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戀愛婚姻這種事,咱們現代人主打一個儀式感滿滿,求婚、婚紗照、婚宴,這些重要時刻樣樣不能少。大家是否知道,清代皇帝的婚禮作為展示皇權和皇家尊貴的重要方式,又分為哪幾道程序呢?
適逢“520告白日”,讓我們一起從順治、康熙、同治、光緒這四位帝王的大婚儀式中探究一下。
清代皇后通過選秀產生,因此不像民間一樣存在訂婚禮程序,只是皇家為尊崇古禮,在婚前舉行納采與納征兩種禮儀。
納采禮本為男家遣媒人前往女家求婚,獲女家同意后,遣使者到女家致以禮物,以為求婚之成。清代皇帝的納采禮,包括有鞍轡的馬四匹、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金茶筒一、銀盆二。清代以騎射為立國之本,把馬匹甲胄列入納采禮,即是取騎射的象征意義。
月白緞繡金龍銅釘棉甲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納采禮后舉行納采宴。清代皇帝的納采宴,并不是像一些現代著述中所說的由皇后父母設宴款待皇帝派的使者,而是皇帝派使者代表自己賜宴皇后父母。
之后行納征禮,又稱為“大征”,表明其規模宏大。“征”即證、成之意,又稱納幣。清代皇帝的大征禮中,給皇后本人的禮物仍會回到宮內,而給皇后家人的賜物才是皇后母家真正所納之“幣”。
只有經過婚成禮,夫妻關系才得以確立,所以它是婚禮的重頭戲。民間新郎須親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所以稱親迎禮;而皇帝不可能紆尊降貴前去迎接,需要派使者到皇后府邸對皇后進行冊立,再把皇后迎入宮中,因而稱奉迎禮。
冊立禮與奉迎禮是皇帝婚禮中最為隆重的禮節。冊立禮是向準皇后授予象征地位的金冊與金寶,它們相當于皇后的“身份證”。清代金冊、金寶刻有滿漢文,形式與皇帝御寶相似。現今故宮博物院還典藏有清代冊立皇后的滿漢文“皇后之寶”。
金龍紐“皇后之寶”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清代迎娶皇后是在子夜,所用鳳輿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上面沒有“囍”字而內部置有御筆“龍”字。皇后坐在鳳輿內,須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在乾清宮階走下鳳輿,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皇后還要再懷抱一個金寶瓶跨過火盆,才能進入乾清宮。
金宜子宜孫雙喜如意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到了洞房坤寧宮后,還要跨過馬鞍,才能進入洞房行合巹禮,相當于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三禮圖》曾下定義說:“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張夢元的《原起匯抄》則進一步闡述婚禮用匏為爵之意義:“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
犀角雕鷹熊合巹杯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雙方結為夫婦,女方必須得到男方先祖神靈的認可才能成為其家族成員,還要恭敬地拜見公婆,以明確其義務。皇帝大婚則把后者改為皇后拜見皇太后,另外增加頒詔禮、慶賀禮、筵宴禮等。
在中國古代,皇帝大婚必須從國家的高度來安排禮儀,其最重要的體現在于,婚成后要發布詔書,即有頒詔禮。那么它在哪里舉行呢?就在我們熟悉的天安門。
慶賀禮是王公大臣向帝后進表慶賀之禮,但在同治與光緒二帝大婚的慶賀禮中,實際掌權的太后卻成了群臣行禮的主要對象。
最后一項大型禮儀是筵宴禮,即皇帝在太和殿賜宴皇后家族及朝臣。筵宴中安排各種演出,如宮廷雅樂、蒙古樂曲、高麗筋斗、回子樂、粗緬甸樂等。央視春晚少不了《難忘今宵》,清宮筵宴也有壓箱底的節目——源于滿族民間舞蹈的慶隆舞。筵宴結束,這場耗資巨大、禮儀繁縟的婚禮才宣告完成。
木彩畫中和韶樂敔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總之,清代皇帝的婚禮大體沿襲中原傳統婚禮的程式,也融合了統治民族滿族的習俗;既展示了皇家尊貴至極的奢華,也彰顯了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