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球商業評論
然而,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伊麗莎白一世與西班牙無敵艦隊》。海洋是全球化的重要通道,圍繞海洋的爭奪,曾經此起彼伏】
吾球商業地理:
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倫以及古印度,都成了逝去的文明,唯有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來自草原之狼,以及海狼的刺激,有些不免恥辱,但真的給了中國輸血乃至再生的機會?今天的中國,為什么需要陸權、海權兩手抓,還要像戰國末秦人出山東那樣,出太空?不管如何,我總選擇相信自己的國家,面對競爭和未來,一定會不斷走出舒適區,擺脫自嗨詛咒,將文明續寫到底。
采寫+主編/王千馬
圖片/王千馬+綜合;編制/大腰精+牛兒響叮當+喲嚯
四川不僅有美食,更藏著無數值得打卡的古鎮。不說成都附近的洛帶、街子、黃龍溪,讓我尤其感興趣的,還有五鳳溪。五鳳之名大概得自于其境之山,自北而南而東,一路尖峰拔列,遙望之若沖霄之鳳,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這個名字也透出它位于某山脈之中,因位于成都之東,知道的都知是龍泉山脈。
今天,這個始于漢,興于唐宋,清置場鎮的古鎮依舊保存完好。湖廣人的“禹王宮”、陜西人的“關圣宮”,還有江西會館“萬壽宮”、廣東會館“南華宮”,都是非常值得一見的古建筑。
在我看來,四川的古鎮大多保存完好,在于它藏身好,加上抗戰時期,四川幸運地躲過了日本的侵略,少了兵燹的荼毒。當然,它也不是完全隔絕世界。事實上,除了傍山,它還依水。像五鳳溪,有終年水色透明,流動緩慢的“黃水河”,從街鎮流過,并在不遠處匯入四川盆地的著名大河——沱江。這也讓古鎮成為了成都最知名的商貿流轉之地,曾是川西第一大水陸碼頭。
和此有得一比的還有雅安的望魚古鎮。2021年7月,在一片水汽氤氳之中,我穿過了那位于周公河上的石橋,看著身邊那需要拾級而上,在視野里很近但又很遙遠的建筑,心頭涌上一股停車坐愛楓林晚、深山老林有人家的詩意。這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座古鎮。建于明末清初,主要建筑坐落在突兀于山腰的一塊巨石之上,因巨石形似一只守望著周公河游魚的貓而得名。盡管離雅安城區也就30多公里,但因周邊都是曲折的山水,顯得路途格外漫長,像經久不衰的山間回響。
盡管已經長久沒有再次光臨這些古鎮,但我知道,自己一定不會遺忘它們。在它們身上,我們不僅能看到它們的歷史,更能看到古老文明如埃及和兩河,在地球上發展的投影。
只是,就像被和平時期的城市化急速邊緣的古鎮,這些影子也掉進了落日的余暉,不知道能否等到下個朝陽的到來。
01
在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詹姆斯·費爾格里夫的大作《地理與世界霸權》中,它毫不客氣地將這個世界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的出現,定位在了埃及。
和前面提到的那些古鎮一樣,埃及不僅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溫暖的氣候,而且受到了地理條件的嚴密保護。古埃及不僅擁有像尼羅河這樣的寶貴資源——這條自南而北匯入地中海的河流,有著兩個源頭,一個位于常年降雨的地區,一個位于季節性降雨的地區,讓古埃及有著具備充足水源的沃土,更重要的是,它的兩側是漫漫大漠,在尼羅河上游方向很長一段距離內都沒有河水沖刷形成的河谷,而只有被瀑布分割開的峽谷,這也意味著,埃及的南部在東、西兩個方向上幾乎是完全封閉的,再加上埃及的北邊是大海,在人類對海洋尚且一無所知的時候,海洋也像沙漠一樣提供了巨大的保護。費爾格里夫說,像具備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并適合早期文明生長發育的地方,在整個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
也正因為不存在入侵或入侵的可能性,使不同形式的文明(從低級到高級的文明)在漫長的時間里于此得以緩慢自然地發展,而在過渡時期又不受外來干擾的影響。
和埃及相似的,是位于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從北向南穿過高原和沙漠,并最終在今天相擁匯入波斯灣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自巴格達以北不遠處起始的下游地區,制造出了一個巨大的沖積平原,并在這平原上形成了許多沼澤和濕地。
這是埃及的修改版。沼澤、濕地,以及外圍的沙漠,能給這里提供保護。而且,那時候的波斯灣,比現在要大得多。在數千年的發展中,這里的巴比倫人過著平和安寧的農業生活,并逐漸演化出較高的生活方式,學會如何制造磚來建造房屋和城鎮,比埃及人更早開鑿運河,所以,在埃及已經成為一個單一國家存在了上千年之后,最初的巴比倫帝國也在阿卡德的薩爾貢的統治下誕生。
問題是,隨著巴比倫的生活半徑逐漸外擴,尤其是他們通過勞作使得沼澤區域大大減少之后,來自沼澤外面的外來民族,開始以羨慕和嫉妒的眼光注視起這片唾手可得的沃土。最終,一個接一個外來民族占據了巴比倫尼亞,統治著巴比倫人。比如來自東北山地的埃蘭人、加喜特人,還有來自居于底格里斯河中游的西北草原的亞述人。之后,米底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相繼來到這里。無數的為非作歹,讓巴比倫利亞直到20世紀初,與從前的沼澤地相比,并沒有什么大的變化。這也像埃及,文明起了個大早,但最終也難以為繼。
對埃及和兩河流域的遭遇,費爾格里夫認為,這是得之地理環境,也失之地理環境。就像溫室里的孩子,被保護得太好,到最后反而容易過敏,或者生雜七雜八的病。他說,在長達4000年的時間里,埃及鶴立雞群,其居民對這種保護已經養成了嚴重的依賴,以至于根本無力抵抗外來之敵。
用我的圈友吳波老師的話說,在低緯度有充足平原地帶、自然生存無憂無慮,同時因為周邊易守難攻而沒有頻頻外敵威脅的國度、地區,往往缺乏自然和戰爭的淬煉而難以形成精神主宰的力量,以及與這一力量所密不可分的集權制度,因而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只能擁有躺平千載、渾渾噩噩的宿命,最后也因為生產力的進步、舒適區滄海桑田鎖鑰關隘的不再,難逃第一輪全球化的殘暴叩擊。
這也讓我想起了評書中描述中國歷史那些大一統的王朝,一開始勵精圖治,但承平日久之后,不免就文恬武嬉,最后無一由盛轉衰,不堪一擊。我把這種情景稱之為“自嗨詛咒”。
所以,一個文明要想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有個不被打斷發展進程的環境,一方面需要接受不斷的機體刺激。
02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的職場中開始推行“狼性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姜戎《狼圖騰》這本書給這個風尚推了波助了瀾。它把狼視作“好漢”、“勇士”,更將其當成勇猛頑強、奮勇向前和堅忍不拔的品格象征。在有些草原文明中,狼的形象往往連著鷹頭和鷹翅,撲向獅子、猛虎,以表示對兇悍和剛烈的歌頌。但在我看來,作者其實是借狼性,來謳歌草原文明。
甚至,作者認為,草原游牧民族代表著狼性文化,意味著進??;中原農耕民族則是羊性文化,代表著保守。這也構成了此書的核心觀點。
在中國的歷史當中,中原王朝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圍繞著15英寸等雨線的你進我退,曾一度成為了敘事的主流。從周王室面臨著戎狄的壓力,到秦漢之后,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更是層出不窮,前赴后繼。對主流歷史而言,這些北方民族帶來的無疑都是不好的記憶。尤其五胡亂華,更讓漢人損失慘重,恨不得驅之而后快,而封狼居胥更是成為出將之追求。但是,今天站在整個中華文明的立場上,我們得承認,正是這些游牧民族不斷施加壓力,給了生長于相對封閉環境當中的早熟的農耕文明一次次自我反思和更新的機會?!独菆D騰》也一次次表達出,中國歷史能夠綿延不絕,就在于草原游牧民族能夠輪番入主中原,給孱弱糜爛的中原文明輸血。所以,每次北方游牧民族和漢農耕民族的戰爭,不是非正義,相反都是騰格里(上天)在拯救中國。
“性格這么軟弱的民族實在不配占據這么遼闊肥沃的土地,”書中寫,“不過騰格里還是沒有開除這個民族的球籍,畢竟華夏民族的腦和手聞名于世,最早馴化了野生粟和稻,創造了絲、茶、瓷、漆業,貢獻了四大發明等先進技術,以及浩如煙海的文史哲經。尤其是四大發明:指南針幫助西方民族成為真正的航海民族,幫助他們成為能在大洋中辨別方向的海狼,幫助他們發現新大陸,攫取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造紙、印刷術和火藥又幫助西方民族摧毀了中世紀愚昧和堅固的封建城堡。華夏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蒼天有眼,騰格里還是派出了它的大兒子——草原游牧民族,來好好教訓教訓這個不爭氣的農耕弟弟,繼續給它輸血,硬化它的脊梁,讓它重新站立振作起來?!?/p>
換句話說,這種輪番入主中原,或對農耕文明的捶打,其實就是一種有益的外部刺激。雖然對個體來說是殘忍,但對整個文明來說,是一種進步。
這未嘗不是中華文明發源很早,和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四大文明,但也只有中華文明延續到今天,并在不斷地沖擊、融合下壯大的根本原因。
和古埃及以及兩河流域相似,中國也是一個有著地緣優勢的國度。我曾在《城市戰爭:國運、時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國區域沉浮》中,將中國形容成一個相比封閉的“四合院”。北邊是沙漠和草原,東邊、南邊是茫茫大海,而西邊則是青藏高原……它們將中國溫柔在擁在了懷里。在陸權時代,只有一條河西走廊,成為聯系中原與西域,乃至西方的孔道。而從青藏高原一路而來的長江、黃河,更是為南北中國賦予了旺盛的活力。
某種意義上,前面提到的五鳳溪和望魚,是古舊中國的縮小版。它們都依賴著自身的地理優勢,一度成為這個世界的亮點。
這里也有問題。那就是中華文明在不斷的刺激下,機體免疫變得更強,身體也更健康,那為什么兩河流域會在不斷的刺激下,成為歷史?難道是因為刺激過量,還是因為兩河流域面積不夠,容錯率不高?
還有個問題,那就是隨著中華文明的融合,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都成為了帝國的一部分,而不是對立的兩面,那么,在失去了北方的刺激之外,中華文明還能不斷地汲取外界的能量么?
幸運的是,擺在這個國家面前,除了草原之狼,還有“海狼”。
03
“大海洋洋,忘了爹娘。”這首流傳于近代寧波幫中的童謠,折射出了廣袤而未知的海洋,對人的心理壓迫。何況在海洋尚且為人充分了解之前,很多人更是望而生畏。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10萬大軍、戰艦800艘,分水陸兩路遠征希臘,然而,在薩拉米斯,小小的海上城邦國家雅典孤注一擲,利用其船小靈活、在狹窄海灣運轉自如的優勢,以接舷戰和撞擊戰反復突擊,最終摧毀了薛西斯的艦隊,葬送了這個東方大帝國有效控制海洋的任何企圖。這也讓雅典奠定了成為海上帝國的基礎,而波斯就此由盛轉衰。
今天,當我們探討波斯失敗原因,“薛西斯并不缺乏艦船,它缺乏的是對海洋的認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費爾格里夫說,“在這場戰役結束時,薛西斯手中能夠作戰的船只仍多于希臘人,但由于薛西斯來自大陸,海洋在他的眼里是一個陌生的事物。他不是一名水手,他信不過大海,于是選擇了撤退?!边@種撤退是在薛西斯的戰艦數量仍占優勢的情況下的選擇,“意味著承認海洋已超出波斯帝國的統治范圍之外?!辈ㄋ沟蹏K究也是曇花一現。
在這方面,體現得更明顯的還是腓尼基人。這個喜歡海洋,把海洋視作通道的族群,曾經創造過這個世界在商業上的輝煌。他們在地中海東岸,建立了西頓、畢布羅斯這些貿易中轉站。因為商業的繁榮,以及位于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相互連接的節點,讓它們成為了出色的世界城市。然而,希臘人逐漸蠶食了他們在愛琴海沿岸據點,而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更是通過把黎凡特的全部海岸乃至亞歷山大港都納入自己的囊中,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力。但即使如此,他們依舊在地中海西部,如非洲的突尼斯,建立了自己的帝國。首都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城)。這也讓非洲北部海岸、西西里島西部、撒丁島、科西嘉島和西班牙南部都處于迦太基的統治之下。
但是,隨著羅馬的崛起,迦太基的命運開始奔向沒有想象的未來。經過古代史上著名的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7年,迦太基城被羅馬軍夷為廢墟。這也讓費爾格里夫感嘆,當迦太基因喪失了制海權而崩潰時,這種崩潰是完全而徹底的,腓尼基人從此就銷聲匿跡了。
相比之下,面向海洋(地中海)而生長的希臘、馬其頓、羅馬則相繼成就了自己的偉大。對海洋的發現和開發,讓它們獲得全球化的第一波紅利。
但話又說回來,同樣是利用海洋,腓尼基人為什么早早打卡下班?這也跟它在陸上的經營缺失有關。它們輕而易舉地葬送了東部海岸,而在地中海西部建立的帝國,卻失之于和土著之間的關系——當它們的統治也像亞述對其征服地的統治那樣,采用的是高壓手段,帝國越發展,土著人與商人之間的情誼也被對征服者的嫌惡和仇恨所取代。相反,希臘、馬其頓、羅馬有著自己的根據地。與此同時,羅馬人通過道路的修筑,以“條條道路通羅馬”將更多的區域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
換句話說,正是兼具海洋和陸地的優勢,讓希臘、馬其頓和羅馬,成為了歷史最為精彩的章節之一。在這中間,今天的希臘由于地緣環境并不優越,被山丘、半島分割得支零破碎,正如柏拉圖面對希臘的感嘆:9000年(漫長的時間)的風暴將希臘半島的泥土不斷吹入海底。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土地的殘骸,所以它最終還是被擁有更多腹地、也不缺乏對海洋了解的馬其頓所征服,甚至連波斯、埃及和印度都臣服于其下。希臘文化也隨著它的鐵騎而傳播到各地。能打敗強者的,是新生的更強者。公元前148年,在迦太基城被摧毀之前,馬其頓也被羅馬征服。
不過,羅馬的發展似乎也逃不開“歷史周期律”。當它們遠離帝國以外的敵人的威脅,享受的承平日子太久,后來的羅馬人也逐漸喪失了防御和統治的能力。當敵人最終真正到來時,蠻族的鐵蹄放過了更新也更富有朝氣的城市君士坦丁堡,但是古羅馬城卻在它們的面前陷落了。
不過,正如狼性文化對中原農耕文明的改進相似,在費爾格里夫看來,蠻族入侵,雖然具有破壞性,但對于促進物質層面的巨大進步也并非沒有作用?!八麄兪刮鞣綄κ澜缬辛烁鼮閺V闊的視野。這些入侵使西方民族深刻地認識到,這個世界遠比地中海地區要大。”可以說,它對未來導致哥倫布及其追隨者完成地理大發現的一系列事件,也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
如果說羅馬帝國的擴張,將地中海當作了自己的內海,推動了海洋文化的發展,那么,隨著地理大發現,世界逐漸進入了海洋一體化——而這輪的全球化風潮,讓更新的勢力,躍入世界的舞臺。
04
如果沒有海洋一體化,這個世界依舊是“平”的——那個時候遠航的水手,總是會擔心自己在海上走著走著,就陷落進了地獄。但是,隨著迪亞士繞過了諾恩角、瓦斯科·達·伽馬駛向印度并帶回了香料,此后,在歷史上就不再有兩個分割的大洋而只有一個大洋,“地球是圓的”這一事實也開始變得重要起來。
而作為葡萄牙的競爭對手,西班牙也加入了地理大發現的行列。不過,和葡萄牙人將所有的精力放在探索已知的向東的航線不同,西班牙人支持的哥倫布及麥哲倫,卻是向西走——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最終繞過了南美大陸,穿越太平洋到了東印度群島。盡管“中道崩殂”,但他的船隊依舊將那里的香料帶回了家鄉。所以,在我看來,麥哲倫同樣偉大。但問題是,葡萄牙人通過地理大發現,踢掉了中間商,將原來由阿拉伯人居中經營并獲取暴利的商品,改由自己的船只來運輸和經營,但西班牙人卻對香料貿易沒有太多的興趣,水手們更愿意干的是打仗、傳播基督教,以及奪取黃金和白銀。
在費爾格里夫眼里,黃金和白銀并不是能量,而只是能量的象征。換我們的老俗話,就是不能當飯吃。
不得不說,盡管通過征服擁有大量的黃金和白銀,但問題是,這些黃金和白銀大多流入統治者之手,很難惠及普通民眾。奪取黃金和白銀,不像貿易那樣,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并由此產生內生力。而且,掠奪和征服容易導致反抗。
這也導致西班牙盡管掠奪了巨額財富,但最終卻刺激了英法荷等國家的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發展,使得歐洲與外界的聯系由地中海地區轉向了大西洋沿岸,而隨之16世紀中期的安特衛普、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了歐洲經濟中心。而且,因為對葡萄牙的征服,它還一度毀掉了葡萄牙的發展潛力。所以,它算不上是真正的海洋國家。
相反,通過海洋貿易,以及發展工商業,讓荷蘭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海上馬車夫。它們不僅主宰了東印度群島,而且還在巴西、圭亞那建立了殖民地,并在去往東印度群島的途中對開普敦進行了殖民,讓毛里求斯和錫蘭成為自己的屬地,甚至還控制了北美的門戶阿姆斯特丹……不過,荷蘭自身也有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其所在的萊茵河三角洲面積太小,難以供養大量的人口。因此擁有共同利益和情感的群體的人數必然不多。當它在面對非真正海洋國家時,它能占得上風,但是,一旦競爭發生在它和真正海洋國家之間時,荷蘭也很快自身難保。
來自近鄰的英國無疑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這個和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四面為海洋包裹的島國,一度被視為世界的盡頭。但周圍的海域,無疑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而對大洋的發現,更讓它試圖建立起通往東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的交通線。隨著1600年荷蘭人把一磅胡椒的價格從3先令提高到了6先令,出于自衛考慮,英國也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51年,克倫威爾更是頒布了《航海條例》,所有進入英國及其殖民地的產品,必須由英國或產品生產地(或制造地)的船只進行運輸。這是向荷蘭人發起的挑戰,與荷蘭的戰爭自然也隨之而來。
對荷蘭來說,它還面臨的問題,是法國人的威脅。介于西班牙和荷蘭之間的法國,有著天然成為海洋霸主的優勢。它頭頂英吉利海洋,腳踏地中海,但是對歐洲大陸的追求,讓它的歷史總在三種傾向中搖擺,一個時期內自給自足的信心占了上風,另一個時期向陸地擴張的企圖又起了支配作用,再一個時期獲得海洋霸權的欲望又居于統治地位……所以,在英荷的較勁中,它一會兒吃瓜,看英國和荷蘭人單挑,一會兒又聯合荷蘭對抗英國,接著,又和英國聯手對抗荷蘭……總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這也讓它遭到反噬,最后,英荷聯盟對抗法國。
盡管此時,法軍在數量和裝備上均超過了英荷兩軍總和,但最終,法國精疲力盡,而荷蘭更是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海上強國的地位。它在1713年的《烏德勒支合約》中一無所獲,它的航運業和海軍全都消失不見了。英國則成了大贏家,獲得各種貿易支配權,和推動擴張、保護貿易的新基地。尤其是在17世紀的最后十年,出現了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礎上的英格蘭銀行,更使得倫敦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僅憑一張紙幣就能隨意換來黃金的地方。
某種意義上,英國的海上貿易回血是支撐其海上軍事霸權日漸做大的根本。這也是工業革命能在英國率先鋪開的原因。人口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貿易為主要內容、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這是工業革命能夠持久進行的原動力。用馬克思他老人家的話說就是,“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p>
而正得益于工業革命,讓分散的德意志擁有了“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新版本——那就是條條鐵路通柏林。柏林不可避免地成了德意志的地理中心。而一個現代的德意志帝國,也在普魯士的主導下,得以成型,并與法國有了更深的沖突。
至于法國、荷蘭、西班牙的衰敗,表面是海上艦隊的那幾次決定性戰敗,但在朋友吳波看來,“根本上還是因為他們在陸地上的好戰帶來的力量凈流失,強烈地連累削減了海上盈余。”這些戰爭包括1667-1668年法國西班牙遺產戰爭,雙方爭奪的焦點主要是西屬荷蘭的12座城市。還有就是1688年至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進侵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同盟戰爭,以及四年后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讓他感慨法國,“放著面對著的廣袤地中海之海洋世界中央不顧,放著自身于歐洲西海岸必經之路的大段海岸線優勢不顧,放著本應如俄羅斯尋求征服土耳其那般全力以赴征服之的西班牙不顧(甚至直布羅陀這一必爭之地都一度讓給了英國),放著那么多要害的海洋偉略、勝負師都不顧,而深陷于歐洲那些曠日持久只虧不賺的大陸戰爭不能自拔?!?/p>
但這也不能說法國很傻很天真,事實上,荷蘭、葡萄牙的衰敗實質上就在于領土和腹地之敗,眾所周知,這兩個歐洲小國都沒有能夠與海上霸權相匹配的龐大陸地縱深,這也意味著它們就難以擁有充分的戰略底蘊、文化積淀和抗打擊資本。
從這里,也可以一窺美國之所以后來居上,而中國之所以在面對眾海狼沖擊之時,依舊能在跌倒后不斷爬起來的原因。
05
如果比較同位于亞洲的兩個文明——中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山的護翼,有海洋的阻隔。像印度次大陸北邊有高聳對峙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延伸著興都庫什山脈和帕米爾高原,東部與孟、緬交界地區,有像“天然墻壁”一般的若開山脈做阻隔。但要命的是,在大陸的西北部,位于興都庫什山脈有個小開口——開伯爾山口。自從公元前1750年開始,自雅利安人以來的無數侵略者,如波斯人、希臘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借助著開伯爾山口強硬的闖入了印度次大陸,古印度文明備受蹂躪,自此湮沒在歷史長河。相比而言,中華文明對西域的經營以及河西走廊的重視,從玉門關到嘉峪關的設置,讓中國在陸權時代還是多少遠離西方鐵蹄的踐踏。
相比而言,古印度文明在面向海洋時,要遠比中國安全。因為南部山脈的存在,讓它離海近的地方都是山,靠近阿拉伯海的地方,有西高止山脈,靠近孟加拉灣的地方,則有東高止山脈。相反,中國的海岸線就顯得一覽無余。
這也讓中國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便不斷地受到來自海上居民的騷擾。尤其是倭寇的入侵,就像歐洲大陸面對維京人那樣,讓人頭疼不已。隨著晚清政府統治力的日漸衰弱,這種小規模的騷擾逐漸演變成了長久的疼痛。尤其是以英、法、西、德、俄等列強對中國市場或領土的覬覦,讓它們用洋槍洋炮撬開了中國的大門。
和中國有得一比的還是美國。盡管1776年方才建國,但是它不斷通過南北戰爭、購買路易斯安娜、吞并佛羅里達、強占德克薩斯并打通太平洋……一步步地壯大自身,讓自己成為面向海洋又具有廣袤陸地的大國。作為英國人的后裔,美國并不排斥海洋文明。隨著美國西方開發變得日益重要,也讓舊金山與中國之間的交通線也隨之重要起來,但這段長達6000英里的航程,需要在中途建立一個加煤站,而最短的路線便是取道日本。這也讓此前孑然獨立于亞洲東部,甚至對大發現時期的西方文明采取排斥態度的日本,其根基在頃刻間便發生了動搖。在黑船來航后選擇開放的日本,很快成為了海上強國,并將自己侵略的矛頭指向了西邊的近鄰。
在閉關鎖國,只留廣州一口通商的年代,海洋對中國來說是負擔,而不是財富,但對西方來說,這是鏈接自己和神秘東方的通道。
沙俄對中國東北的蠶食,除了對土地的掠奪之外,它們還看上了海參崴以及大連這樣優良的港口。北極熊盡管面積廣大,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主要的海疆位于北冰洋、波羅的海、北太平洋里海和黑海一帶,始終缺乏合適的優良的軍用港口和出??冢詫χ袊鴸|北一直虎視眈眈。今天的大連,其實就是俄語“達里尼”的音譯,而“達里尼”的意思,就是遠方的城市。
不得不說,這些海狼的到來,無疑又一次刺激了中國晚清那日益衰老的軀體。就像我在《重新發現上海1843-1949》中一書中承認,盡管租界是恥辱的象征,但上海也正是在這八面來風、中洋雜糅之間,成就了今天的特色。沒有西方商業,以及建立在商業契約上的規范化準則的進入,上海乃至中國能否由小國寡民,融入進今天的全球化大市場,還值得懷疑。
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大門的打開,伴隨的是堅船利炮,這讓近代的海洋文明等同于工業文明。如果說海洋一體化,讓很多邊緣的國家,成了這個世界的中堅力量,那么,誰抓住工業文明,并不斷在其浪頭上躍遷,誰就會成為新的時代強者。
美國之所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成為這個星球最具實力的代表,正在于它后來居上,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開始成為主導力量。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氣發明,到以煤氣和汽油作為燃料的內燃機的誕生,再到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技術引發了蔓延至全球的科技革命……讓美國人在不斷的革命和科技進步中,被一步步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幸運的是,選擇用大刀片對抗侵略的國人,最終也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今天,我之所以在無數的文章中點贊寧波幫,正在于長期受著西風美雨熏陶的他們,將實業當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中國工業史上很多第一,都是他們的創造。
有文章做過這樣的統計:李容、費綸志、盛植琯向英國購買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寶順輪”,首開國內進口現代化商船的先河;葉澄衷開設第一家屬于華人的五金店;嚴信厚開辦我國第一家機器軋花廠——通久源軋花廠;方液仙創辦我國第一家日用化工廠;虞洽卿創辦當時我國最大的商辦航運集團——三北航業集團;劉鴻生創辦當時中國最大的火柴廠——大中華火柴公司……
今天,當我們回頭審視中國在近代苦難的行軍中,從屈辱走向輝煌,從失敗走向成功,可以總結出這樣幾點原因。
一是,多年來的外部刺激,讓中華民族形成了內斂堅韌但同時也勇敢冒險的精神基因,骨子里也刻上了深厚的家國情懷。我們一度是沉睡中的獅子,連跳蚤都爬上來咬上一口,但一旦醒來,肯定要震驚世界。
二是廣袤的腹地,給了中國騰挪的空間。得承認,沙俄看中大連,是因為大連的港口優勢,還有大連背后的東三省,西方列強看中上海而不是其它什么地方,也正在于上海沿海,而且背后連接著長三角這一廣袤的腹地,再沿著長江向上游,又可以進入兩湖,以及巴蜀。但是,這個統一而并非分散的腹地,很難讓人一口吞下。這既是舊中國在西方列強輪番沖擊下依舊堅挺的原因,也是日本沒辦法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重要原因。日后,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建立了工業全門類,成為世界最為知名的制造大國,也在于這廣袤的市場。作為全世界唯一的十億量級的單一市場(是指一套法律、一套稅務體系、一套商業規則、一種語言、幾乎同樣的市場策略就可以搞定全球最大的市場),它可以為中國企業的規?;l展奠定了基礎。而規模化發展,能夠將供應鏈的價格降到最低,能夠最大限度的分攤技術成本。這也推動著各種工業門類在中國落腳。換句話說,再花錢的事情分攤到每個人頭上都不叫事。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文明是包容的,也是不斷融會貫通并自我修正的文明。就像知乎上有人說,秦亡于過度集權,就有漢初的無為而治;漢亡于外戚和門閥,就有隋唐的科舉壯舉;唐亡于武人割據,就有宋明的文官政治;明亡于鄉紳政治和土地兼并,就有日后的土地革命;而船不堅炮不利的百年屈辱,就有了今天科教興國的總戰略……當然,也有了今天擁抱海洋,打造藍海戰略的進取。
如果說當年上海的崛起還是被動性的,但日后沿海城市的開放,則是這個國家擁抱海洋文明的主動嘗試。
總而言之,中國要在這個爭斗不休的世界,能持續穩定地站立下去,就必須要不斷地走出舒適區,擺脫自嗨詛咒,時刻居安思危,謹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相應的,盡管這個世界炮火不斷,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霸權,也在不斷地挑戰我們的底線,但是我們需要這樣的“刺激”,并要努力適應這種刺激中的成長。
當然,西班牙的沒落,也不斷提醒正在急速壯大中的我們,以及那些虎視眈眈的對手,這個世界的發展維系在和平以及不斷的文化、商貿交流當中。像當年西班牙式的征服,不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好處,同樣也不會讓自身永遠強大。
此外,我們還要謹記這樣幾點。一是要努力維護國家的統一,并通過行政壁壘的打通,以及水公鐵的串聯,進一步推動全國性大市場的形成和完善。這是我們立足的根本,也是這個世界其它國家很難拷貝的優勢。我們不能將這些大市場分割成一個個藏在山區的古鎮,這樣的古鎮可以成為文旅熱點,但在今天現代化交流和協作面前,已經很難適應需要。
二是在重塑腹地的同時,我們既要制海,更要制空。尤其隨著機器人、無人機的研發,以及對太空的探索,制空權無疑是制海權的延伸。正像吳波兄所說的那樣,在這個太空時代,我們必須要始終維系資源和財富的良性循環、維系貿易生態的外部開放性,如果從一開始就預見到會進入一場無論過程中還是結束后都將賠本巨虧的戰爭,那就一定不要開戰;如果測算后確定從月球礦產中的盈余遠超過在地外和地月之間的戰爭(或者競爭)損失,那就值得投入;如果競爭對手沉湎于在地面與其勁敵的持久消耗對決,而看不了太空的機遇,那它一定會失敗。未來的中國,必須要擁有類似于戰國末秦人大出山東那樣的宏壯追求,而全力以赴投奔太空,那么從大航海時代開啟至日不落英帝國霸權確立的那段歷史必將重演,而華夏民族的崛起,更將是出地球而開花結果、足跡遍布近日諸行星的太空崛起。
如此,整個太空都是我們的屏障,而朝陽也將隨時可見。
附件
《城市戰爭:
國運、時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國區域沉浮》
入選:
“新華薦書”2023年度十大好書
中國出版集團2023年度優秀主題出版物
及2024年度全民閱讀書單
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103期干部學習新書書單
春風悅讀榜2月書單
北京書評2023年01期優秀圖書推薦書單
第五屆“全民閱讀·書店之選”人文社科類
十佳圖書候選作品
人民日報圖書館2023年6月“金臺好書榜”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3第一季度影響力圖書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重點推薦書單
今日頭條“頭條好書精選”2023年2月書單
2023年2月百道好書榜
當當、京東、文軒網,以及線下各大書店均有售。
- THE END -
吾球商業地理
見城市生長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