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今年不會發布純電 SUV 產品。」
在理想汽車第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李想宣布了這個決定,原本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發布的 M 系列純電 SUV,將推遲到明年發布。
已經數不清這是理想汽車在最近兩個月里的第幾個大動作了:
發布內部反思信,調整組織架構;
將年銷量目標從 80 萬下調到 56~60 萬輛;
24 版 L 系列車型價格下調;
傳聞中的裁員 18%;
傳聞理想北京工廠每周放假 6 天;
純電 SUV 推遲到明年上市……
從 MEGA 上市后表現不及預期以來,一路高歌猛進的理想突然經歷了一個急轉彎。李想開出的一系列猛藥,就是為了讓急轉彎的慣性影響小一點。
不過隨著純電車型的推遲上市,理想今年的業績依然要靠四款增程車型支撐;同時,理想在純電車型的研發、生產線、供應鏈上的投入,最早都要等到明年才能有回報。
李想的猛藥,恐怕需要多等點兒時間才能見效。
純電出師不利,「摳廠」也要流血
「摳廠」,這是以往理想調侃自己的一個稱呼。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理想在成本和經營支出上的控制能力;也因此,理想是新勢力中最早毛利率轉正的一家,也是 2023 年全年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外,唯一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不過 2024 年第一季度,這個盈利的神話就被打破了。
從第一季度財報來看,理想汽車在交付、營收、利潤各項數據同比都有所增長,算是相對穩健;不過,整體的經營表現隱患已經顯現。
第一季度,理想共交付了 80400 輛車,同比增長 52.9%,環比下降 39%;
車輛銷售收入 242.5 億,同比上升 32.3%;
營收 256 億,營收同比增長了 36.4%;
按數據來推算,理想一季度汽車的平均銷售價 30.22 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13%;
這也導致車輛毛利率 19.3%,比去年同期下降 0.5%。
相比于銷量和營收的相對穩健,一季度的支出增長遠超收入:
研發費用、銷售費用一般和管理費用合計 60 億元,分別增長 65%、81%;
這導致理想經營虧損 5.85 億,經營利潤率 -2.3%,自由現金流 -50.55 億。
這是理想在連續四個季度盈利之后,首次出現經營虧損。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經營虧損的情況下,理想在一季度依然有 5.91 億的凈利潤,也許要歸功于理想近千億現金流的「投資有道」。
簡單說就是,一季度營收不及預期,但支出高居不下,導致了賺的沒有花的多。
這種局面很可能延續到第二季度的財報上。第二季度,理想給出的銷量指引為 10.5 萬~11 萬輛,對應的營收指引為 299 億~314 億元;考慮到 4 月底新款 L 系列車型價格下調,二季度的單車平均價格將低于一季度 30.22 萬元,毛利率可能進一步下降。
在五一之后,理想開啟了人員優化,傳聞裁員人數約 5600 人;于此同時,也有媒體報道,理想北京工廠(原北京現代第一工廠)部分員工每周放假 6 天,這個工廠的年產能 10 萬輛,專門用于生產 MEGA 和純電車型。
(圖片來源見水印)
在員工和生產上成本優化的「大刀」,都要進入下半年才能看到成效。
推遲一年,理想的純電要補什么課?
1 個月前的北京車展上,李想還曾透露出會在下半年發布純電產品;但一個月后,李想就給純電車型踩了急剎車。
突然推遲純電車型的發布,算是對于潛在風險的及時止損,但同樣也打亂了理想的節奏。
對于增程市場這個基本盤,理想找回節奏、并不難;但是,要恢復純電車型被打亂的節奏,意味著純電這條路,理想要從 0 到 1 重來一次。
那推遲這一年里,理想的純電要補什么課呢?
按照李想本人的說法,首先要補的課是補能體系和銷售體系:
第一,現階段銷售中高端純電 SUV,足夠多的自營超充樁是必要條件。我們認為自營的超充樁,達到和特斯拉中國相近的數量,是產品推向市場的合適時機。
第二,理想需要升級和增加更多的展位的綜合店和商場店。如果要支撐一個新車型獲得過萬月銷量,大概需要全國新增 500-600 個固定的展位,否則就會出現增加產品數量,但是不增加銷量的問題。
按照這個說法,理想下半年雖然沒有新車,但是任務艱巨。
按計劃,理想今年內要建成 2000 座超充站、1 萬根超充樁。
這是什么概念呢?從去年開始理想開啟超充站/樁建設,截至 5 月 19 日,投入使用超充站 404 座,超充樁 1770 根;在今年剩下不到 8 個月里,理想要完成的任務量是這些的四倍——平均每天新建 7~8 個超充站。
同時,按照「支撐一個新車型月銷過萬,大概需要新增 500-600 個固定展位」的設定,要支撐明年 M7/8/9 三款車型,理想還需要新增 1500~1800 個固定展位。
看來純電補課的第一課,是要轉型當「基建狂魔」。
不過,也有人質疑:特斯拉在超充樁并不多、銷售門店也不多時,賣得已經很好了,關鍵還得看車。的確,相比于超充和門店可以大力出奇跡,純電車型的規劃要補的課更難。
首先,就是在輿論關注的造型上。上個月,有網友拍到疑似理想 M 系列純電車型的諜照,從諜照來看,外型與 MEGA 相似度頗高。從目前市場對于 MEGA 的反饋來看,M 系列是否有勇氣延續之前的設計風格?
(來源見水印)
除此之外,從增程到純電,要轉變的不只是能源方式,也是產品思路。
有了油箱和增程器加持,L 系列車型不只幫用戶擺脫了補能焦慮,也給了理想自己做加法的空間:相比純電車型,不用擔心車身尺寸、造型、配置對能耗的影響;相比與前兩年居高不下的電池價格,L 系列在成本控制上更有優勢;也有更多的精力在座艙和功能細節上加法。
但是進入純電賽道,很多優勢不存在了。?
最近,隨著蔚來第二品牌樂道的面世,我們能聽到這樣的質疑:在2024年下半年上市一個純電新品牌,是不是有點晚?這樣的質疑,對理想也同樣存在。對于純電來說,理想幾乎同樣需要從零打造品牌。當國內純電 SUV 的市場已經把一款全高壓平臺+擁有完整的補能體系+不俗產品力的車型,卷到 20 萬級時;等到2025年,理想汽車在自己舒適的 30 萬價格區間,有如何能把純電這個高度同質化的賽道玩出自己的特點呢?
最后
增程、家庭用戶、產品思維,這是外界提到理想汽車時最先想到的幾個詞。這幾個詞就像制勝法寶,幫理想在四年多時間里交付了 70 多萬輛車,打造一條漂亮的增長曲線。
但同時,理想也急需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比如,純電車型;比如,開拓「家庭用戶」之外的市場;比如,補上產品思維大于科技屬性的「短板」。從去年開始在智能化方面「燒錢」擴大團隊,原計劃一年推出 4 款純電車型,MEGA 在發布之初打上「商務屬性」的標簽…… 都能看出理想開拓第二市場的急迫。
目前,李想開出猛藥連環招,主要還是為了穩住第一條增長曲線的安全牌,要完成今年的目標銷量(56~60 萬輛),理想需要在下半年月均銷量達到 6 萬輛,這個目標并不容易。
至于針對第二市場的效果,還要等到明年純電車型再次出牌。
本文作者:米其林
不要忘記關注「極客汽車」的微信視頻號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