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教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供給水平則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核心指標。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作為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發力方向,高質量教育體系如何構建?作為超大城市,成都如何在教育方面精準提質增效、實現全域優質均衡?即日起,川網傳媒集團四川手機報和麻辣社區聯合推出“高質量教育成都表達”系列報道,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展示成都推進高質量教育的實踐經驗和發展內涵。
第十期走進成都市第二中學,聽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中學黨委書記史玉川講述什么是高質量教育、學校如何實踐高質量教育。
Q:什么是高質量教育?
史玉川:高質量教育必須充分彰顯教育的兩個屬性,第一是人本屬性,第二是政治屬性。“人本屬性”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什么。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幸福的人。無論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把人本屬性充分的彰顯。“人本屬性”另一個含義,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關系,是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孩子只要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了,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第二個政治屬性,是要回答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就需要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到實處。
Q:成都市第二中學如何實踐高質量教育?
史玉川:一個好學校,首先是有人文積淀的。一定是人文滋養、個性成長。個性能夠讓人本屬性得到彰顯,讓孩子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具有創造幸福、感知幸福的能力。如果教育只是去補短而不揚長,就會讓人很痛苦。
其次,是培養品質一流的學生。著眼當下,那就要讓學生考一個理想的分數,進一所好大學。放眼未來,就是要培養在這一次技術浪潮中,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未來人才。為此,我們開設了科學創新教育特色課程。成都二中作為教育部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在課程設置上,建立了大教育觀,將課程開在大自然中、開在高校實驗室、開在博物館、開在高科技企業里。目前,我們的科創課程有走進高校的、有和大學科學家一對一導師制的、還借助家長力量設置了 225個職業體驗點。
最后就是要樹立大德育理念,堅持“五育”并舉, 培育時代新人。每周星期三上午成都二中都有勞動體驗課程,孩子們會停課三節課,去校園外做各種勞動,這已融入了日常。身心強健、智識卓越、志向遠大、知行合一,這在任何時代都是我們需要的人才。
通過高品質課堂、特色課程和大德育這“兩課一育”的建設,未來,我們要在科學創新教育中,做出成都二中應有的探索和實驗,為全國基礎教育起到引領和探路人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