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省拉賈安帕特的珊瑚礁
深海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人類對于深海的了解有多少?就好像是一個拼圖玩家,手中僅握有幾片碎塊。但是人類對于深海礦產資源的索求和執著正讓海洋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類無盡的欲望是否會給這片寂靜的海域帶來不可逆的破壞?面對深海采礦可能帶來的風險,我們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是時候聊聊深海采礦了,更好地認識我們的能力和局限,才能更好地保護深海之中那些脆弱的生態系統。
深海采礦,有多深?
深海采礦是指從深海海底挖掘并提取礦產資源的過程。海洋學上,深海通常指代水深超過1,000米的海域,盡管這里幾乎沒有光照和光合作用,但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潛藏著諸多礦產資源。
深海采礦,采什么礦?
深海開采的目標包括鎳、銅、鈷、錳、鋅、銀和金,來自三種海洋礦產資源:深海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即深海熱液噴口附近形成的“深海塊狀硫化物”)、及覆蓋在海山上的富鈷鐵錳結殼。深海礦產資源的分布區大部分位于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國際海底區域,集中在太平洋、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海域。
深海之下采礦,是否是“法外之地”?
目前在國際海底區域持有有效勘探合同的主體有很多,包括企業、政府、政府間組織。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深海礦產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繼承財產。
國際海底區域內的深海采礦活動由國際海底管理局(簡稱“海管局”)統一管理。海管局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成立,專門管理國際海底區域礦物資源相關行為活動的國際組織。
迄今為止,海管局已經出臺了針對探礦和勘探活動的相關管理規定,而關于開發的規章草案仍處在談判階段。
若有承包者計劃進行勘探,需要在擔保國(sponsor)的支持下向海管局提交勘探合同的申請,一份勘探合同的時效通常為15年。目前有30個勘探合同處在有效期內。
大西洋馬尾藻海中的水母。
深海采礦,開始“采”了嗎?
目前深海采礦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探礦和勘探階段,尚未進入商業開發階段。
國際海底區域的采礦活動包括三個階段:探礦、勘探和開發。其中,“探礦”指沒有專屬權利地探尋礦床,估算礦床的分布情況、面積、主要成分及其經濟價值;“勘探”是指在專屬權利的保障下探尋分析礦床的基本情況,測試各類系統和設備,以及研究環境、經濟、商業等有關因素;“開發”則指基于探礦和勘探結果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
為什么這兩年有關深海采礦的討論熱度增加?
2021年7月,加拿大金屬公司The Metals Company(TMC,前身為 DeepGreen)的子公司瑙魯海洋資源公司宣布計劃對海底礦產資源進行商業開發,并通過擔保國瑙魯向海管局提交開發申請。這一舉動觸發“兩年規則”,即海管局須在兩年內頒布開發規章。按照規定,至2023年7月,假使海管局沒有正式頒布開發規章,開發方如TMC可以在沒有明確海底環境監管的規范下申請開發活動許可。
在2023年7月備受矚目的海管局理事會會議上,各國就“兩年規則”觸發后續程序展開討論,但未能達成一致,這意味著接下來開發方可以在任何時候提交工作計劃。
對于深海采礦,人們還有哪些顧慮?
我們對深海所知甚少。一些以商業為目的的試開采,僅在多金屬結核礦床進行了小范圍、低強度的環境測試試驗,他們至今為止尚未能對深海采礦可能帶給海洋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科學家也只能通過其他類似勘探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類比。
不管是對多金屬結核物、多金屬硫化物還是富鈷鐵錳結殼的開發,本質上都是在深海海底生物的附著基質上進行開采和破壞,將對超過開采范圍區域內的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物種局部滅絕。據估計,單次開采活動會破壞6-15,000平方公里的海底表面、近10平方公里的熱液噴口環境或10-100平方公里的海山表層。
除此之外,深海采礦的其他負面生態環境影響還包括:開發造成的金屬類化學污染,可能給底棲生物帶來致死影響;開發活動引起的大量懸浮沉積物,造成水體長時間污濁以致生物窒息;以及采礦過程中的噪音、震動和光線等物理干擾,會擾亂海洋哺乳動物之間的交流等行為活動。
暫緩深海采礦,會成為新潮流嗎?
隨著2022年保護海洋的“3030”目標被各國公認,2023年《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通過,公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了更多國際社會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社會組織和企業公開表達對開啟深海采礦的擔憂。
根據深海保護聯盟(DSCC)的統計,截至2024年4月,共有25個國家作出反對深海采礦的表態。其中,太平洋島國帕勞總統在2022年里斯本聯合國海洋會議上呼吁暫緩深海采礦,并成立了國家聯盟。斐濟和薩摩亞是最早加入該聯盟的國家,緊隨其后的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加拿大政府于2023年2月宣布:由于國內尚不存在深海采礦相關的法律框架,在沒有嚴格的監管框架的情況下,加拿大將不會授權在其管轄范圍內的海域進行深海采礦。
2022年,在第二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強烈建議要制定一個法律框架來停止深海采礦,并且不再允許新的行業活動發生,從而避免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更多危害。
在湯加,座頭鯨在太平洋溫暖的海水中盡情游弋。
為了促進海洋保護,環保機構做了什么努力?
和很多有國際影響力的環保機構一樣,綠色和平長期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確保海洋的健康和為人類繼續提供福祉的能力。
綠色和平是全球最早提出關注深海采礦威脅的國際環保機構之一,早在2019年7月,綠色和平國際發布了報告《在深水中:深海采礦的新威脅》。報告強調了深海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以及深海采礦對全球海洋的影響。同時,報告呼吁制定強有力的全球海洋條約,將保護放在國際水域管理的核心位置,以應對深海采礦帶來的挑戰。
綠色和平還通過實地研究,拓展大眾對于海洋的認知。2021年,綠色和平的“極地曙光號”考察船赴世界上最大的海草床——撒雅德瑪哈淺灘(Saya de Malha Bank),與科學家團隊一起開展了環境DNA采樣分析等研究,了解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撒雅德瑪哈淺灘位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和塞舌爾之間。圖為位于塞舌爾的馬埃島海岸的魚類和珊瑚。
與其他環保機構一起,綠色和平作為觀察員積極參加了于今年3月舉行的海管局理事會,并在會議上表達了支持暫緩深海采礦的立場。
今年5月21日,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發布簡報《深海瑰寶之下——深海礦產開發現狀及其環境影響機制梳理》。簡報系統梳理了深海采礦的起源、最新研究進展和管理現狀,并深度剖析了深海采礦可能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威脅及不確定性,以為對該話題感興趣的人士提供參考,幫助大家全面理解人類與海洋的關系。
想了解更多有關深海采礦的技術細節,以及它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可逆轉的消極影響?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完整簡報。
參考資料:
1. 求是,2024-02-16,深海探索:更好認識海洋
2. Greenpeace,2021-04-29,What we found when we visited the Saya de Malha Bank
3. Greenpeace,2019-07-03,In Deep Wa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