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國際前沿2024年第5期目錄
國際教育
1.USAID發布《美國政府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24-2029》
2.澳大利亞教育部發布《澳大利亞國際教育與技能戰略框架(征求意見稿)》
3.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發布《國際學生流動展望》報告
基礎教育
4.UNESCO發布《世界為什么需要快樂的學校》
5.澳大利亞發布《早教戰略2024-2034》
6.OECD發布《超越國家框架的課程框架和可視化》
STEM教育
7.英國皇家學會發布《科學教育追蹤2023》和《中學科學教育中的實踐探究》
8.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美國STEM教育戰略計劃實施進展報告2023》
數字教育
9.WEF發布《塑造未來學習:人工智能在教育4.0中的作用》
職業教育
10.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等發布《教師態度與行為:職業準備融入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
11.歐盟發布《學校幸福感和心里健康教育指南》
01
美國國際開發署發布《美國政府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24-2029》
2024年4月15日,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發布《美國政府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24-2029》文件,這是繼2018年發布《美國政府國際基礎教育戰略2019-2023》后的又一份關于美國國際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文件。
該文件指出,為所有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優質教育對于實現伙伴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美國政府仍然致力于實現這一目標。優質和包容的教育能夠培養個人和社區蓬勃發展所需的技能、能力和人力資本,從而促進創新、工作機會和消除極端貧困,同時解決有害的社會規范和社會不平等問題。另外,加強教育體系有助于推進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促進美國和國際安全,并有助于加速國內外的經濟增長。
該文件提出,美國政府的行動將遵循四項戰略方針:
優先考慮國家所有權和地方主導的發展;
生成并使用數據和證據來推動決策和投資;
加強教育系統的能力和績效;
促進公平和包容。
該文件還指出美國政府將努力實現三個共同目標。
第一,改善整個教育體系的學習成果。具體包括:為伙伴國兒童提供良好的開端;提高基礎技能;培養青年的能力,使他們掌握必要的技能,從而過上富有成效的生活,獲得就業,并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第二,擴大獲得優質教育的機會,特別是針對歷史上最邊緣化的群體。具體包括:與伙伴國合作加強教育系統,使其更具包容性、可及性、公平性、安全性和彈性,并提高所有學習者的學習成果;解決學習障礙,特別是在沖突和危機中;防止和應對歧視和邊緣化,包括暴力、虐待和剝削。
第三,協調和利用資源推動成果。具體包括:召開會議,提高教育水平,推動朝著共同目標和有益的政策改革邁進;協調規劃,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影響,包括通過跨部門合作,解決學生和失學青年面臨的多方面和復雜的挑戰;合作增加財務資源,利用創新,共享信息、數據、研究、工具和資源。
下載鏈接:
USAID. U.S. Government Strategy on Inter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2024–2029). 2024-04-15. https://www.usaid.gov/sites/default/files/2024-04/USG-Education-Strategy_FY2023-2024_FINAL_digital_single-508.pdf
02
澳大利亞教育部發布《澳大利亞國際教育與技能戰略框架(征求意見稿)》
2024年5月11日,澳大利亞教育部發布《澳大利亞國際教育與技能戰略框架(征求意見稿)》文件,并計劃在2024年晚些時候發布正式版。
澳大利亞曾分別于2016年和2021年發布《國際教育國家戰略2025》和《2021-2030年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戰略》兩份文件,新發布的這一征求意見稿是對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發展戰略的進一步規劃。
該征求意見稿指出,自2021年發布《2021-2030年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戰略》以來,澳大利亞的國家和全球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需要進一步努力為國際教育和培訓行業的未來做好準備。這一新的戰略框架明確了對高質量和高誠信體系的期望。
該文件指出,國際教育的無序增長導致誠信問題增多,加劇了基礎設施壓力,為國際學生建造了不足的學生宿舍,并威脅到該行業的社會執照和澳大利亞的聲譽。
國際學生遭受了一系列剝削行為,澳大利亞的教育和移民系統被不道德的行為者破壞,損害了學生的體驗、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以及在滿足技能需求方面取得的有意義的進展。最近的審查發現了不道德的教育中介、教育提供者和學生利用移民和教育系統牟利。
澳大利亞政府絕不容忍操縱國際教育和移民系統來剝削弱勢國際學生的行為。所有國際學生都應該接受安全、優質的教育。這一意圖體現在這一戰略框架中。
該戰略框架提出了三個目標:一是打造以質量和誠信為基礎的行業;二是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管理系統;三是將澳大利亞的教育和培訓推向世界。
為此,政府將采取以下一些行動:
在強大而透明的監管框架的支持下,維持高質量的供應商和高質量的課程。
實施管理系統以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
確保所提供的課程與對未來繁榮的澳大利亞的技能需求高度契合 。
仔細考慮該領域出現的挑戰,以取得符合國家利益的成果。
推進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經濟和發展利益,特別是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
確保系統不受攻擊。
通過拓展離岸、線上及其他創新安排來實現行業多元化。
滿足全球技能需求。
推進澳大利亞的戰略利益。
下載鏈接: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tralia’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Skills
Strategic Framework Draft for Consultation. 2024-05-11. https://www.education.gov.au/download/18159/draft-international-education-and-skills-strategic-framework/37241/document/pdf
03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發布《國際學生流動展望》
2024年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委托牛津經濟研究院對國際學生市場的全球前景、為未來增長提供最有利宏觀經濟條件的特定地區以及與每個市場相關的宏觀風險水平進行評估。近日該評估報告《國際學生流動展望:在全球宏觀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正式發布。
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全球經濟增長與全球留學生流動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關系。
這項研究表明,從歷史上看,海外學生流動與全球宏觀經濟狀況密切相關。事實上,雖然從表面上看,全球出國留學生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全球GDP的增長速度,但作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而創建的一個新的定制指標顯示,兩者之間的關系明顯很強。具體來說,當根據出國留學市場規模(而不是經濟規模)重新計算世界GDP增長時,新的衡量標準顯示,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開始記錄出國留學人數以來,這一指標非常好地跟蹤了出國留學人數。鑒于其強大的歷史相關性,該指標的預測前景可以為全球出境國際學生人數的未來軌跡提供有力的指示。
第二,預計到2030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將導致國際學生流量增長適度減速。
預計到2030年,全球留學加權GDP增長率將從疫情爆發前20年的每年約5.5%放緩至平均每年4.2%。這表明,盡管全球留學生人數前景仍然樂觀,到2030年,全球留學生人數的增長可能會略微減弱,但仍將保持強勁增長,平均每年增長率約為4?4.5%。
第三,在個別國家層面,學生流動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經濟增長、家庭收入和穩定的匯率。
在單個國家層面,GDP增長和中產階級的擴張已被證明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在解釋各國出境留學生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作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計算出的幾個目的地加權匯率顯示,與出國學生增長的同比相關性驚人,尤其是在尼泊爾、尼日利亞和越南等對價格更為敏感的市場。
第四,出國學生流動的前景取決于各個留學生輸出國的“增長潛力”和“宏觀風險狀況”。
通過對衡量宏觀經濟狀況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到2030年海外學生流動的增長的指數顯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仍將是全球最大的國際學生輸出國。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因其有利的宏觀環境和低/中等宏觀風險狀況而成為“后起之秀”。
下載地址:
British Council. The outlook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amidst a changing global macroeconomic landscape. 2024-03-14.
https://opportunities-insight.britishcouncil.org/news/reports/global-economic-trends-affect-student-mobility-forecast
04
UNESCO發布《世界為什么需要快樂的學校》
2024年4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世界為什么需要快樂的學校:關于學習和快樂的全球報告》,提出了全球快樂學校框架。
“快樂學校”(Happy Schools Project)最早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年在亞太地區開展的一項區域性倡議。為推進這一倡議,2016年UNESCO還發布《快樂學校!亞太地區學習者幸福感框架》,2021年繼而發布《快樂學校指南和工具:亞太地區快樂、學習者幸福、社會和情感學習資源》。2022年,鑒于快樂學校在后疫情時代的重要性日益增加,UNECSO將該項倡議擴大到全球,并發布《全球快樂學校框架:支持學校整體快樂,以改善教學、學習和幸福感》。
2024年發布的這份報告基于科學、哲學和國際規范的基礎,提出了新的快樂學校框架,包括四個關鍵支柱和12項標準。
四個關鍵支柱分別為人員、過程、地點和原則。每一個支柱都包含3個高水平標準。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通的方法來加強快樂與學習之間的聯系,因此“快樂學校”框架有意保持高水平,使其靈活,容易適應不同需求的不同教育體系。
“人員”支柱旨在加強學校社區中行為者的人際關系、身體和社會情感健康以及積極的態度和屬性:學生、家長、教師、學校領導、支持人員、中央管理人員和社區成員。
“過程”支柱旨在改變課程、教學法和評估系統,通過課間休息、體育、藝術和課外活動等增強教學和學習體驗的活動,在學校中營造幸福和日常快樂。
“地點”支柱旨在改變物理和數字空間,使學校成為更健康、更安全、更包容的社區中心。
“原則”支柱強調將學校社區聯系在一起的基本價值觀,并使人員、過程和地點支柱得以實現。
下載鏈接:
UNESCO. Why the world needs happy schools: global report on happiness in and for learning. 2024-04-12.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9119
05
澳大利亞發布《早教戰略2024-2034》
2024年5月7日,經過一年多征求意見后,澳大利亞社會服務部發布正式版的《早教戰略2024-2034》,提出了早教的愿景、原則、成果和優先重點領域等,具體如下:
愿景——所有澳大利亞的兒童都能在幼兒期茁壯成長。在強大社區的支持下,由有能力、有聯系的家庭培養他們,他們就有機會充分發揮潛力。
原則——以兒童和家庭為中心;以優勢為基礎;尊重家庭和社區;公平、包容和尊重多樣性;有證據可循。
成果——兒童受到培育并很安全;兒童在社交、情感、身體和心理方面都很健康;兒童都在求知學習;兒童有強烈身份認同感與緊密的文化紐帶;兒童有機會進行游戲和想象;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社區是兒童及其父母或照護者生活、成長、游戲和交流的強大而包容的場所。
優先重點領域——重視早期教育;為父母、照護者和家庭賦權;支持社區并與社區合作;加強問責制和協調。
下載鏈接:
Australian Government. Early Years Strategy 2024–2034. 2024-05-07. https://www.dss.gov.a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05_2024/early-years-strategy-2024-2034.pdf
06
OECD發布《超越國家框架的課程框架和可視化》
2024年4月24日,OECD發布《超越國家框架的課程框架和可視化》工作論文。
該工作論文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介紹了與OECD學習框架(OECD學習指南2030)相一致的概念框架,包括由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協會或學校或地方等制定的近40個,如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的“民主文化能力框架”,歐盟委員會的“歐洲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參考框架”,UNESCO的“全球公民教育框架”,WEF的“教育的新愿景”,21世紀學習伙伴關系(P21 Network)的“21世紀學習框架”,蘇格蘭技能發展協會(SDS)的“技能4.0框架”等。
下載地址:
OECD. Curriculum Frameworks and Visualisations Beyond National Frameworks. 2024-04-24. https://doi.org/10.1787/2a4bdce6-en
07
英國皇家學會發布《科學教育追蹤2023》和《中學科學教育中的實踐探究》
2024年4月24日,受英國皇家學會和EngineeringUK委托,Verian機構開展的針對英國科學教育的調查報告《科學教育追蹤2023》發布。科學教育追蹤計劃由威康基金會于2016年建立,2019年進行了第二次調查。新發布的這份報告為第三次調查結果。同日,英國皇家學會還發布了《中學科學教育中的實踐探究》報告,探討了實踐探究對中學生的影響,旨在為科學教育政策提供參考,分析了2005-2020年期間發表的500余份研究成果。
《科學教育追蹤2023》調查了英國公立學校7-13年級的7256名學生,每年級約1000名學生。調查樣本來自國家學生數據庫(NPD)和個性化學習者記錄(ILR),并在線進行。主要結果如下:
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年輕人對科學和計算機的興趣下降,這種興趣下降在年輕人群中更為明顯。認為每個學科都非常或相當有趣的比例有所下降:在7-9年級中,科學從76%降至71%,計算機從60%降至56%;在10-13年級的學生中,生物從74%下降到71%,化學從59%下降到55%。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對科學的總體興趣下降得更快,而九年級學生則保持穩定。
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7-9年級的學生對包括科學和計算機在內的大多數科目的能力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在數學、英語、科學和計算機等不同學科都“擅長”的年輕學生的比例有所下降。在科學(從56%降至49%)和計算機(從50%降至43%)領域,被認為能力下降最為明顯。
2016年至2023年期間,年輕人接觸更多互動形式的實用科學的機會明顯減少,這一趨勢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最為突出。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最年輕的人群中,性別差距在擴大,盡管并非都朝著同一個方向。2019年7-9年級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基本沒有性別差距(男性77%;女性75%),到2023年,性別差距相對較大(男性76%;女性65%)。而7-9年級女性繼續更有可能考慮上大學,2019年女性為79%,男性為73%,到2023年這一差異已擴大到76%的女性對65%的男性。
《中學科學教育中的實踐探究》報告的主要結論如下:
總體而言,參與實踐探究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的知識和概念理解,并有助于發展物理(操作)、過程和認知技能(如實驗設計、進行準確的觀察和測量)和更廣泛的技能(如團隊合作和溝通),這些技能對學生為就業和生活做好準備很有價值。
當教學質量高、設備和資源充足時,對動機、學習和技能發展的最積極影響就會出現。
在學校中進行的大多數實踐探究都涉及到實現預定結果的“配方”式活動。這類活動并不密切模仿科學研究的進行方式。然而,開放式的實踐探究活動,如原創研究項目,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科學工作經驗,增強他們的自信,學習和動力。
數字技術,如虛擬實驗室,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科學理解,但其有效性的證據好壞參半。虛擬實驗室似乎在幫助學生理解不能通過傳統的物理活動有效展示的抽象概念或在物理實驗室開展工作之前為學生做準備方面特別有用。
下載鏈接:
Verian. Science Education Tracker 2023. 2024-04-24. https://royalsociety.org/-/media/policy/projects/science-education-tracker/science-education-tracker-2023.pdf
The Royal Society. Practical inquiry in secondary science education: An evidence synthesis. 2024-04-24. https://royalsociety.org/-/media/policy/projects/science-education-tracker/practical-inquiry-in-science-education-evidence-synthesis.pdf
08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美國STEM教育戰略計劃實施進展報告2023》
2024年4月16日,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美國STEM教育戰略計劃實施進展報告2023》,這是繼2019、2020、2021、2022年后發布的第五份進展報告,也是最后一份針對美國聯邦政府2018年發布的《繪制成功之路:美國的STEM教育戰略》的實施進展報告,涉及2010年《美國競爭再授權法案》、2017年《美國創新與競爭力法案》和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有關要求。
該進展報告就各相關機構支持2018年STEM教育戰略行動的具體行動進行了總結,涉及發展和豐富戰略伙伴關系、利用和擴大STEM社區的循證實踐、公開項目績效和成果、為STEM掃盲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STEM的多樣性與公平性和包容性、為未來的STEM勞動力做好準備等。根據該報告,美國正在制定新的STEM教育戰略。
下載地址:
OSTP. 2023 Progress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ederal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2024-04-16.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4/04/2023-CoSTEM-Progress-Report.pdf
09
WEF發布《塑造未來學習:人工智能在教育4.0中的作用》
繼2020年發布《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和2022年發布《推動教育4.0:投資未來學習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復蘇》兩份關于教育4.0的報告后,2024年4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WEF)又發布《塑造未來學習:人工智能在教育4.0中的作用》報告。
該報告認為,當前全球教育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面臨著三大挑戰:全球教師短缺是改善教育成果的重大障礙,預計未來幾年對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只會增長;教師在行政任務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影響了他們與學生進行高質量互動的時間;大多數教育體系在彌合數字技能差距方面進展緩慢——這是確保學生未來就業能力的關鍵因素,也是培養下一代負責任開發和部署新興技術所需的能力和道德意識的關鍵因素。
該報告還探討了人工智能在解決上述挑戰的潛在方法:將人工智能融合到教育中,為教師提供了簡化一系列行政任務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投入更多時間與學生互動;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更快地評估學習者,并使他們能夠提供更即時的反饋;人工智能可以使學生和學習者培養數字素養、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和創造技能;人工智能可以在教師的支持下個性化學習體驗,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下載地址:
WEF. Shap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 The Role of AI in Education 4.0. 2024-04-28.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Shaping_the_Future_of_Learning_2024.pdf
10
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等發布《教師態度與行為:職業準備融入課程》
2024年4月22日,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NACE)、美國大學協會(AAC&U)、體驗教育協會(SEE)聯合發布《教師態度與行為:職業準備融入課程》調查報告。該調查對象為高校教師,共收到6880有效回復,覆蓋商務、人文、專業研究、社會科學、STEM等各個領域。調查的主要結果如下:
教師通常是學生職業信息的主要來源。92%的教師表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們學科領域的學生向他們尋求職業建議。此外,教師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提供建議的角色并不會在畢業那天結束。近三分之二(63%)的教師表示,過去一年,他們所在學院的校友曾向他們尋求職業建議。
大多數教師研究生培訓課程中不包括職業咨詢。然而,盡管缺乏正式培訓,大多數教師認為他們對職業的了解相當高,近三分之二(6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所在學科領域(學術界以外)職業道路的了解程度很高或非常高。近一半(47%)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廣泛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和趨勢的了解程度高/非常高。
絕大多數教師(80%)表示,他們將職業準備和職業信息整合到他們的課堂中,并且大多數教師將課程作業與職業準備能力相結合,以幫助學生識別他們正在獲得的技能。然而,根據學科的不同,整合程度有所波動——例如,87%的商學院教師表示,他們已經將職業融入到課程中,而STEM教師的這一比例為71%——以及會因教師級別不同而有所波動,級別越低,報告這種情況的教師比例就越高。
下載地址:
NACE. FACULTY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he Integration of Career Readiness Into the Curriculum. 2024-04-24. https://naceweb.org/docs/default-source/default-document-library/2024/publication/free-report/nace-2024-faculty-attitudes-and-behaviors.pdf?sfvrsn=5bbadc40_3
11
歐盟發布《學校幸福感和心里健康教育指南》
2024年5月13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學校幸福感和心里健康》兩份指南,其中一份面向教育政策制定者,另一份面向學校領導、教師和教育工作者。
該指南指出,良好的學校生活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和諧心理發展和積極的社會融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工作表現都至關重要。
幸福感需要一種移情式的教學方法,在解決公平、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理解的教育系統中,同時保持高學業質量和高期望。此外,幸福感還延伸到學校生活質量、學習環境、同伴和教師之間的關系,以及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在決策方面的賦權,同時維護卓越的教育。
同時,該指南還指出,兒童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歐洲的一個主要問題,其統計數據令人震驚:
20%的學齡兒童在校期間遇到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的生活滿意度和自我評價健康狀況一直在下降,多種健康問題有所增加,例如睡眠困難、背痛或頭痛或情緒低落;
青春期女孩(11、13和15歲)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幸福感比男孩更差,其中15歲的女孩表現出最差的結果;
1/5的孩子報告說,由于受到欺凌、學業上的挑戰和孤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對未來感到不快和焦慮;
24%的歐洲教師表示,他們的工作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22%的教師表示它們的工作對他們的身體健康也有負面影響;
在西歐,每年在青年(0-19歲)精神健康障礙上的花費估計達500億歐元。
該指南認為應該采取全系統、全學校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提出了11個建議:
建立一個積極的學校氛圍,以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賦權為基礎。積極、安全、健康、包容、以關系為導向的學習環境可以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提高學業成績。它可以提高參與度、個人成長,促進學習者和教師的幸福感。
從幼兒教育開始,將社會和情感教育融入課程。幸福感、學業、社會和情感學習密不可分且相互支持:在學校擁有更好社會和情感技能的學習者在學業上表現更好。
促進學校、社區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以提高幸福感。學校沒有能力單獨解決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需要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這些伙伴關系涉及來自當地社區和其他部門的各種機構、組織和利益相關者。越來越需要在教育部門和其他領域,特別是保健和社會部門之間采取綜合辦法。
將幸福感原則充分融入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解決教育工作者幸福感問題的最佳起點是職前教師教育和培訓。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能夠理解幸福的概念,學會認識和反思他們的個人幸福,并獲得支持他們(未來)學生的幸福、他們自己的幸福和他們的同事的幸福所需的能力。
加強學校領導處理學校幸福感問題的能力,創造包容和支持性的環境。成功的學校領導者能夠保持對工作的承諾和個人責任感,保持強烈的道德目標,與他人建立信任關系,專注于學習和自我發展,并為所有學校參與者創造學習機會。學校領導應該負責改善學校員工和學生的幸福感。這不應該是一個附加的東西,而應該嵌入到學校領導者和教育者之間的日常互動中。
確保建立安全的學校,以預防和處理各種形式的校園暴力,包括基于性別的暴力和(網絡)欺凌。應對校園暴力需要共同努力,強調預防、支持、監督和社區,并必須體現在日常態度、思想、言語和行動中。
促進數字時代的幸福感。數字教育中的幸福感被理解為一種身體、認知、社交和情感上的滿足感,它使所有個人能夠積極參與所有數字學習環境,并在安全在線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和自我實現。
通過保障幸福感的核心要素來維護基本權利:營養、娛樂和休息、身體活動和藝術。藝術、體育、健康和教育的交叉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環境,促進了智力和情感的發展。體育活動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而適當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不僅對健康的身體至關重要,而且對健康的思想也至關重要。此外,花時間在戶外(在大自然中)可以促進與自然的聯系,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支持行為和認知發展,并培養更強的歸屬感。
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持續專業發展和支持。教師的幸福感與學生的幸福感和成就密切相關。教職員工的幸福感可以提高績效和工作滿意度,增加教育成果,促進敬業度。要想讓教職員工有效地促進學校的幸福感,他們需要在這方面感到有能力和自信,這就需要從終身學習的角度定期接受教育和培訓。持續的專業發展應被視為一項投資,而不是成本。
將公平、包容和多樣性作為幸福感的基本條件,確保沒有人被邊緣化或被排斥。學生的學習軌跡和他們的幸福感可能會因為反復出現的社會排斥或在學校缺乏歸屬感而受到額外的挑戰。公平的教育制度消除了阻礙這些兒童有意義地參與教育的障礙,有助于減少這些風險。因此,這是促進學校學業成功和幸福的先決條件。
保證有心理健康需要的學習者獲得支持服務。如果有適當的培訓和支持,學校和教師可以在早期預警和早期識別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學校可以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合作,以小組形式或以個人形式提供額外支持,幫助有需要的學習者。當學校工作人員、其他專業人員、家長/照顧者和學習者作為一個團隊共同努力時,這些干預措施最為有效。
針對這些建議,該指南還分別對政策行動者和學校工作人員提出了具體的行動要點和相應的成功指標,并給出了一些典型案例和資源。
下載地址:
European Commission. Wellbeing and mental health at school Guidelines for education policymakers. 2024-05-13. https://op.europa.eu/s/zIO9
European Commission. Wellbeing and mental health at school Guidelines for school leaders, teachers and educators. 2024-05-13. https://op.europa.eu/s/zIPa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成員整理,課題組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打包下載所涉開放獲取文獻。歡迎轉載全文或部分轉載,并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