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南方都市報提出了一個好問題,廣州的大學城座落在番禺,擁有中大、華工等12所知名高校,210家重點實驗室,149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超過20萬師生。
按理說,廣州大學城是番禺創新的一張“王牌”。但實際情況是,大學城周邊的多個產業園區空置情況嚴重,大學城并沒有留住太多的創業者。
南都曾經是中國最好的報紙,所以她的選題能力還是很毒辣的,所揭示的其實是一個中國式的創新難題,那就是:中國頂尖大學對本地創新的帶動效應都不咋滴?
事實上,別說廣州大學城所在的番禺,匯聚了眾多一流大學的武漢、南京、西安哪一個不是如此呢?
對此,可能有人會提反對意見,杭州有浙大,也有阿里巴巴,這不就對上嗎?說這話的人,屬于哪壺不開提哪壺,你看看創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里,有浙大畢業的嗎?馬云是杭師大,吳泳銘是浙工大,彭蕾是浙工商,戴珊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沒有一個浙大的!
如果說杭州不算,那北大清華附近的中關村總算吧?中關村當然是中國創新經濟版圖上的重鎮,但中關村不能和河北比,也不能跟房山比,得和深圳南山比,和深圳南山一比,中關村也就差了半截兒了。
所以,南方都市報提出的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答案是什么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頂尖高校都是高度行政化的,而創新必須是市場化的,雙方處在不同頻率,匹配起來很吃力。
以廣州大學城為例,這個大學城的規劃、設計和后續辦學,都是行政力量主導的,其目的富含政治考量,尤其到了前些年,本來相互開放的各個大學,全部圍上了圍墻,大家老死不相往,一個沒有充分交流大學城,怎么可能有創新能力?
再說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毫無疑問是深圳,但深圳發展起來的過程從來不是靠有多少頂尖大學,而是靠市場配置資源。2020年以前,那時候公務員熱還沒現在這么夸張,將近20%的清華畢業生會選擇到深圳就業,華為、騰訊是清華外省最大的兩個雇主,至于武漢,簡直是深圳的人才培養基地,華科、武大、武漢理工等等畢業生,大批涌向深圳。
所以,頂尖大學因為高度行政化,可以理解為教育部門的一個個分支,他們和本地經濟網絡的聯系是非常弱的,帶給本地的創新動力自然也就是匱乏的。
最后咱們回到南都的問題,大學城到底能不能給番禺帶來更強的創新動力?
前景可能是灰暗的。
其實從番禺目前發展得最好的長隆-萬博板塊就可以看出,真正能夠讓番禺起飛幾個獨角獸,像海外電商巨頭Shein、Teme,地空經濟領導者小鵬匯天等等,他們都是市場的產物。
番禺呀,還是別惦記著大學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