,連清潔阿姨也會成為我交流的對象,總能挖掘邊邊角角的故事,社會由人組成,通過活生生的人來學習,有更多的現實意義。
我認識一位老師58歲了還愿意接受被反聘,雖然辛苦,但她說可以接觸年輕人,話題天天新鮮,每天都在進步。
別說中年人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走向與世隔絕,他們低頭刷視頻、打游戲,沒有時間抬頭交流。
上個月,長輩生日,宴請親朋好友一起吃飯,彼此有認識的不認識的,不論中老幼都在刷手機,只有切蛋糕時起身吹蠟燭,失去交流的必要,更不會主動認識坐在你旁邊的是誰誰誰。
因為網絡社交發達,你可能會在網絡的趣味里溫水煮青蛙,不再愿意認識新人,你會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家人、老朋友和老同學身上,這樣舒適、溫暖,但是沒有信息增量,躍進的空間。
勵志演說家吉姆·羅恩說:“你的狀態就是和你相處時間最多的五個人的平均值。”換句話說,你可以觀察一下和你相處時間最多的五個人,你會發現自己的體重、收入、生產力、積極性和聲譽可能都處于中間位置。
所以,你在熟悉的圈子里,很難突破自己 社交舒適區,突破社交也是在突破自己。
大腦開放,向世界探索
人到中年,最可惜的是放棄了思考,然后按照既定的流程和習慣來想問題,思路變得越來越固化。
坐在我對面的陳姐說,女兒上周去香港看演唱會,花了兩千多,追星有什么意思,浪費時間。她還抱怨,女兒什么都不愿意告訴她,發現女兒看演唱會還是通過朋友圈知道的。
這就是父母的刻板印象,總是打壓孩子的興趣,覺得無用無意義,與年輕人脫節,自然沒有話題可聊。
當你覺得自己老了,問問自己是不是也經常用刻板印象處理問題,不再做復雜的思考,更愿意把問題給簡單化、標簽化,粗暴化,只要是自己不了解的,就定義為不好的。
譬如我對短視頻的偏見,覺得短視頻是劣質的,但是優質的短視頻也能給我很多密集的信息量,只要以開放態度接受新事物,你就是新新人類。
保持 學習狀態也不是為了升職加薪,而是讓自己的狀態呈現上升的姿態,告訴別人也提醒自己,我很好。
保持學習的人,頭腦是開放的,可以接受不同的價值觀,可以跟世界接軌。
你的大腦還在縱向橫向地發育,你每天都在進步。
我一周不寫稿,感覺語感遲鈍,一天不讀書,感覺沒想法迭代,稿要堅持每天寫,手感越來越好,大腦天天用才靈光。
大作家門羅懷孕生孩子階段也沒有停止寫,而且越寫越好,93歲時,在生命最后一年都還在堅持寫作,腦袋依然清晰。
中年人的腦子不比年輕人差。
中年大腦的流體智力下降了,比如運算能力,記憶力等。但是像模式識別、空間想像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開始變得成熟和優秀。
所以我們還有很多成長的空間,不要提前放棄自己,打開我們的腦袋,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能量互換,不必悲觀
心胸封閉,便會容易鉆牛角尖,開解自己,思維放開,才不會被當下困境束縛。
我這段時間運氣欠佳,上班受領導氣,回家被婆婆氣,全身上下散發著一股怨氣,感覺來這個世界是受苦的,尚存一息也要也要吃最后一口苦。
找同病相憐的朋友聊天,發現她比我還苦,我倆你來我往地傾訴自己有多苦,簡直是苦來又苦去,沒有解苦的能量。
能量低時,不能找比你更低的人互動。
你會心胸更加狹隘,心中只想著這綿綿無絕期的苦,感覺這輩子都要泡在苦水里,永不見太陽。
苦的時候,不能待在苦的氛圍里,要換一個磁場,走出去,找能量高的人和事互動,找時運高的人沾沾喜氣,不把“好慘”寫在臉上,“倒霉”說在嘴里,苦是客觀的,樂是主觀的。
我要保持開闊的心胸,苦中作樂,苦沒有盡頭,但生命有盡頭,想到這我的心變寬闊了。
沒什么大不了,正如茨威格那句話,人變老其實并不意味別的,只意味著不再對往事感到害怕。
我相信每一個冬天的句號,都是春暖花開。
拿得下,放得低,笑著迎向日復一日滾下來的石頭。
作者簡介:慶哥,喜歡讀書、養生、專注研究女性成長。
我的新書《像我這樣的人,就該燦爛過一生》上線了,可加我微信,成為慶伙伴,分享生活、閱讀、喜怒哀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