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687字,閱讀時長約10分鐘。
這些年,胸痛中心的足跡跨越了萬水千山,尤其是在為之前缺醫少藥的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帶去了心的守護……
作者 | 人物君
湖北恩施——“有夢想,才有飛翔的可能”
地處湖北省西南部、鄂湘渝三省交匯處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屬于中國地勢第二階梯末端,全州森林覆蓋率近70%,有著“鄂西林海”之稱,風景絕美。這里是傳統的多民族聚居區,居住有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彝族等在內的29個民族。
巴東縣野三關的四渡河大橋
整個恩施州面積達2.4萬平方公里,且多為山區,道路崎嶇,從全州最偏遠的地區到州府恩施市要六七小時的車程。若有急性心梗患者要轉至恩施市治療,途中如果沒有二級醫院、鄉鎮衛生院作為胸痛救治單元進行接力的話,便難以保證患者的生命維系和有效救治。
2023年初,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以下簡稱“民大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杜娟赴醫聯體單位巴東縣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巴東二院”)任掛職副院長。巴東二院地處巴東經濟開發區野三關鎮,這里是恩施州的東大門、大西南陸路咽喉,距離巴東縣城94公里、恩施州府157公里。巴東二院前身為野三關鎮中心衛生院,2019年經恩施州衛健委正式核準為二級綜合醫院。
身穿土家族服飾的湖北民大附屬民大醫院心內科醫生 杜娟
在一年多的掛職時間里,杜娟對于推動巴東二院學科的發展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了醫院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建設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然而,那時候剛到巴東二院掛職時的杜娟,看到的卻是完全另外一副模樣,當時整個醫院對于胸痛中心的認知幾乎為零。以前他們在遇到胸痛患者時只知道往外送,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但因為距離上級醫院路程遙遠,患者可能在轉運途中就失去了救治的機會。
為了改變這一境況,作為心內科出身的杜娟剛到巴東二院便開始著手準備胸痛中心的創建。
巴東二院的前身雖然只是一家鄉鎮衛生院,但其服務的周邊常住人口高達20多萬,而非我們一般理解上的鄉鎮衛生院只是覆蓋幾萬人口。另外,風景秀麗、涼快清爽的野三關鎮每年暑期都會吸引10萬左右的游客來此避暑游玩。同時,周邊幾家衛生院在轉運患者去上級醫院的途中,巴東二院也是必經之地。所以,服務數十萬人口、又是交通樞紐的巴東二院,在杜娟看來,不是創不創建胸痛中心的事,而是必須要創建好,這樣才能保障周邊民眾以及游客在突發胸痛疾病時,救治過程的流暢。
這也正是杜娟覺得在此創建胸痛中心的價值所在,即踐行“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的使命,保障民眾的生命健康,提高區域內百姓的幸福感。
為了野三關地區胸痛中心以及胸痛救治單元的創建,杜娟可謂傾盡了全力。在杜娟看來,要做好胸痛中心建設,不僅要有態度,還要有溫度和高度。要明白胸痛中心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胸痛中心存在的價值不僅是管理胸痛患者,更是對整個醫院管理架構的提升與改善。她強調,胸痛中心的創建并不只是心內科、急診科的事,而是關乎于全院的發展,是對周邊群眾生命健康守護的承諾。
當時去巴東二院掛職,用杜娟自己的話來講,“相當于是開荒去了”。她不光要管理好巴東二院,而且還要幫助提升周邊一些鄉鎮衛生室的診療能力。
那時候,巴東二院的醫生沒人覺得胸痛中心有多重要,也不認為以他們的實力有可能完成難度系數拉滿的胸痛中心的創建,還是沒有壓力的上班自在。
這讓杜娟認識到,要想真正做好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單元的創建,首先要讓當地醫生明白這些對于區域內民眾的價值和意義,那是對基層民眾的生命保障。于是,杜娟跟醫院提出,如果像他們這樣完全沒基礎地去創建胸痛中心是不可能成功的,需要從醫院的整體架構重建著手,從思想上提升醫生的意識和態度。
之前巴東二院急診科在面對重癥患者時,只是個流于表面的“中轉站”,對于這些患者沒什么處理就往臨床科室送。杜娟來到之后,對急診科進行了一個徹底的大改造,規范了急診重癥平臺,打造了較為規范的急診重癥病房來統一管理急危重癥患者,這正是基層醫院很需要的。
“要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設給他們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打個底,而不是僅去設個點,搞成了圈地運動。”
那時候,杜娟的嚴厲在醫院里是出了名的,這讓一些平時散漫慣了的醫生在開始時感覺很不自在,覺得你這么一個副院長,為何要像小學老師管學生那樣盯著他們干活。
后來他們慢慢體會到了這種嚴格要求,帶給他們的快速成長與改變。以至于后來他們再出去進修時,再也找不到那種被老師手把手教著的感覺。
一年多的時間里,杜娟帶給當地團隊是一種脫胎換骨式的變化。2023年11月,通過全院職工齊心協力地努力,巴東二院終于完成了胸痛中心的創建。鑒于之前巴東二院只是一家鄉鎮衛生院,其也成為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將鄉鎮衛生院從胸痛救治單元提升為基層版胸痛中心的醫院。
臨到掛職結束,杜娟作了一個題為“有夢想,才有飛翔的可能”的主題匯報,一張張幻燈片講述著這一年多來她與大家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聽著聽著,臺下的很多雙眼睛早已淚眼婆娑……
從剛來醫院時大家對她的不解,到后來的支持與不舍,更重要的是真正筑牢了巴東山區少數民族的生命救治線。想到大家對自己努力的認可以及帶給當地百姓的真正獲益,杜娟感覺之前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海南白沙——心臟救治的全面改變
作為海南省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白沙黎族自治縣,這里有著全島最清新的空氣,深吸一口,便讓人忍不住“醉倒”于這一片負氧離子環抱中。而相比于陶醉于此的心曠神怡,當地居民因為大量飲酒而醉倒的不省人事,可就不那么美好了。
海南黎族村寨風光
在這座瓊中小縣城僅16萬多的常住人口中,卻有著冠絕全國的白酒消費量,這還沒算上他們的一些自釀酒。這里七成左右的居民為黎族和苗族,也許是因為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便有了醉酒當歌的熱情奔放。而大量飲酒導致導致當地心腦血管疾病高發,致死致殘的病例有很多。
曾經的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也被當地居民詬病為診治水平低,很多患者寧愿舍近求遠去外地看病。而隨著2023年4月,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與海南省人民醫院簽署托管協議,并掛牌“海南省人民醫院白沙分院”,海南省人民醫院開始將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向白沙地區傾斜,通過“傳幫帶”改善白沙當地醫療水平發展落后的局面。
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院長 盧少泉
在此背景下,去年8月,海南省人民醫院醫療保健中心盧少泉醫生受院方委派,出任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海南省人民醫院白沙分院)院長,全面負責對口醫院的幫扶工作。對于專業方向主要為老年醫學、心血管病學的盧少泉而言,他看到了當地近幾年來在心血管疾病救治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出進展。
作為海南中部山區縣城的白沙,經濟、醫療、教育水平都較為落后,當地百姓長期以來的觀念是,感覺不舒服了自己吃點藥或是忍忍就過去了,沒有去醫院規范檢查的習慣。加之大量飲酒,導致以前當地居民因心梗猝死家中的事件屢見不鮮。
胸痛中心的建設為白沙地區心血管救治能力的提升帶來了很大契機,使得當地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觀,但居民因胸痛發作猝死家中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為了改變這一境況,提升當地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效率及居民的健康意識,白沙黎族自治縣于2021年就開始著力推進胸痛救治單元的建設。截至去年底,全縣10家鄉鎮衛生院全部獲得胸痛救治單元的授牌,也是海南全省目前唯一一家所有鄉鎮衛生院全部通過胸痛救治單元驗收的縣市,成為海南地區胸痛救治單元建設的成功典型。胸痛救治單元的建設為白沙地區百姓帶來了巨大獲益,過去兩年間,全縣有120多名急性心梗患者因此得到了及時救治。
但就算是如此努力,由于白沙地區群山環抱的山路地形費時費力,一些地方太過偏僻,還是未能完全規避心血管惡性事件的風險。為此,白沙黎族自治縣希望在當地所有鄉鎮衛生院已完成胸痛救治單元創建的基礎上,以這些鄉鎮衛生院為中心,將胸痛救治的觸角進一步延伸至村衛生室,使得胸痛救治能更大范圍地輻射基層百姓。
“我們全縣總共有75家村衛生室,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其中的一些建立胸痛救治單元,加強胸痛疾病的救治能力和胸痛相關知識的普及。”
為了“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目前白沙正在籌建“心電一張網”診斷平臺,賦能基層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在胸痛疾病診斷方面的能力。
胸痛中心為白沙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獲益,在胸痛中心建設之后,無論是對于胸痛疾病的救治能力還是百姓的健康科普知識都有了顯著提升,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白沙也成為海南地區胸痛中心建設的佼佼者。
同時,心血管疾病的救治能力帶來了當地百姓對于醫院整體信任度的提升,原先由于白沙當地人口較少,醫院技術水平一般,加上周邊儋州等市級大醫院的虹吸,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一直處于病患稀少的狀態。而隨著胸痛中心建設帶來的心血管救治能力的口碑提升,以及盧少泉帶領海南省人民醫院20多位專家對醫院各科室的全面幫扶,如今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內,民眾對于醫院的信任度有了明顯改觀,門診量較之前增長了28%,內科床位經常處于滿員狀態。有了這樣一份半年考成績單,盧少泉相信白沙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未來一定能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各科室診療水平的全面提升與突破。
責編 | 周 韻
攝影 | 葳 蕤
校對 | 趙 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