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1、公車上書,2、百日維新。
出處與參資:古詩文網《梁啟超簡介》。
梁啟超像
二、天才神童,12歲秀才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等,廣州府新會人。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近代愛國圖強的杰出人物。
梁啟超出身鄉紳之家,天才的神童,4歲由祖父啟蒙,6歲學完五經,8歲下筆千言,12歲考中秀才,補博士弟子。
13歲,進學海堂學漢學,精研考據,潛心治學,興趣極濃,進步很快。可在深入學習過程中,他對這種形式僵死、內容枯燥的應試之學,也漸感迂腐無味、不切時用,萌生了“棄括帖之志”。
神童梁啟超
三、17歲中舉,投入康門,勵志維新
光緒15年〔1889年〕,梁啟超17歲,應廣東鄉試中舉,名列第8。主考官李瑞棻是內閣學士,認為他“熔經鑄史”的文筆,幾近“飽學宿儒”,非常賞識他,當即以小妹李惠仙相許,“自是,頗納啟超議,娓娓道東西邦制度”。
光緒16年,他赴京會試落第,回來時路過上海,看到上海制造局翻譯的西方書籍、編纂的《瀛環志略》,眼界大開,開始對西方政治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年秋,結識康有為,非常欽佩他。其時,康氏只是秀才,4年后才中舉,但年長16歲,又曾以布衣上書,要求變法,名聲很大,梁啟超“一見大服,遂執業為子弟”。
光緒17年,他請康有為到廣州萬木草堂講學,“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宣傳變法維新。他感到很新奇,全盤接受了康氏的變法思想,還幫助康氏編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倆書,成為康氏的高足和助手。
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折。從此,他拋棄舊學,投入康門,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
寫作中的梁啟超
四、公車上書,辦《萬國公報》
光緒21年春,梁啟超和康有為在北京,等待會試發榜時,《馬關條約》中喪權辱國的消息傳入國內,京城嘩然,群情憤慨,臺灣學子更是痛哭流涕。
梁啟超與康有為謀劃后,接受康氏之令,在等待發榜的舉人中,“鼓動各省,并先鼓動粵中公車”,聯絡人員、組織會議、起草文件、謄錄奏書、招攬簽名,準備“上折拒和議”。
四月八日,康有為和梁倆同倆,帶領著全國18省1200多舉人,以及數千京都市民,集體向朝廷請愿,聯名上萬言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等主張,并要求變法維新。這是—場大規模的群眾政治運動,標志著我國近代維新派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公車上書”歷史事件。
6月,康有為成立強學書局、創辦《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梁啟超為主要撰稿人。他熱情投入,勤奮寫作,“日日執筆,為一數百字之短文”,宣傳西學,鼓吹變法。他的出眾能力、過人才華,得到世人的認知,已從人微言輕的小青年,一躍而為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了。
第二年,黃遵憲、汪康年在上海辦《時務報》,聘請梁啟超主持筆政。主筆期間,他以通暢的語言、新穎的文筆,寫出《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等一系列文章,系統宣揚維新理論,鼓吹中國要強盛,必須先變法,他說“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他還介紹西學,宣揚民權,鼓吹君主立憲。他把犀利政見、如火熱情付之筆端,“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民志氣大伸,新文風大盛,《時務報》銷量爆漲,梁啟超名聲日重。
光緒23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梁啟超擔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由辦報改而教學,宣傳維新思想,培養維新人才。
五、百日維新,辦京西大學堂譯書局
光緒21年,梁啟超的會考試卷,語言明快、筆力雄健,得到副主考李文田的賞識,準備錄取他,卻被主考官徐桐阻止了。當時,康有為的新學著作已經傳開,引起舊派官員的不滿,徐主考看了梁啟超的試卷,誤認為是康有為的,堅決不同意錄取。李副主考情不能已,揮筆在梁卷上題了句詩:“還君明珠雙淚垂”,表達賞識與無奈。就這樣,梁啟超表達明快,卻陰差陽錯而落榜,而徐主考一心壓制、拒不錄取的康有為,卻高中二甲第2名,登科入仕,做了京官。
光緒與康梁合影
光緒24年6月16日,光緒升康有為任總理衙門章京,籌辦變法。6月21日,光緒頒布詔書《明定國是》,正式開啟戊戌變法。這時,康梁為首的維新派推行變法革新主張,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文化教育上向西方學習,以拯救危局、提升國力,改變落后挨打的現狀。
7月3日,光緒召見梁啟超,命進呈《變法通議》,大加贊賞,授六品官銜,令辦理京西大學堂譯書局。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歷時百日的維新失敗,梁啟超流亡日本。初到之時,他與孫中山革命黨人接近,并試圖聯合立會,后因康有為嚴厲反對,才告作罷,而繼續追隨康氏,堅持改良立場。
這年底,他在橫濱創辦《清議報》,鼓吹“斥后保皇”,宣揚“光緒圣德”,為改良運旗吶喊。
六、以“新民”之說,鼓吹立憲政治
光緒28年,梁啟超在橫濱又辦《新民叢報》,繼續宣傳改良主張,不過迫于大勢,他已放棄“保皇”口號,代之以“新民”之說,鼓吹“君主立憲”制。
光緒32年,清廷宣布“預備仿作憲政”, 他在日本成立“政聞社”,擁護清廷,宣傳立憲政治。
宣統3年〔1911年〕,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遙任梁啟超為法部次長。他未回國就任,但自視甚高,認為只要他與袁氏聯合,“分途赴功,交相為用”,社會就會出現轉機。
七、民初,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凱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年底,梁啟超從日本回國,結束14年的流亡生活。第二年,袁世凱任命熊希齡為內閣總理,梁啟超擔任司法總長。這時,他鼓吹集權政治,為袁氏服務。民國3年,袁世凱解散內閣,建立獨裁政權,改任梁啟超為幣制局總裁,又改任政治顧問,他都不感興趣,而推辭未就。這期間,他既反對袁氏的獨裁統治,又寄希望于他,同他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
民國4年,袁世凱接受賣國的“廿一條”,又企圖復辟帝制,梁啟超終于看清袁氏的反動面目,寫出《異哉,所謂國體問題》,猛烈抨擊帝制。袁氏聞訊,立即派長子袁克定當說客,以20萬銀元作潤筆費,要買斷這篇文稿的版權,不予發表,可是他毫不動心,竟然冒著丟腦袋的危險,當面怒斥道:“袁世凱太看不起人了,以為什么人都是拿臭銅錢買得來!”公開宣布與之決裂。此文發表后,風傳天下,影響極大。
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梁啟超立即參加護國運動,支持蔡鍔護國軍討袁,又加入南方護國運動軍務院,任撫軍兼政務委員長,多次發布文告,討伐袁世凱。
民國5年6月,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陷入派系之爭,他支段啟瑞任國務總理,建議陸榮廷撤消了南方的軍務院,實現南北合作,讓段啟瑞輕易統一了全國。
民國6年3月,在總統與總理的“府院之爭”中,他支持段啟瑞借助張勛辮子軍趕走黎元洪,再反對張勛復辟,從而讓段啟瑞以“再造共和”為資本,重新掌握了北洋政府,而他也因擁段有功,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這時,他志得意滿,代表北洋政府,與日簽訂兩筆借款協議,損害了民族利益。
民國6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段啟瑞倒臺,梁啟超辭職。從此,他結束從政,轉而致力于教育和學術。
梁啟超全集(全二十集)
八、淡出政治,倡導新文化運動
民國7年底,梁啟超赴歐考察,回來之后,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鼓吹光大傳統文化,主張用東方“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倡導新文化運動,積極參加“詩界革命”和“小說革命”,發明時務新文體,開創酣暢策士風,語言簡潔,語氣急促,“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催人上進,鼓舞人心,有力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民國11年,梁啟超進清華,為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他提倡德育體三育并進,勉勵學子樹立“完整人格”,他講課酣暢淋漓,座無虛席,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顧右盼,光芒四射,被譽為“報界先驅、行走的百科全書”。
民國14年,任中華圖書館協會董事部長,后任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館長。他藏書甚豐,有書44470余冊,2830余種,現藏北京圖書館“梁啟超紀念室”。
民國18年〔1929年〕,一代文化名人,溘然病逝,終年57歲。
他有作品1400余萬言,即參政36年之業余,每年還寫39萬言,寫作勤勉,著述宏富,后人編成148卷《飲冰室合集》。
他有5子4女,言傳身教,立學幼年,創造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精英”的家庭傳奇。
梁啟超子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精英
九、一生多變善變,全是為了愛國
梁啟超一生多變,終生追趕時勢。
維新運動期間,他投入康門,鼓吹維新,主張變法,宣傳西學;變法失敗后,繼續跟隨康氏,鼓吹改革,并“斥后保皇”;在與革命黨論戰時,鼓吹君主立憲,提倡“開明專制”;民國初年,他毅然擁護共和,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最后,倡導新文化、支持“五四”運動,一變再變,多變而又善變,甚至不惜與恩師決裂,全力擁護共和,他說“吾不能與吾師共為國家罪人”。
因此,梁啟超一生進取,勤奮不已,從師執業、辦報著書、教書育人、做官輔政,乃至流亡,都致力于中國的社會改造。為了愛國圖強,他幾乎付出了全部心血。
當代偉人毛澤東說:他是“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學者胡適說:少年時讀了梁啟超的文學就像受到電擊。斯人已逝百年,卻從未淡出人們的視野,每當我們讀到梁啟超時,都能感受到他的沖擊力,而受到啟迪。他是影響我國近代歷史進程的文化大師之一。陳存選2024、05、15
梁啟超塑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