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余少時尤愛讀史,故自號春秋,然所讀皆不精;十年前,改習方志,閉門造車自得其樂;近來,頗好識譜,蓋補方志不足,亦有樂趣,奈何舊譜難覓,所得不豐。
今借得錦里林勝勇珍藏的乾隆本《錦里林氏族譜·林澹壘公家譜》,發現新知無數,特摘錄一二共饗其成。
一直以來,有關海滄在清初遷界時的相關資訊十分匱乏,那個時代的海滄人,幾乎憑空消失,然后在復界后又毫無征兆地出現,實在匪夷所思。
幸好,錦里譜片段的世敘資料竟幫我們還原了辛丑播遷的大致面貌,且聽我細細道來。
遷界,指清朝為斷絕鄭成功的補給,于東南沿海實施人口內遷、斷人煙的政策,因正式執行于辛丑年(順治十八年),故又稱辛丑播遷。遷界時,清朝似乎沒有制定妥善的安置計劃,他們采取的策略,更多的是威脅、恐嚇,甚至是暴力,因為我們在錦里譜中看到各種各樣的遷徙方式,目的地和最終結局也不盡相同,粗略整理如下:
一、順民之遷
所謂民之順從,不過是逆來順受,恰似刀架在脖子上還得裝飾成雀躍的自愿,其過程起于無奈,終于絕望。縱觀錦里人的內遷旅途,按遠及近,至少包含江西、建寧、南靖、長泰、同安、龍溪等地,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遷移故事,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供復制的行程,而族譜中的只言片語,卻處處透漏著離鄉的艱辛,及十遷九喪的悲哀。
只有極其少數的幸運兒,能再漂泊中重回故鄉,誠如十四世而姜的經歷,可謂最全面且完整,“生于順治三年丙戌六月廿六…按公生十三歲,而父元襄公即棄世,康熙初為鄭成功所擾,我都人徙居內地,濱海之人流離失所,顛沛喪其身家者不可勝數。公以幼弱之年獨能奉母挈弟,避難全身,其明哲蓋得之天性云。初居于同安山邊之林后,繼遷之于田里,既久又遷居嶺后。時賡俞叔祖在永春收布,我公以遭亂輟業舉子業,往從之…康熙庚申,臺灣始平,海濱安靜,癸亥冬始攜眷自嶺后回。”
茲錄各地遷移記錄如下,以俟來考:
(一)江西
十三世迪庠之妣下楊楊氏“因遷移搬往江西新城居住”。
于今江西上饒,仍有不少閩南語方言島,其居民祖先大多因遷界從漳泉搬遷至此,想必當時有結伴同行,機緣巧合,零星來此。錦里譜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父親已去世,母親攜帶幼兒幼女遠游,其青壯子女多有因死、因失分離,想必母親有投靠娘家或改嫁可能,故而搬遷地往往出現孤證。
(二)建寧
十三世爾能“卒葬失紀,娶黃氏因搬家往建寧,帶一子曰巖,一女曰端,俱一去無回”。
十三世迪猷“夫妻卒葬因遷移往建寧居住不知其詳,生男一俱被大兵所執”。
巧合的是,前不久,山仰陳嘉偉在網上發現南平市有一人家供奉有“漳澄倉江錦里林氏門中公婆尊眾”的神牌,其上便有爾能及黃氏的名諱,后來經錦里林勝勇與之聯系,確認系錦里大房派下,因遷界而內遷建寧的林氏后裔。
△南平錦里遷移后裔祖牌
(三) 南靖
十三世啟夏“卒于康熙四年乙巳八月初七,享壽六十有三,因遷移卒葬在南靖”。
錦里林氏在遷界前多有居住南靖者,其中就有一位從南靖武庠生而高中隆武二年武進士者,名曰林啟昌。而卒葬南靖的啟夏,則是啟昌的親哥哥,他在遷界時遷居南靖,應該是考慮到南靖舊有的基礎方便于生活。
(四) 長泰
遷居內地縣最多的當屬長泰縣,一方面距離較近,另一方面戰火較少波及。
十二世若橙又娶“同安蘇六娘,卒康熙(缺),因遷移葬在長泰”。
十二世若棟娶劉營下倉陳昆華次女,“卒于康熙四年己巳十月日,享壽七十,因遷移卒葬在長泰廣坑…女一適長泰廣坑吳家”。
十三世啟旭“卒于康熙十九年庚申四月初十酉時享壽七十有二,葬在長泰陳巷墟,與臺陽公同穴”。
十四世登堦“因遷移在長泰居住,逃入天成寨被賊所執而歿”。
(五) 高浦
也有投靠外家的,如娶高浦人,因之遷居投靠。
十二世應表之妣高浦庠生王嗇鞏姪,“卒于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初五辰時,享壽七十有二,因遷移葬在高浦地面后湖社前”。
(六) 田里
以筆者所知,角美田里村應是海滄人集中遷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錦里譜所呈現的,田里也是除山邊林后之外的第二大遷移地。當時田里有寨,官兵設兵駐守,雖時有戰事但還算太平。
十三世啟元妣陳井陳氏“卒于康熙四年乙巳六月初四未時,享壽七十有六,因遷移殯在田里寨邊”
十三世啟熺“卒康熙四十五年···享壽八十有三”,娶鐘氏“卒康熙四十四年…享壽七十有七”,“與公合葬在良才山,土名牛母埔”。
十三世基耀“因遷移葬在田里寨邊”。
(七) 山邊
相對于田里村地處山腳之下,東孚山邊的地勢就顯得平坦許多,其所能容納的人口也更多,更適合長久之計。但也不是所有遷移的人都能找到合適的求生之道,有一部分也是顛沛流離,如“生子曰碧、曰張,長目雙瞽,次乞食于外,俱不知所往”。
十二世應易“卒康熙元年…娶葉輝庭次女…卒順治三年…夫妻遷移病故,合殯在山邊景宗墓”。
十二世逢時“卒康熙,因遷移卒葬在郭坂之山…溫氏卒于康熙四年乙丑五月十五亥時,享年五十六,因遷移葬在林后山,后乃夫妻合葬在歐壟社后實軒公墓右”。
十二世何梁,“卒康熙元年壬寅十月,得年四十八,殯在山邊林后山…再娶盧氏…卒于康熙,得年四十,葬在林后山”。
十三世啟渭“卒于康熙元年,得年四十三,因遷移卒葬山邊洪塘…生子曰碧、曰張,長目雙瞽,次乞食于外,俱不知所往”。
十三世啟煃“娶月港庠生高瑩妹…卒康熙元年壬寅六月…葬在山邊詩仔土樓后”。
十三世啟烆之妣謝氏“卒于康熙四年…因遷移卒殯在山邊林后山”。
十三世迪謹之妣劉氏“卒于康熙元年壬寅正月,享壽六十有二,因遷移沒,殯在山邊林后山”。
十三世都“夫妻合葬在山邊港墘山”。
二、抵抗之變
遷界是沒有仁義道德的,不管居住者是去是留,最終這塊土地都會被一把火燒得干干凈凈,如十一世存謙“越順治十八年辛丑,因遷移夫妻棺柩被火焚毀”。那些沒有斗志的老人,大多選擇遠道遷徙,而眾多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則選擇了要么抗拒到底重獲新生,要么抗拒到死玉石俱焚,其選擇的路大體上兩種,一種是下海謀生,一種是被清兵蹂虐至死。
(一)去往臺灣
錦里林氏有相當可觀的族裔分布在臺灣,他們中很大比例便是遷界前追隨鄭成功東去,或者遷界時憤而出走,背井離鄉重新開始。
十三世啟梁“生于萬歷三十五年丁未九月十五,卒葬失紀···養一男曰連,因世變仝其父往臺灣”。
十三世啟爝“葬在臺灣東寧大林邊侖下”。
(二)被執至死
十三世啟煒“生男一曰二旺,女一,因遷移俱被大兵所執,不知所之”。
十三世啟慧“卒失紀,因遷移沒葬在漳城樓仔墟地面…生一男曰吳宗,女一曰考官,因遷移俱被大兵執往福州,不知所之”。
十三世啟鰲“養男一被大兵所執不知何往”。
十三世啟怡“卒葬因遷移失紀···生二男,曰嗇曰珍,俱被大兵所執,不知何往”。
十三世迪審“生男二,曰士靖、士壽,因遷移被大兵執去不知其詳”。
十三世迪察“生男二,曰士挺、士聳,因遷移俱被大兵所執不知何往”。
十四世登垣“因遷移被兵所執沒于海澄港內”。
面對一眾被大兵所執的年輕人,我們可以想象的到,他們曾經嘗試著保護家園,或據理力爭,或好言相勸,最后可能在無奈中采取了某種過激的行動。之后這些年輕人便被大兵捆綁著,驅趕著,一路遷移,他們可能在某個視野之外成了刀下鬼,也可能被抓去某個戰略要地當了苦力,最終便成了族譜里千篇一律的“不知所之”。
瞎記|閑記|筆記|史記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圭海四記,ID:Amoynotes,中國·廈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