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任哈爾濱軍工研究院院長的陳賡,正在休養的時候,一位不請自來的客人,是一位十七八歲的少女。陳賡得知這個小姑娘就是左權唯一的女兒,興奮不已,急忙將小姑娘叫到身邊,詢問情況。女孩名叫左太北,剛參加完高考,成績還算不錯,不過由于政審不合格,所以沒能被哈爾濱軍校錄取。
不得已,她只能求助于陳賡。陳賡聽明白了前因后果,道:“你多填了一條人際關系。”左太北作為烈士之后,怎么會沒有通過政審呢?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機?陳賡所說的關系,指的是什么?左太北這三個字,或許沒有多少人聽過,但是左權這位民族英雄,卻是如雷貫耳。
抗日戰爭時,左權是八路軍的副參謀長,他曾協助朱德、彭德懷等人進行反“圍剿”作戰,并參加了百團大戰、黃崖洞保衛戰等戰役。左權還因其沉著冷靜的作戰作風和卓越的指揮才能而被中央軍委表彰。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才,卻在掩護大部隊撤離的過程中,英年早逝,只剩下左太北和劉志蘭。
1940年,抗戰爆發,35歲的左權終于有了女兒。劉志蘭臨產時,左權正在打仗,幸好彭德懷夫婦照看她,對這個小姑娘很是疼愛。她生在太行山以北,左權就給她取了一個名字:左太北。左太北的到來帶給這個家不少的溫暖和歡樂,也讓左權視若珍寶。一有時間,就替妻子劉志蘭換尿布,喂米湯,對左太北可謂是寵愛有加。
只是沒過多久,又有一場大戰爆發了。左權是副參謀長,又是總指揮,他只好丟下妻子女兒,上了戰場。在這段時間里,左權為了保護他們的妻子和女兒,把他們送到延安。即使是兩個世界的人,也有書信往來。劉志蘭給左權講述了女兒的生活,左權則和妻子聊起了現在的情況。
他本以為,此戰過后,自己一家三口,終于可以團聚了。沒想到,在劉志蘭收到丈夫遺書之前,她得到了左權去世的噩耗。左權的最后一封信充滿了對女兒的濃濃愛意,同時也是他最后的遺言。1942年5月,日本人發動了一支龐大的軍隊,襲擊了我們的總指揮部,把它包圍了起來。當時除了八路軍以外,還有很多手無寸鐵、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軍人。
當時,左權作為將領,放棄了突圍的機會,毅然決然地留下來斷后,但是敵人的炮火根本不給斷后部隊任何喘息的機會,一輪又一輪的炮擊之后,左權不幸中槍而亡。左權去世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延安,劉志蘭如遭雷擊,難以接受現實,整個人昏倒在地。
那時的左太北,只有兩歲,不知道什么是犧牲,也不知道母親為何整日以淚洗面,只是從此之后,便再也見不到疼愛她的父親了。自從左權死后,劉志蘭便有些魂不守舍,時常捧著左權寫給她的信發呆,之后更是如此。周圍的人看到這一幕,不由地為她們母女擔心起來。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像她們這樣孤寡的母女過得很艱難。這時,左權的老友彭德懷站了出來,對左太北十分疼愛,主動提出要照顧她。彭德懷的夫人跟劉志蘭是同班同學,對這個左太北也頗有好感。劉志蘭忙得不可開交,彭德懷兩口子就帶著左太北進了窯洞,又是做飯,又是講故事,又是哄她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