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交班備受關注,評論普遍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
事實也在那放著:
李顯龍任期內,新加坡GDP從2005年的1278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5013億美元;人均GDP更稱雄世界,從2.99萬美元增加到8.47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1.3萬元)。
也是在李顯龍任期內,新加坡成為中國最大新增投資來源國,至今已保持地位超過10年。2022年4月,還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累計最大外資來源國。
什么意思呢?
全世界對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不是美國,不是日本,而是新加坡。到23年3月底,新加坡累計在華實際投資已超過1348.3億美元。
當然,中國也沒少對新加坡投資,至2023年3月已累計超過800億美元。尤其這些年,新加坡多任首富,也都是中國貢獻過去的。
不過,新加坡和李顯龍的成功,并不是因為有什么特異功能,完成了什么別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好像他們也不相信自己有什么特別的本事,相信自己可以創(chuàng)造什么特別的奇跡。
乍一看可以說是奇跡的經濟發(fā)展與國民收入提升成就背后,他們給人更深刻印象的是波瀾不驚的正常與平常,是按部就班日復一日的做事,即使世界大風大浪,也都努力地爭取和維持著這種平常與正常,持續(xù)的正常。
這些年,您聽過李顯龍或者新加坡提出過什么雄心勃勃的偉大計劃,講過什么改天換地創(chuàng)造奇跡的話,干過什么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嗎?
基本上是沒有,有的只是平常與正常;有的只是堅持做正確的事,堅持正確的做事;有的只是對常識規(guī)律的尊重,以及努力讓自己在現代文明之下持續(xù)前進。
但李顯龍的厲害,新加坡的厲害,可能正在于這種平常與正常。
這讓他們缺少了一些大力出奇跡,甚至沒有那么偉大英明,但卻少走彎路少犯錯,少了一些左沖右突,反反復復的試錯甚至瞎折騰,多了一種很重要和珍貴的東西,我們稱之為:
更有確定性。
幾十年來,當遠親近鄰各有各的麻煩和折騰,它夾縫求生也不小富而安,亞洲第一也不好大喜功,就是一門心思地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也努力在動蕩世界謀求著平常與正常的發(fā)展環(huán)境,努力保持著這種安定與確定性。
當一些地方的發(fā)展好一陣子又壞一陣子,像是歷史的搖擺,新加坡則通過這種確定性,將其發(fā)展變成了一直向好的線性演進。短期看它的發(fā)展可能沒有那么快,但一直向好乘上時間的力量,長期看它的發(fā)展就快了。
而且,外界越是動蕩變幻,不夠確定性,它的這種確定性就越是珍貴。
一位從印尼到新加坡的富豪企業(yè)家甚至曾跟我開玩笑說:只是吃好一些國家政治與法制變化莫測這碗飯,新加坡就足以過上富裕發(fā)達的日子了。
去年有個文章叫《亂世不闖新加坡》。事實上,新加坡建國以來的不少發(fā)展其實都是收割了“亂世”。印尼排華災難時,大量華商往新加坡跑,泰國前總理他信和英拉流亡國外后,也是在新加坡與家人其樂融融??
新加坡還有一個特點,它真的太小。小讓它始終有一個危機,那就是大家常說的,到了某種萬一的時候,連自己的命自己都說了不算。
但這也讓它有個好處,更加小心翼翼地防止著自己走到那個萬一,并珍惜和謀取著自己的確定性,而只要不到那個萬一之時,它真的是只要比別人多一點正常與確定性,也就夠了。
管理學家德魯克曾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寫道:“管理得好的工廠,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發(fā)生。”
在德魯克看來,真正的卓越管理和卓越企業(yè),是要建立長期可持續(xù)的體系與機制,讓韜略與雄心落到日復一日的點點滴滴,而不是靠個人英雄主義或群體的激動人心。
新加坡就是這種“管理得好的工廠”。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