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這是一篇帶有我個人理解的演講筆記,并非全文逐字稿。
本次活動是4.23讀書節的主題演講,整個內容結構分為兩個關鍵詞。
健康與教育,其中答案都在書里。
PART 01
讀書
開始之前,樊登老師講了人為什么不讀書。
答案是肉眼看不到冪次法則、以及閾值等物理學概念。
生活中一切需要自我引用的事物,都離不開冪次法則。
舉個例子,國家為什么打擊利滾利,那是因為越往后錢越多,所謂自我引用就是基于現在的本金獲取利息。
然后利息又變成了本金,那就代表下一次的利息,是上次的本金+利息。
這與讀書一樣,很短時間內看不到讀書帶來的改變。
但是隨著自我引用部分的基本盤不斷增量(多讀書),再通過時間與實踐的加持。
那結果上就像利滾利,后面越來越多。
樊登老師演講中舉了一張A4紙折疊42次之后能有多高的例子。
說一張A4紙,對折三次,也就指甲蓋的厚度。
那么對折42次請問他的厚度有多厚?
全場鴉雀無聲,當然有人是理解的也知道這個數據,但沒人回答。
有人說會像一層樓那么高,但實際答案,是A4紙對折42次的厚度基本等于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A4紙一般的厚度是0.104毫米,對折一次是0.000208米,大家可以自己拿計算器算一下。
這個答案很難想象,更難想象的是,當對折43次的時候距離就是地球到月球往返的距離了。
有人算過將一張紙對折到103次的時候,他的厚度就足足有十億光年的距離了。
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這個長度早已經遠遠大于宇宙的半徑了。
用在讀書或者創業上可以理解為。
干了十年每個月只賺了一萬,到第十年的時候突然一個月賺了十萬,第十二年的時候一個月賺了一百萬。
就是這個原理,一旦突破閾值,就會有質的飛躍。
閾值是個啥概念呢?
比如燒開水,99度的水雖然很熱但不是開水,也沒反應,必須過了那一度才能開始冒泡成為開水。
這點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過《創業必知道的物理學概念》(點擊鏈接自動跳轉),就不過多贅述了。
其實冪次法則指的是。
一種指數型的增長狀態,它的特點是前期增長速度相對緩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的積累,到某一瞬間迎來拐點、突破閾值,并且迅猛增長。
這種指數型的增長模式無處不在。
我們如果能運用冪次法則來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很多焦慮和煩惱便會迎刃而解。
總而言之。
為什么不讀書是因為讀書帶來的收益是冪次法則形態。
可能需要五年的累積然后突然爆發產生巨大改變。
但往往人的肉眼無法看到這種變化,只能看到今天打工多一小時就多賺十塊錢。
所以就不太愿意做這種“收益慢”的行為。
PART 02
健康
在這一段落中樊登老師普及了很多健康觀念與知識。
總體來說表達的主題是,這些健康知識源于多讀書。
先說吸煙,很多人對于吸煙有害健康都是張嘴就說得出來,但到底危害到什么程度并沒有概念。
吸煙不只是對肺有傷害,更是全身性的。
演講中樊登老師舉個例子,說北京霧霾多,空氣不好,要換到云南生活吧。
但是來了云南,你吸了一根煙,那帶來的傷害要超過你在北京生活一年,就這么恐怖。
而且吸煙帶來的傷害并不只是肺部,更是全身性的。
為啥這么說呢?
癌癥源于長期的非致命傷害。
這個內容應該是出自《癌癥密碼》具體我有點記不清楚了。
吸煙就是這種長期不知名的慢性傷害,有人說樊登老師這種言論是瞎扯。
我外婆吸煙活到92歲,都沒事。
結果樊登老師反問,你看有人闖紅燈十幾年都沒被車撞,你要不要去闖紅燈啊?
所以不能相信幸存者偏差,更多要考慮正相關性。
# 吸煙引發心血管問題
吸煙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即血管內壁積累脂肪、膽固醇等物質,形成斑塊。
這些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使血管變窄,增加堵塞的可能性。
血液一旦堵在腦子里,就是腦梗,堵在心臟里就是心梗。
全身血管,哪里堵住都會對應出現相應的疾病。
中國每天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約為12500人。
北大有個博士,前幾天剛得到中國好書獎,有一次遇到一個病人,已經沒有意識了。
他過去做胸部搶救。
說只要一聞到濃重的煙酒味,就可以判斷是心梗了,就這么簡單。
在這里樊登老師推薦了《這本書能讓你戒煙》一書。
很多心血管事件是突發的,常在不經意間發生,如心梗和腦梗。
這些疾病的發生往往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高血壓、肥胖、缺乏運動等。
# 物理學對癌癥的解讀
癌癥就是正常細胞,你作為主人長期欺壓正常細胞,細胞就會叛變。
這段內容主要探討了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和吸煙對癌癥的影響。
癌細胞被描述為原始的單細胞生物。
它們不遵循多細胞生物的規則,不進行程序化細胞死亡(凋亡),而是不斷復制和生長。
這些細胞在長期的非致命性傷害下,如吸煙引起的持續刺激,選擇“叛變”,即變為癌細胞。
這種傷害不足以殺死細胞,但足以使其持續處于痛苦狀態,最終導致癌變。
因此,盡管吸煙并不總是直接導致肺癌,它卻是引發各種癌癥的主要因素之一。
吸煙引入的顆粒物可導致身體不適和白細胞增多。
長期讓你的細胞不舒服,對方就會造反。
檳榔為什么會導致口腔癌,也是一個原理。
咀嚼檳榔時就是不斷摩擦口腔細胞,就比如一個人你長年累月用小刀割他,久了自然叛變。
伊朗是食道癌發病最高國家,就是因為伊朗人喜歡喝特別燙的茶,也屬于對身體的長期不致命傷害。
演講中強調,這些知識都是怎么來的?
都是讀書而來,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運動與健康
有一次樊登老師去爬山,爬著爬著就頭暈,伙伴說叫救護車。
但山上哪有救護車,樊登老師就 躺在那休息。
結果一大群粉絲圍著他看,很尷尬。
回去后檢查,沒什么實質性病變,就是血氧量不足。
問醫生會怎么樣,醫生就說,會猝死。
這就是亞健康狀態,現在絕大部分人都處于這種狀態。
通常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抽煙、不運動、肥胖、久坐、過度自信。
關于過度自信這里解釋一下,樊登老師有個親戚,身體素質特別好,經常打羽毛球。
但是有一次打著打著,心臟爆裂去世了。
原因在于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內臟與血管老化了,但是肌肉并沒有,所以相同強度的運動內臟扛不住。
關于血氧含量低醫生是建議樊登老師運動的,樊登老師強調運動最好就是慢跑。
這方面推薦看《跑步圣經這本書》和《掌控》,演講中還說了樊登老師的母親通過跑步解決了膝蓋痛的問題,也糾正了一些錯誤民眾認知。
這一趴內容主要側重了吸煙,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聯。
寫到這我還上網查了一下,確實吸煙是第一致癌因素。
我本人也閱讀過不少健康相關書籍。
自己也完全戰勝了二型糖尿病,胰腺炎,脂溢性皮炎,4A類甲狀腺結節到完全消失,減肥三十斤等問題。
所以對這一趴內容特別有感觸。
每個人都要了解一些健康知識,因為那是一個正常人的全部,也推薦大家讀一讀王濤博士的《遠離疾病》。
PART 03
教育
這一趴內容由于我自己沒孩子,部分內容可能理解不全面。
但我從教育話題中找到了一些管理公司經營隊伍的共性。
接下來的內容主要圍繞著孩子的教育與心理發展。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教育孩子顯得尤為困難,不僅是學業上的壓力,更包括心理健康的維護。
樊登老師在直播時,總有人問他一個問題。
我的孩子之前還好好的但是前幾天突然不愛學習了,怎么辦。
其實這還是冪次法則。
前面累積的是正向的,爆發后也是正向的,反之亦然。
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他們的學業成績一樣重要。
孩子之所以會在某個階段突然厭學或情緒低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壓力的積累未被及時發現和處理。
他提到,孩子的大腦與成人不同,他們對壓力的承受能力有極限。
當這個極限被突破時,孩子可能會突然改變行為,表現出抑郁或反抗。
這與我們管理員工相同,員工突然辭職,一定是因為長期的不滿,而非單純的一件事導致。
樊登老師強調,人的天性都是喜歡自由的,基因也都差距不大,所有人都可以讀個博士。
重點在于后天怎么塑造。
比如說孩子各科成績都是滿分,只有數學98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
我家孩子各科成績都不錯,就是數學差了。
結果孩子就以為自己不行,開始逼迫壓抑自己迎合家長。
久而久之這些情緒積壓就會導致集中爆發。
演講中倡導要釋放孩子天性,不能用一些強制手段。
有部分家長也表示,我管教孩子成績就會提高,其實原因并不是管教,而是簡單。
有些題目多做點自然成績就上來了,但是等到高中大學,內容難度大了,就不是單純量的問題了。
就好比上個世紀,各個工廠都只想要一雙手,不需要帶腦子的員工,只要多打幾個螺絲自然就多出一份利潤。
但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就不同了,更多的需要是腦子,但這不是靠量能解決的問題。是需要釋放想象力的。
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需要言傳身教。
不是督促孩子多讀書,而是自己讀書帶動孩子,陪孩子跑步打籃球。并且要有終身成長意識。
要多學習一些相關知識,例如應用腦科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內容。
當孩子被家長以身份權威壓制,或暴力對待,就會分泌腎上腺素。
有些孩子在與家長發生矛盾時候會不由自主的緊握拳頭,憤怒的盯著家長。
就好像要打人一樣,但畏于家長的身份是不敢動手的。
長此以往就會生成壓力激素,傷害海馬體(記憶器官),所以有些孩子的記憶力越來越差。
很多家長也反應,我們祖祖輩輩就是這么被“打過來的”。
但是樊登老師表示,以前是農耕社會,不會在結果上有巨大差異。
就像開頭我說的,如果只是打螺絲那確實不需要腦子。
但今天這個時代不一樣,想象力、創造力顯得尤為重要。
當下是現代社會,工業社會、信息化社會、人工智能社會,我們跑的太快。
所以我們的大腦現在立刻的去適應,要學歷史英語,甚至學各種計算機程序。
自然就更要注重“腦子”。
在這部分內容中,更多的是論證了父母如何培養子女樊登老師強調,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他們的學業成績一樣重要。
還探討了學習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他提到。
孩子天生好奇、求知欲強,如果能在正確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可以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然而,許多家長和教育機構往往過于關注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大腦發育的科學。
他建議。
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而不是簡單地施加壓力或者滿足于短期的學業成就。
樊登老師特別推薦家長們閱讀有關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書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長。
他認為。
通過閱讀和自我教育,家長可以提升自己的教養技能。同時也能夠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有利于成長的家庭環境。
最后,樊登老師鼓勵所有家長,通過持續學習和實踐中不斷調整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成為自信、樂觀、有愛心的人。
他提醒大家,教育不僅僅是關于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培養。
這一部分內容多引用于《人性實驗》《社會性動物》《園丁與木匠》《永遠的女兒》《身體從未忘記》等書。
大家也可以自行閱讀。
說在最后
聽完這一個多小時演講,突然內心有一個感覺。
有些人的知識面深度與廣度已經超越了絕大部分人,所以你就覺得他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好。
我相信樊登老師無論是講健康還是教育,又或是創業還是營銷,都可以游刃有余,這當中是書讀的多了。
但咱們普通人沒辦法把讀書當職業,肯定也達不到這個水平。
但是依舊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特別是那些自己原來不感興趣的書。
當下的問題都在未知領域可以解決,不感興趣的書就是未知領域。
無論是自己還是孩子,千萬不要成為一個只會答題的人。
有些孩子,考試成績不錯,但到社會就表現平平,其原因就是在學校只需要回答問題,且每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
但社會上并不是這樣,需要自己出題(找出問題)自己答。
還沒有人評分且答案是多樣性的。
前者有著明確的因果關系,屬于簡單體系。
后者是復雜體系。
所以只會答題的人就顯得力不從心。
本次內容除了講知識在書中學習,問題在書中得到答案的同時,一直貫穿了冪次法則,讀書如此,健康也是。
吸煙十年沒問題,第十一年癌癥了,暴力對待孩子也沒問題,青春期突然叛逆了,這都應了那句。
生活中一切需要自我引用的事物,都離不開冪次法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