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影像·價值——評人文紀錄片《濠河橋上看風景》的藝術特色
文/梁天明
“城在水中坐,人在畫中游”,這條河,是南通城靜靜流淌了千年的母親河——濠河。漫步濠河之濱,一座座形態各異的橋梁,詩意撲面而來。走過這些長長短短的橋,仿佛吟誦著平平仄仄的詩。自明代以來,二百多年內濠河上建成的大小橋梁有幾十座。大型人文紀錄片《濠河橋上看風景》以創新的敘事結構、唯美的影像美學和強烈的人文價值,講述了濠河之上的這些橋的故事。
在凝神觀看《濠河橋上看風景》的過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為之動容。我為南通千年流不停的悠悠古濠河之秀美而感動;我為濠河之上形態各異的橋梁伴隨著濠河水脈脈流淌的詩情畫意而驕傲;我更為能用精湛的藝術將濠河上的橋與歷史、橋與人物活生生搬上銀屏感召當代觀眾的編導而自豪?!跺┖訕蛏峡达L景》共八集,由江蘇大雅文化公司出品。南通市政府原副市長朱晉總策劃,江蘇省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著名導演郭曉偉執導,媒體人、作家張堅撰稿。本片采訪了30多位文史專家、文化名人,是挖掘地域歷史、盤點通城文化的一次突破,體現了較為深刻的人文與藝術內涵。
一、敘事創新:以人為本,勾連橋與人的故事
《濠河橋上看風景》以“人”作為敘事突破口,以生活在濠河邊人物的生活作為敘事邏輯,用厚重的歷史感勾連橋與人故事。第一集《千年虹影》,悠悠濠河,回響古今。十里古濠河,曲曲折折,迂回激蕩,濠河千百年的發展,留下了許多橋梁古跡。影片帶著我們懷著訪古探幽的心情,去踏尋濠河上的橋,那些千年遺韻、近代風情和嶄新風貌,去體會它特有的文化意蘊?!肚旰缬啊穼㈢R頭從橋轉向了人,聚焦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由他一手擘畫的“中國近代第一城”藍圖上,新增的一批跨越濠河的橋梁。“六橋之內”那片舊時繁華之地,那是這座城市最初的框架,是通城人文根脈所在,是一代代南通人守望了千年的精神家園。
接著,全片沿襲“一座橋發掘一文化,一座橋講述一故事”的線索,將濠河上的橋融入城市歷史、文化的敘事當中,分別展開這些橋的故事。第六集《翰墨溢彩》,“長橋不長”,一代代南通人心目中的長橋是分量極重的一座橋,它橋身不長,故事卻源遠流長。因為通城人不會忘記一個人——明代的外科名醫陳實功,正是他造福桑梓,為長橋的修建傾注了心血。在南濠河邊,還有張謇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南通博物苑、南通圖書館、翰墨林印書局、伶工學社、南通體育場、育嬰堂、養老院、殘廢院、貧民工場、棲流所、濟良所等一系列文化教育和社會慈善機構。與濠陽小筑一街之隔的西南營,住著張謇先生的異國老友金滄江。濠陽小筑往西,就是當年的南通女紅傳習所舊址,留下了一代“針神”沈壽的藝術人生和她仿真繡精品。在濠南別業東側嚴家巷,是張謇在1919年創辦的中國第一所現代戲劇學校伶工學社,邀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就任伶工學社首任校長。
在紀錄片中,每一座橋的故事都與每個人物的出場相關,譬如第四集《文脈悠悠》,在講述友誼橋時,站在友誼橋上看風景,除了能看到東濠河上的不同景致——橋南的清幽、橋北的暢達,還能看到隱逸于鬧市的千年南通文化景觀——文廟。它是昔日讀書人心目中的殿堂,更是南通悠悠文脈的歷史見證。創新的敘事充分發揮了紀錄片視覺功能的傳播特性,使紀錄片突破了單純的紀實范疇,凝聚著較為深刻的人文與藝術內涵,大大拓展了紀錄片敘事層面的表意功能。
《濠河橋上看風景》以橋與人的故事入手,每座橋的歷史線索不同、核心情感也不同,從而勾連出橋與人不同的故事。
二、影像美學:視聽結合,呈現橋與城的影像志
《濠河橋上看風景》在制作過程中,通過數字化動畫技術“再造”已消失的歷史場景、視聽結合的綜藝式拍攝手法、散文詩化優美的解說語言,以翔實的資料引出每一座橋的歷史,是南通城市與橋的影像志。
第二集《半城風華》,2002年濠河上的和平橋改造擴建,在橋東水下挖出一段古城墻根,這里就是宋代通州西城門外甕城遺址。當年和平橋一帶是南通最早的商業繁華地段,沿河商家、民居鱗次櫛比,鋪陳出一幅江北的“清明上河圖”。和平橋往東,就是南通的城市地標——鐘樓和譙樓,它們靜靜佇立在老城區的中軸線上。漫步寺街,你可以追憶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作畫會友的梅花樓,也可以尋訪南通城內第一位狀元胡長齡的狀元府第,或探秘連續出了十三代詩人的范氏詩書世家。還有陳師曾、王個簃、趙無極、曹用平、袁運甫、袁運生、范曾、顧洛夫、范揚、冷冰川等杰出畫家……紀錄片以強烈的視覺吸引力的畫面,借助高科技電影手段創造出來的影像美學和數字化動畫技術產生了獨特的視覺效果,發掘出了歷史時空中的各種碎片化文化信息。
紀錄片是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加工的。《濠河橋上看風景》的優勢不僅在于畫面的寫實記錄,更兼具其寫意性,體現出一定的美學意蘊。第五集《苑囿繽紛》,從1905年算起,博物苑橋至今不過110多年,它現在叫,公園橋,它是張謇開創師范教育和文博事業的重要見證。公園橋是一座景觀橋。橋的顏色和造型,吸取了濠河兩岸濠南別業、城南別業的元素,兼具中西合璧的建筑藝術風格,甚至還增添了陽臺式的觀景臺,看上去別具民國風情。全片將橋塑造得十分生動有趣,主持人向觀眾娓娓道來著它們的故事,受訪者則闡發著橋與城市的真正內涵,力求做到寫實記錄與寫意表達兼備,豐富著紀錄片的影像美學。
三、人文價值:民俗群像,刻畫通城的精神圖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通城人杰地靈,濠河邊人文薈萃?!跺┖訕蛏峡达L景》的創作者深入考察,生動表現了濠河上跨越千年的不凡人物和不凡橋梁,令人眼界大開,感懷不已。
第三集《在水一方》在資料征引、人物訪談、畫面擷取,都是精益求精,孜孜以求。漫步北濠河畔,水面寬闊,煙波浩渺。楊柳岸邊,一座上書著“十分瀲滟”的石牌坊,道出了北濠風光的明快與壯觀。北濠橋畔的北極閣城墻遺址,有一幅石雕的通州古城地圖,清晰地標注著南通人熟悉的地名,還有菁菁校園的通中和古樸秀麗的光孝塔。北濠橋東側的南通市實驗中學原名為崇敬中學,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顧而已、朱今明、錢千里就是崇敬中學的校友,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紀念碑上。
第七集《五園競秀》的敘述獨具匠心,它將西南濠河的文化宮橋生動而具體的經歷,同通城歷史文化事件的全貌交替展現,相互印證和補充,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更為深刻的記憶。全片視聽上,背景音多為輕盈愉悅的純音樂,畫面展現大量明媚優美的濠河風光,取景多橫向延展式構圖,航拍等各種拍攝角度兼有,觀之寬闊、寧靜、心曠神怡,體現出人與橋、城市與文化的平衡。第八集《六橋之外》,講述了新樂橋、新城橋、三元橋、西被閘橋的傳奇故事,分別引出了發現駱賓王、濠河第七橋、醉美三元橋、追憶特萊克四段城市往事,讓人久久回蕩在濠河歷史、文化的濃烈氛圍中……仿佛是一部橋梁與信史結合,科學、嚴謹,兼具詩意美學與人文關懷的南通文化學,刻畫了千年濠河的民俗群像,呈現了通城的精神圖譜,使得觀眾在沉浸式視聽體驗中獲得豐富的人文價值與強烈的情感共鳴。
結語
紀錄片作為反映社會時代的一面鏡子,記錄和反映著社會變遷。一部紀錄片,如果能做到忠實地還原歷史,這就達到了紀錄片的一重境界;如果能對歷史做出客觀評價,這就已經達到了紀錄片的二重境界;如果這種評價具有獨特的有別于前人的見解,那就達到了紀錄片的第三重境界?!跺┖訕蛏峡达L景》就是能達到三重境界的紀錄片。本片制片人朱漢斌是一位有情懷、有擔當的文化人,他的初衷就是要將南通的歷史、文化、城市風貌,用影像搶救記錄下來,并為南通文旅推介發聲。據介紹,《濠河橋上看風景》在南通電視臺播出后觀眾反響熱烈,在南通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不久將在江蘇電視臺等其它各大媒體播出。
水韻看南通,有水皆有橋。濠河之上現存的29座橋,盡管形態各異,修建年代不同,但每一座都有它的故事。濠河橋上的故事,從古講到今,依然說不完,還有一些橋未能顧及。比如鐵星橋、木行橋、南園橋、易家橋、貓兒橋,都是南通人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有望仙橋、端平橋、起鳳橋、澗橋、躍龍橋、察院橋、平濟橋、拱宸橋、泮宮橋、玉帶橋、鳳凰橋……已湮沒于歷史長河中,它們的名字依然在南通百姓中口口相傳。
《濠河橋上看風景》在敘事創新、影像美學、人文價值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符合新時代受眾的審美趨勢,作為一部講述南通“橋”的紀錄片,將南通歷史、文化融入其中,“橋”的豐碑鮮活而永久地樹立在每一位觀眾的心中,堪稱同類紀錄片中的上乘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