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軍大肆揮兵南下入侵北宋,一舉攻破北宋首都東京,并俘虜了北宋的徽欽二帝,北宋宣告滅亡。
同年,南宋建立。不過,南宋雖然建立,它的統治者卻仍然不敢與金朝硬剛,因此,金兵仍然是宋朝最大的心頭之患。
宋金并立,南宋雖時有抵抗,但是由于投降派的干擾與統治者的軟弱,致使這種抵抗難以真正的擊退金人,更不要說是統一河山。
在這種情況下,金人的襲擾導致了南宋百姓民不聊生,受盡了屈辱與折磨。就連像李清照這樣千古聞名的大詞人,也不得不加入逃難的大軍。
公元1134年9月,李清照避難金華,投奔當時在婺州任太守的趙明誠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陳氏第。
在此期間,作為嫠婦的李清照看到了和她一樣無家可歸、一路流浪乞討的大宋子民。
國破家亡的哀思,輾轉漂泊的悲慘愁苦,一下子涌上李清照的心頭。在這種情況下,李清照寫下《題八詠樓》一詩。
這首詩表達了李清照對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了對宋室不振的悲催,慨嘆了對江山難守哀情。其中的“江山留與后人愁”一句堪稱千古絕唱。其詩如下:
題八詠樓
宋?李清照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深度賞析:
此詩題目中的“八詠樓”原名為玄暢樓,后改名元暢樓,系南朝時期的東陽郡太守、史學家、文學家沈約于公元494年建造。
此樓坐北朝南,面臨婺江,樓高數丈,聳立于石砌臺基上,位于今天的浙江省金華市城區東南隅。沈約曾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在此詩的第一二句中,“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不僅描繪了八詠樓的壯麗與風流,更寄托了詩人對江山社稷的深深憂慮與感慨。
此處的“八詠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它見證了無數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更迭。
樓名中的“八詠”二字,寓意著詩人對自然與生活的多重感慨。站在八詠樓上,可以俯瞰四周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恢宏。
歷史上的文人墨客,如杜牧、王安石等人,都曾登臨此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些詩篇不僅贊美了八詠樓的壯麗景色,更寄托了他們對時代的感慨和對未來的憧憬。
第二句的“江山留與后人愁”一句,表達出了詩人李清照對眼下大宋江山社稷的深深憂慮。
這里的“江山”不僅指的是自然風光,更是指風雨飄搖中的大宋江山,以及流離失所的天下百姓與整個民族。
詩人深知,無論江山如何壯麗,都無法掩蓋其中的憂患與危機。因此,她希望通過這句詩,警醒后人要時刻關注國家的命運,為民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其中的一個“愁”字,表達了詩人對國破家亡與民族危亡的愁,絕非是李清照個人的小愁小怨。
李清照的這種“愁”,并沒有因為北宋滅亡和南宋的興起而消亡。因為此時的南宋雖然建立,但軟弱的南宋朝廷并沒有徹底的擺脫內憂外患。
尤其是在對待北方少數民族的問題上,南宋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味的忍讓與妥協,即便有很多主戰的聲音,但軟弱的南宋朝廷以及投降派不但視而不見,甚至還進行了無情的遏制與打壓,岳飛之死就是古今皆知的例子。
因此,金兵一來,南宋朝廷的駐蹕之地建康、杭州等地就先后一度失守。甚至還直逼四明,直接把宋高宗逼得從海路逃遁。
然而逃遁之后的宋高宗并沒有痛定思痛,改革時弊,抗擊金人,反而是偏安一隅。所以即便是南宋的都城臨安,也都遭到了金兵數次進犯的威脅。
哪怕金兵撤回原地,南宋也沒有采取強有力的防范措施收復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錢奴顏婢膝地去討好敵人。
這就是李清照愁苦不斷的源泉,而且這種愁永遠都不會消失,因為南宋朝廷軟弱的對外政策,導致南宋的大好河山永遠都沒有安全保障。
這就是詩人李清照“江山留與后人愁”的深層意蘊,也是一種既宛轉又深邃的愛國情懷。
時至今日,李清照的這句詩也永遠地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光,不忘歷史,銘記先人的教誨。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后人留下更加豐富的精神財富。
到了詩的最后,“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兩句以其雄渾的氣勢和深遠的意境,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佳句。
它不僅展示了我國古代時期的壯麗山河,更折射出詩人對國家繁榮、江山壯美的深情贊美。
此處的“水通南國三千里”一句或許是對貫休《獻錢尚父》“滿堂花醉三千客”的化用。
此處的“三千里”極言八詠樓所在的婺州(今浙江金華)之廣闊無邊,以及其戰略地位的重要。
而“三千里”三個字,既是一個具體的數字,也是有一定的夸張成分。此處詩人之所以這么說,是為了強化大宋江河之廣袤與國家之遼闊。
這樣的描寫,既展現了李清照對國家自然資源的自豪,也反映了古代中國水上交通的發達。
而“氣壓江城十四州”一句則明顯是把薛濤《籌邊樓》中“壯壓西川十四州”一句化為了“氣壓江城十四州”。
這樣的化用,更顯李清照的詩氣勢比薛濤的詩更為壯闊,體現了詩人對江城與大宋國家的情感投射。
在這里,“氣壓”可以理解為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它描繪了一種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風貌。
詩人以“氣壓”來形容江城,既是對其雄偉氣勢的贊美,也是對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期盼。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句詩還蘊含了李清照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期盼。在古代中國,江河常常被視為國家的血脈,而江城的繁榮與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
因此,這兩句詩通過了對江城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繁榮富強、江山永固的深切期盼。這種期盼,既是詩人個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當時社會普遍的價值追求。
此外,這兩句詩在藝術表現上也極具魅力。詩人運用了對仗、夸張等修辭手法,使得詩句既富有節奏感,又充滿力量感。
同時,詩中的意象豐富而生動,既有宏大的自然景觀,又有細膩的情感描繪,使得詩句在傳遞情感的同時,也給人以美的享受。
所以“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兩句詩不僅展示了古代中國的壯麗山河和繁榮景象,更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切和美好期盼。
它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使得這句詩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深受后人喜愛和傳頌。
縱觀李清照的的這首《題八詠樓》,前兩句主要抒發了詩人對失去家國的大苦、大悲與大愁。
尤其是汴京的淪陷、北宋的滅亡,南宋朝廷的駐蹕之地建康、杭州等地的先后失守,都讓晚年的李清照深感南宋的萬里河山絲毫沒有保障,故發出“江山留與后人愁”的千古慨嘆。
而詩的最后,“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兩句不僅展示了我國的山河壯麗,還折射出了詩人對國家繁榮、江山壯美的深情贊美,并從側面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繁榮富強、江山永固的深切期盼。
從整體上看,此詩氣勢恢宏,豪邁有加,思想深刻。因此,能夠歷時八九百年而仍然撼動人心,余韻繚繞。
因此,此詩能夠從眾多經典詩詞中脫穎而出,以一種壓倒性優勢勝過了許多“須眉”之雄奇詩詞,使其能夠萬古長青,驚艷世人,震古爍今!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