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實現學生多元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除了課程、師資、硬件設施等外部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看似與學習無關的“閑事”——閱讀和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雙重力量”。
其實運動、閱讀與學習并不矛盾,它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讓孩子可以擺脫枯燥煩悶的知識,用雙手捧起書本或用身體感受當下,在強健體魄、精神自由、感受幸福的基礎上,拓展人生更多的領域。
所以,在小初部,體育運動被賦予了“底色”這一不可或缺的色彩。
每天下午五點,伴著輕快的音樂聲,初中部的特色跑操就開始了。只要天氣允許,無論寒暑,半個小時的跑操活動雷打不動。漸漸地,七(5)班的張墨慈驚喜地發現:自己長高了,也更健康了!
作為從德琳小學部直升初中部的一員,張墨慈坦言,這是自己做得最正確的選擇。除了下午的陽光體育運動,大課間活動同樣精彩。素質操、跳繩、廣播體操,每天換種方式運動,也換種心情上課。
“每天一節體育課只是最基本的。”五(4)班的徐渲雅告訴我們,最受學生歡迎、讓學生“累并快樂著”的,還有每周兩節的體育社團課。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都“被看見”,德琳學校小初部開設了形形色色的“個性社團”多元化課程,單是體育方面就有將近10個:籃球、足球、羽毛球、高爾夫、傳統武術、跆拳道、啦啦操、花樣跳繩、攀巖......看上去害羞靦腆的徐渲雅,在選修了啦啦操課程之后,也漸漸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活力滿滿、自信昂揚。
在小初部,同樣重要的底色還有閱讀。小初部校長魏明玉多次勉勵全體同學:
一個人的成長史幾乎可以和閱讀史畫上等號,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周一節閱讀課,《清淺古詩文》校本教材,搭配《閱讀成長手冊》,不僅開啟了一段與書為伴的快樂時光,還見證了小書蟲們從想讀書、愛讀書走向會讀書的每一步。
對張墨慈來說,閱讀,既能給她帶來面對困難的勇氣,也帶來了“詩和遠方”。
如今,閱讀已經成為德琳學校小初部的一張閃亮名片。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德琳還將閱讀的漣漪從學校蕩漾至家庭,在濃厚的書香氛圍中,全方位打造閱讀生態圈。
“語你同行”“英聲茂實”“閱數之趣”,三大主題親子閱讀工坊,讓家長和孩子在閱讀和陪伴中遇見更美好的彼此。通過喜聞樂見的戲劇、繪本,一起走進奇妙的世界,親子共讀的每一聲歡笑,每一個默契的眼神,每一個溫暖的擁抱,一次次收獲共同的成長,或許就是親子閱讀的意義所在。
徐渲雅用“妙不可言”來形容這段溫馨的親子時光。她的父母也感觸頗深,“家長跟著孩子去體會,去思考,確實有助于加深孩子對書籍的記憶和理解。而且自己也能享受這段難得的親子時光,真的感覺生活都變得美好了。”
作為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生命線,教學質量正是其成果最直觀的體現,也是支撐教育豐富度和幸福感的底蘊所在。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何將創造性思維嵌入課堂教學?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飛躍,正是德琳學校小初部濃墨重彩鋪陳的主色調。
創造力真的很難學習嗎?
“不,創造力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
“但,創造力也是需要訓練的。”
在德琳
每位老師都會這樣告訴自己的學生
在小學部英語老師黃智看來,不同于背誦固定的單詞、公式,創造力是孩子自發對于邊界的挑戰和嘗試的一種能力,是經年累月的能力訓練和習慣養成。
在她的課堂上,三年級的孩子們已經能創作出充滿創意、又充滿美感的商標創意畫了。
她用別出心裁的作業設計告訴我們:三年級的孩子們雖然有一定學習英語的基礎,但是,同樣需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因此作業設計需要更多地體現口語化、生活化,讓孩子們在完成趣味作業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同時,體驗與鞏固所學的知識。
不只是低年級,針對高年級,黃智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黃智老師的課堂仿佛有一種魔力。”徐渲雅這樣評價她的英語課堂。借助先進的教學工具,希沃易課堂、云平臺、班級優化大師等,讓學生在“搶答”“倒計時”的互動中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使課堂“動”起來。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里的課堂,更像是師生并肩而行的一次知識大冒險。
小學部語文教研組組長萬翠也是“三色”教育下學科特色的積極探索者。她認為,與傳統課堂相比,具有學科特色的課堂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
為此,她大膽嘗試與創新:
憑借課堂上引人入勝的“導入”、 簡潔高效的“新授”環節、豐富多樣的“課外拓展”和有趣有料的“作業設計”,萬翠深受學生的喜愛和全體教師的好評,在學校打造高效課堂、落實核心素養的實踐中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她不僅在龍崗區民辦學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比賽中兩次獲一等獎,龍崗區小學語文教學錄像課比賽中獲三等獎;還在指導學生參加龍崗區現場作文大賽獲一等獎的同時,獲得了“優秀指導老師”等榮譽稱號。
對萬翠來說,“三色”教育不僅是賦予每一個學生絢爛色彩的“活性染料”,更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催化劑”。專家進校園、師徒結對、“硬核”的培訓及比賽,讓德琳的老師們在青功賽上大放異彩,課題數目也顯著增加。最重要的是,“我成為了一名有智慧有溫度的好老師。”
鋪就了底色,彰顯了主色,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多元特色,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學生的興趣和天賦,構筑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優質賽道。
一直以來,德琳都倡導“人人有才藝,個個有特長”。孩子不只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識字,更有60多個社團任其“折騰”,如武術、攀巖、高爾夫、游泳、書法、繪畫、舞蹈、機器人、無人機、編程、戲劇、種植、廚藝等,孩子們各揚其長,樂在其中。
提起社團,八(6)班的黃岳濤就打開了話匣子。他用“幸運”來概括自己與德琳結緣的過程。
每周兩節的社團課,就是他最期待的快樂時光,“在池芳菲老師的指導下,我打開了那扇通往數字世界具有無限可能的大門。”
從零基礎入門到現在的學有所成,黃岳濤已經在區級的編程比賽中嶄露頭角了。今年,他站上了更廣闊的舞臺——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NOC)。“希望能和更多的高手同臺競技,更好地磨練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校爭光。”
對于德琳人來說,周四下午營業的“德琳藝棧”就是展示自我風采的最佳舞臺。或一展歌喉,或撥弄琴弦,或舞動身姿,他們用最純粹的熱愛,毫無保留地向童年呢喃、向青春吶喊。
此外,各種才藝大賽、藝術節、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學科周等活動,競相開放,各美其美,真正做到了“讓每個孩子被看見、被關注”。
在才藝大賽上彈奏鋼琴《狂想曲》的徐渲雅,在英語嘉年華上講述中國故事的張墨慈,在科技節上成功散降紙火箭的黃岳濤,他們不僅是每一個德琳人的縮影,也是“三色”教育特色個性化發展的生動實踐。
說起德琳學校小初部最受追捧的特色活動,也許每個人都各有所愛,但每周日下午返校的兩大主題“工坊”必然榜上有名。
在家長們看來,自己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傾聽、觀賞、參與。通過主題工坊,家長可以發現孩子的成長或不足,孩子也因為家長的積極參與,充分感受到家人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給予的愛與陪伴。“讓孩子看到愛,感受愛,學會愛,這對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幸福,是目的方向;豐富,是質量內涵。對教育而言,這二者的重要性都遠超分數。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質量,不是分數,而是充分而有個性的發展。要實現這樣的宏愿,用心用情,聚焦教育的全面、豐富、和諧,不斷提升師生乃至家長的幸福感,仍是關鍵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