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作為女性的重要身體部位,其形態變化常常引起女性的關注。有些女性可能會發現自己的乳頭呈現出凹陷的狀態,這與常見的乳頭外觀不同,有點擔心,但又羞于啟齒。想去醫院看看,但又不知道這算不算病。乳頭內陷,或稱乳頭凹陷、乳頭回縮,描述的是乳頭未能正常突出,而是向內凹陷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成因可能多種多樣,既有可能是先天性的發育不良,也可能是后天的因素,如長期穿戴過緊的文胸,導致乳頭受到持續壓迫,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引發乳頭內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乳頭內陷有時也可能與一種我們都希望避免的疾病——乳腺癌有關。如果在沒有乳頭內陷歷史的情況下,突然出現了單側乳頭內陷,并且伴隨乳房腫塊、皮膚呈現“橘皮樣”改變(即皮膚水腫,毛孔明顯凹陷,外觀類似于橘子皮)或皮膚凹陷成“酒窩”狀等癥狀,這可能是乳腺癌的警示信號。特別是40歲以上的女性,若乳頭逐漸出現凹陷,更應警惕乳腺癌的可能性。我曾經遇到過一位47歲的乳腺癌患者,她的乳頭出現了內陷的癥狀,并且已經發生了淋巴轉移。面對西醫可能無法提供的有效治療方案,她選擇轉到我這里接受治療。在我的治療下,她的癥狀逐漸好轉,乳房腫塊也顯著縮小。
案例
患者:劉某,女,47歲主訴:左乳疼痛4個月,加重1月現病史:左乳疼痛4個月,加重1月,經醫院檢查發現左側乳腺癌2.9*1.5cm,淋巴轉移,乳房堅硬如石,乳頭內陷,表皮無紅腫,時有疼痛。子宮肌瘤4.7*4.4cm。因已淋巴癌轉移,患者的醫生告訴她,西醫恐怕束手無策,因此轉到我處治療。診察時患者納可,畏寒,大便可,小便無力,偏少,舌苔白膩舌下尚可,脈沉滑。
病案分析
西醫診斷就是乳腺癌,中醫診斷就是乳巖。畏寒明顯就是陽虛的表現。陽虛則會小便無力,偏少。舌苔白膩明顯就是脾虛生濕的舌象。脈沉滑則是陽虛痰凝。證型就是陽虛痰凝。所以治療上就應該溫陽化痰,所以我采用陽和湯、二陳湯、五苓散、桂枝茯苓丸加減。
具體治療過程
具體方藥如下:
熟地黃15g、炒芥子30g、鹿角膠10g(烊化)、 肉桂3g、麻黃3g、姜炭3g、甘草片10g(陽和湯)、生姜9g、法半夏15g、陳皮15g、茯苓20g(二陳湯加減)、豬苓15g、鹽澤瀉30g、 麩炒白術30g、 桂枝6g(五苓散加減)、桃仁10g(桂枝茯苓丸加減)、人參片10g、黃芪30g、 莪術10g、醋三棱10g、牡蠣30g、浙貝母30g、 北柴胡10g、郁金15g、大棗25g、 鹽橘核10g、炮山甲粉3g、當歸10g、丹參30g、 紅花10g、枸杞子10g、制水蛭6g、土鱉蟲10g、 醋雞內金15g、炒白扁豆仁30g、麩炒芡實30g、制遠志15g、貓爪草30g、姜半夏15g、青皮10g。注:劃線部分是陽和湯;綠色部分是二陳湯;黃色部分是五苓散;斜體部分是桂枝茯苓丸。
二診:去掉價格昂貴的人參,用黨參片10g代替,并加炒白扁豆仁30g、醋雞內金15g健脾益胃;木鱉子10g、黃藥子10g清熱解毒。
三診:去掉麩炒芡實、枸杞子,加干姜3g溫陽健脾。
四診:加皂角刺10g消腫排膿。
五診:加夏枯草15g散結消腫。
六診:患者反饋消化不良,且腰冷乏力,將黃芪量增至60g,加桑寄生15g、炙淫羊藿15g、燙狗脊15g溫腎助陽;麩炒神曲10g、炒山楂10g、炒麥芽10g、健脾益胃;醋青皮10g行氣。
七診:癥狀持續改善,維持六診原方繼續服用。
八診:小便刺痛,于是加鹽車前子10g清熱利尿。
九診:患者畏寒、腰冷、乏力的癥狀完全消失,去掉熟地黃、、麻黃、姜炭、肉桂、生姜、大棗、鹿角膠、制遠志、皂角刺、桑寄生、炙淫羊藿、燙狗脊、鹽車前子。將夏枯草量增至30g,且加醋鱉甲30g、煅浮海石30g、蒲公英30g、海藻15g、昆布15g、煅蛤殼15g軟堅散結、清熱化痰;牡丹皮10g活血涼血。
十診:去掉浙貝母、蒲公英、夏枯草;加黑順片10g清熱解毒。
經過十診的治療,患者向我反饋稱乳房腫塊有了顯著的縮小跡象,并且她將繼續接受治療以鞏固效果。
方藥分析
陽和湯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補陰血,填精益髓,此為“陰中求陽”之法,使陽氣生化有充足的物質基礎;配用鹿角膠,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兩藥合用,養血助陽,以治其本。寒凝濕滯,非溫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溫陽散寒通血脈,以治其標。用少量麻黃,開腠理,以宣散體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濕,宣通氣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兩藥合用,既宣通氣血,又令熟地黃、鹿角膠補而不滯。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綜觀全方,補陰藥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藥與滋補藥配伍,使寒濕得宣而不傷正,精血得充而不戀邪,用治陰疽,可化陰凝而布陽和,故名“陽和湯”。二陳湯方中半夏辛溫性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理氣化痰,芳香醒脾,使氣順痰消。兩藥相配,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了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茯苓甘淡,健脾滲濕,使濕祛痰消,治其生痰之源。甘草化痰和中,調和諸藥。煎時加生姜降逆止嘔,又制半夏之毒。為祛痰的通用方劑。五苓散方中澤瀉,利水滲濕。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五藥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桂枝茯苓丸本方中桂枝溫通經脈而行瘀滯;茯苓健脾養心而利濕;桃仁活血化瘀而破瘀塊。人參片、黃芪大補元氣。莪術、醋三棱、鹽橘核破氣散結。炒白扁豆仁、麩炒芡實、牡蠣、浙貝母、醋雞內金、姜半夏、貓爪草燥濕化痰。北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大棗、當歸、枸杞子養血補血。炮山甲粉、制水蛭、土鱉蟲、丹參、紅花活血化瘀。制遠志養血安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