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誠信故事
弘揚誠信理念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罢\”更多地指“內誠于心”,“信”則側重于“外信于人”?!罢\”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匯,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
車無轅而不行
人無信則不立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人物典故
都體現了誠信的重要性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關于誠信的歷史故事
PART.01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早在商鞅變法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 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 20 多座烽火臺 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 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 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卻未到,因為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最終,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誠信和信任是建立穩定社會和個人關系的基礎。周幽王失去了諸侯們的信任,也就失去了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同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就會失去很多寶貴的機會和資源。因此,我們應該珍視和維護自己的誠信,努力贏得別人的信任。
PART.02
曾子殺豬
曾子殺豬是出自書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上的一個關于誠信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曾子和妻子有一次去趕集,年幼的孩子想要跟隨父母一同前去,一邊走,一邊哭,曾妻不愿讓其跟隨,于是就哄騙孩子說:“你回去,等我們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就同意了。不久,曾子與其妻歸來,曾子提刀捉豬便殺,其妻連忙阻攔,說:“哄孩子的不可當真?!比辉訁s反駁妻子的觀點,說:“千萬不能騙孩子,孩子小,不懂事,作為父母如果今日失信于孩子,孩子將來如果跟我們學騙人,我們將來還如何教孩子為人立身?!弊詈?,曾子不顧妻子的反對毅然殺豬,不肯失信。
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同時也教育成年人,特別是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以身作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的成長起很大的作用,有見識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處處以身作則,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德。
PART.03
一諾千金
秦末時期,有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边@便是一諾千金成語的出處。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后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后,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一個人可以沒有聰明才智,但不可以沒有誠信的品格;一個人可以沒有卓越的成就,但不可以有損害誠信的行為。誠信是人格的基礎和精髓,是立身之本,是事業之根?!叭藷o信,則無立?!彼砸恢Z千金不管是在人們生活中還是事業上都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做人就應該一諾千金,要不然不僅會失去朋友的信任,在事業上也不會有多大成功。
PART.04
商鞅立木為信
商鞅立木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誠實守信的故事。春秋戰國時,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但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商鞅變法重在誠信,所以立木為例取信于萬民,說明了商鞅變法的決心和勇氣。信用是衡量一個人品格好壞的標準。信守承諾的人,會贏得眾人的信賴。古語有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會輕易改變,如果把說出的話當兒戲,說了不做,言出不行,則會失去很多人對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別人心中也將大打折扣。?
誠信乃為人之本、立業之基
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入手
以誠待人,以信取人
知誠信、講誠信、守信用
形成講誠信的良好風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