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做好準備,萬物上漲的時代即將到來》一節中,老云分析了,這一輪基礎民生商品的漲價,預示著接下來我們將迎來一輪較大規模的通脹。不過,這一輪通脹大概率是良性的——也就是與通脹伴隨而至的是全民收入上漲,而且收入上漲的幅度會大于商品漲價。所以,這一輪通脹,從整體來看非但不會讓民眾生活陷入困境,反而很有可能讓絕大多數人生活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文章發出后,反響還是很熱烈的。很多粉絲在后臺給老云留言和發私信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老云大致瀏覽了下,一部分讀者,對老云文章中關于“新質生產力推動良性通脹”的邏輯還是認可的;但也有很多讀者無法理解。其中爭議最大的一點,就是憑什么保證這一輪即將到來的通脹過程中,收入的增幅一定會大于物價漲幅?所以,這一節中,我再詳細解釋一下。
首先,在上一節中。我已經詳細分析了,這一輪基礎商品和公共服務推動的漲價,表面上看是土地財政落幕后,為了挽救地方財政的不得已而為之,但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實際上是產業升級成功后,新質生產力占據經濟增長主流地位的正常反應。根據黃奇帆5月8日的最新發言,中國出口產品從2010年勞動密集型占比超過70%,變化為2023年高附加值產品超過90%;而現實中,智能電車、鋰電池、光伏太陽等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也在技術上取得了之于海外同行的代際優勢,并成為出口的新主力。
跟過去主要依靠低廉價格,或者說性價比建立的優勢不同,這種建立在技術優勢上的領先,決定了商品是可以在全球范圍獲得溢價的。但由于內卷太過嚴重——雖然我們的新質生產力擊敗了外國同行,但內部的競爭依然慘烈,所以這就導致除了華為等極少數企業,絕大部分新質生產力企業依然無法擺脫價格戰泥潭——進而依然不斷壓縮利潤,壓榨員工工資,依然無法擺脫薄利甚至虧損的怪圈。結果就是賣到國內的商品不賺錢也就罷了——好歹是肉爛在鍋里,國內消費者得到實惠;連全球出口的商品也價格低廉的要命——最典型的就是光伏板,出口價格已經便宜到外國人把他們當做別墅的圍欄使用。
企業賺不到錢,自然從業人員也沒有錢。工業是財富之母,工業不賺錢,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也賺不到錢。大家都賺不到錢,生活水平自然無法提升。
新質生產力的技術突破和領先,并沒有帶來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這就是我們現階段面臨的問題。
這就是要催通脹的根本邏輯。你們內卷打價格戰,沒法給從業人員漲薪是吧?那我就給基礎商品和公共服務漲價。這些東西一漲,民眾生活成本增加,那你企業自然就要跟著漲工資。工業是財富之母,工業從業者收入普漲,自然就可以溢出到服務業和農業,這樣大家收入就都漲了。
當然,漲工資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導致商品漲價,削弱其市場競爭力。但前面說了,現在我們產業升級已經取了了明顯突破。現在的新質生產力,主要是靠技術而非成本,爭取到的全球競爭優勢。這就決定了,一定程度的漲價,并不會對產品的競爭力造成太大影響——難道問界M9是靠價格把寶馬X5打趴下的嗎?光伏板子價格漲一兩成,難道歐美同行就比的過咱們了?
所以,漲價催通脹是可行的——當你賺錢主要靠造襯衫、做皮鞋,那你漲價就是找死。但你如果是玩高科技,并積累出了足夠的技術領先優勢,整體漲價就沒那么大影響。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也是很多人質疑的:收入漲了,可生活成本也漲了啊——你水電氣、高鐵、輕軌、公交乃至于大學學費都漲的話,那勢必帶來全社會價格體系上升。那這樣一來,你怎么保證收入漲幅能超過通脹——而不是反之?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首先,如果單單只是生活成本增加倒逼出來的企業漲薪,確實并不足以保證收入漲幅超過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務的漲幅——畢竟資本家不是慈善家,在維持員工勞動能力不變的情況下,他們絕對不會多出一個子兒。
但問題是,這里面還有一筆錢啊——也就是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務漲價收去的錢。
這筆錢到哪兒去了?廣義上來說,絕大部分最后都流回到政府手里(畢竟基礎民生絕大部分都是政府——或者是政府控制的國企、事業單位包辦的)。換句話說,是政府通過催通脹,逼企業拿一部分錢給員工,然后在他們那過一道手后又交還給政府。
那政府拿到這筆錢后怎么辦?當然不可能存起來。而是找渠道花掉。而這個花掉,不管是它給財政供養人員加工資,還是補貼社保、醫保、低保,又或者投資、新建項目甚至于還債,總之最后又會流向社會,流向大眾。
所以,基礎民生和公共服務漲價收的錢,最終其實還是會回到全體國民手中。
企業加薪的錢,民眾因為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務漲價,確實只能過一道手又交還給政府;但政府拿到這筆錢后又發出來,這錢就又回到了民眾這個整體的手中。這么一算,民眾是不是獲得感會增加?作為一個整體,其收入增長是不是會超過通脹?
其實這種邏輯,在過去20年中我們都經歷過。2005-07年、2009-11年,我們經歷過兩輪通貨膨脹,當然這兩輪通脹最后并非體現在基礎民生和公共服務,而是被引導到了房地產,體現在了房價上。而這兩輪通脹過程中,我們都經歷了“錢變毛了”的過程,但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收入也都同步大漲,人民生活水平也確實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這套邏輯之所以能跑通,關鍵一個點,就在于你在催通脹時,生產力必須得到同步提升。05-07那輪通脹和房價大漲,是建立在我們入世后成為世界工廠基礎上的;09-11那輪通脹,是建立在金融海嘯后中美合作救市,全球消費迅速恢復,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張基礎上的。所以,只要有生產力發展,你的工業體系能創造出更多的有效財富,那這個通脹就是良性的,收入增長就能夠覆蓋通脹,帶來生活水平的提升。
那收入增長不能覆蓋通脹是什么情況?就是2015-2017。這一輪通脹,依然是被引入房地產,造成了房價大漲。但這個歷史階段,我們傳統生產力的市場規模已經觸頂,新質生產力還在孕育,同時接下來還面臨美國貿易戰,結果就是生產力發展沒有跟上(房價)通脹,然后接下來房地產市場發生了什么,中國經濟經歷了什么,大家就都知道了。
所以,生產力發展能不能與通脹水平匹配,是決定通脹是良性還是惡性,決定民眾從通脹中受益還是受害的根本因素。
那這一輪,我們能實現良性通脹嗎?大概率是可以的,因為前面老云已經分析了,這一輪我們的通脹,是有新質生產力打底的。因為產業升級,我們獲得了技術層面的比較優勢,所以現在通過通脹逼企業給從業人員增加收入,并不會對他們的市場競爭力產生太大影響——比亞迪、問界照樣吊打豐田大眾BBA,寧德時代照樣遙遙領先,光伏板子漲了價歐美同業也照樣比不過。
工業是財富之母。只要這個財富源頭在被抽水后依然穩的住,那這筆水就是完全可以抽的。抽出來之后,就會經過老云剛才分析的邏輯鏈條,經過工業從業人員——人民大眾——政府——全體國民等一系列轉手,最后回歸到大家手中。
所以,這輪通脹是良性的,漲價的本質,就是從優勢工業體系中抽水補貼大眾。經過這一輪后,不僅我們的企業依然會獲得足夠利潤,我們的政府債務情況會獲得改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需市場,和國內經濟內循環,也會因為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真正建立起來!
這就是這一輪通脹的底層邏輯。所以看懂的朋友,大可以放下心中恐慌,這不是壞事,相反其實是好事。只不過,這個好事,是對整體而言的,具體到每個人,那就未必——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最后的財富分配也不是平均的。這一輪通脹過程中,有些資產會升值,也有很多資產會貶值,至于握著現金的,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也會再一次經歷“錢毛了”的恐慌。所以,整體受益的同時,作為個體,能否平安度過這一輪財富波動,甚至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還是得看個人努力和歷史進程的耦合了。
本文為老云看世界2405節。喜歡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老云的空間,持續收看全部老云系列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