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大家在討論水電燃氣和高鐵票漲價。并且我也看到很多博主把這個歸結為房地產下行導致土地出讓金收不進來,因此財政補貼退坡導致公共服務的價格上漲。
這個邏輯是對的,并且其邏輯和預測,我早在去年6月份就寫在了下面這篇文章里面。
這篇文章由于多次被轉發到各平臺,在全網的總閱讀量也過百萬了。
從現在看,文中的預測已經一步步變為現實。
但預測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據預測去正確的決策,并達到利益最大化才是我們的目的。
因為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周期拐點,并且我們知道,我們的最終財富所得,主要并不來自于勞動積累,而更多來自于金融分配,而金融分配用更赤裸的說法,就是在金融幻象下對他人財富的收割。
去年我曾在知識星球收到過一個提問,說利用自己的金融認知去割他人韭菜,是否是不道德的。我忘了當時是怎么回答的了,但正如布林肯所說,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會出現在菜單上。既然是非此即彼,那么我把這個金融周期中財富的隱秘轉移過程解釋清楚,讓更多的人防止被割,應該就是做貢獻了。
我們先說第一個結論:除非戰爭手段,否則,財富就是守恒的,財富只能被轉移,不能被消滅。無論是在牛市,還是在熊市。
這個可能比較反直覺,比如去年至今,房價持續下跌,難道不是所有人的財富都縮水了嗎?
但這個,只是龐氏和幻象。房價漲跌根本不重要,也不影響財富守恒,利用房價漲跌和債務周期,收割他人的勞動,才是收割者的真實。
財富的種類林林總總,但其唯一不變的本質則是,兌換和索取他人的勞動。所以,我們可以把國民勞動總量視為一個不變的財富量。
比如說我們有14億人,假設有7億人在參與勞動。我們就說每年的勞動產出是7億人年。這個就是我們每年必然守恒的全部財富所得(為簡化說明,暫且不考慮生產效率提升也就是GDP增長)。
而收割者的實質,就是在金融周期中隱蔽地從這7億人年存量中轉移盡可能多的勞動結余。
而這,就依靠建立在不變量7億人年之上的資產市值幻象和債務龐氏來實現。
好了,我們現在開始解釋。
假設有一個村子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總共10人,貨幣存量10萬,貨幣流速=1,也就是每人每年平均賺1萬元。
每人每年付出1人年的勞動,并通過勞動交換購買別人1人年的勞動,合情合理。
這時我們假設村里的小王想付出1人年的勞動換取他人2人年的勞動成果。
能做到嗎?
能!
答案就在于增加債務,小王一年賺了1萬,再借債1萬,就可以購買他人2人年的勞動。
在這里,借債1萬從金融名義上是向未來接債,但實際上未來和當下在物理上隔絕,未來的勞動無法轉移到現在。所以現代金融上的規則就是新創造1萬元的貨幣(債務創造貨幣)。導致村里的貨幣從10萬變成11萬。
由于小王通過借債購買了2人的勞動成果,但全村總共只有10人的勞動成果(財富守恒)。那么剩下9人付出了9人年的勞動,卻只能換來8人年的勞動成果。
背后原因則是增加的1萬貨幣,稀釋了所有人的存款購買力。
所以他們感受到的,就是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由于總貨幣提升到11萬,人均收入也變成1.1萬。也就是小王借債1萬可以購買1人年的勞動,但還債時的1萬已經不值1人年了(此時1人年 = 1.1萬)。
所以我們說,借債周期,小王因債務縮水而受益,但全村受損。
假設小王第二年開始還債,于是他只付出勞動但不消費他人的勞動,因此剩下9人可以消費10人的勞動成果。
背后原因則是小王還債1萬使得總貨幣從11萬又降回了10萬。
那么在還債周期,居民在1.1萬工資時存的錢,在小王還債后可以按1萬去購買他人勞動。所以存款人獲得了比自己勞動更多的財富。但財富依然是守恒的(10人年)
說到這里,我應該解釋了財富為何守恒。以及借債和還債周期的財富隱形轉移分配。存款人在借債期損失,在還債期獲益,總體似乎不賺不虧,但這只是粗淺的第一層理解。
本質原因在于,借債和還債周期的轉換并沒那么快,因為我們沒有考慮到債務龐氏。
第二層理解,我們再加上債務龐氏。
也就是,小王第一年借債第二年還債,但小李第二年借債第三年還債,小張第三年借債第四年還債。這樣,就能維持債務規模不變。由于還債周期無限期后延,于是存款人群的損失(也就是他們感受到的通脹),變成了永久性損失。
當維持債務1萬的規模不變,反映經濟數據上,就是:
居民杠桿率=10%(1萬債務/10萬GDP)
這種情況存款人其實還能忍,因為損失一次后貨幣量又維持在11萬不變了,后續就不損失了。
但真實情況下,債務不可能維持不變。
這就是我們就要說到的第三層,龐氏債務擴大。
由于小王借債會拉升貨幣總量,推升全村人的貨幣收入,所以第二年小李因為收入提升,敢于借債更多,可能就不是借1萬而是2萬。然后再次拉升貨幣總量和提升全村人的貨幣收入,導致后續接盤俠根據上漲的收入借入更多的債。
也就是說,債務規模擴大導致收入提升,收入提升導致債務愈加擴大。于是居民杠桿率穩步提升。
螺旋效應。
但從存款人的視角看,因為債務導致的貨幣量不斷上升,會導致自己勞動賺來的存款不斷縮水。
那么存款人為了保住自己的財富,就不得不被迫加入借債者的行列。
而一旦他們開始行動,我們的收割也就可以由此展開。
因為所謂的收割真相,正在于普通大眾不是通過數據而是通過現象,來決策他們自身的行為,于是我們就能通過現象來預判普通大眾的思考方向和行為模式,來設計收割他們的方案。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預判他人的預判。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當我們搶劫一個人,我們能獲得最大的搶劫成果是什么?
就是這個人所有的勞動結余,或者說財富存量。
但如果我們通過金融搶劫,就不但能搶劫掉這個人所有的財富存量,還能搶劫掉他未來的勞動所得。
金融搶劫,比物理搶劫更加殘酷,可以把韭菜連根拔起。
于是,20%的人占有80%財富的這種二八現象,將演變為20%的人占有120%的財富,而剩下80%的人占有20%的負債。
在房地產下行中,我們看到的是有些人淪為負資產,我們看不到的,是背后收割他們的收割者。因為財富依然是守恒的。
那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我們先看,存款人的思考邏輯是什么?
因為貨幣在債務龐氏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持續貶值,所以需要買房抗通脹。
通脹是啥?是物價上漲。但這只是從消費者的視角去看的,從交易的對手盤,也就是供給側視角去看則是收入上漲。
比如,蘋果售價上漲就是果農收入上漲,游泳培訓班價格上漲就是游泳教練收入上漲,理發費用上漲就是理發師收入上漲。
而居民收入上漲,才是房價上漲的核心動力。
買房抗通脹,底層邏輯其實是買房抗收入上漲。
而房產的估值,則來自于收入的兩個層面,一個是收入的絕對值,另一個是收入的增長預期。
比如說,如果收入維持不變,我們可以接受10倍的收入房價比(日本模式)。
如果收入每年增長5%,我們可以接受當下20倍的房價收入比。
如果收入每年增長10%,我們可以接受當下30倍的房價收入比。
究其原因,在于10%的收入增長,使得7年收入就能翻倍,也就是30倍房價收入比,其7年后的預期只有15倍。
或者我們可以總結為,房價的合理估值,是10倍預期房價收入比,而不是10倍的當下房價收入比。當預期收入增速越高,則可以接受更高的當下房價收入比。
由于當下房價,當下居民收入,對所有人都是明牌。所以收割者和韭菜對房產估值的核心分歧,就在于對居民未來收入增速的判斷分歧之上。
那么收入上漲靠什么?靠貨幣增量,而貨幣增量則是靠債務增長。
我們去年統計過,近十年來,M2增量的95%以上是依靠債務。
所以,什么結論?
那就是在債務擴張期,可以通過買房,升值,抵押,再買房,再升值,再抵押的炒房術去瘋狂擴張資產負債表。從而賺到普通中產幾輩子也賺不來的錢。下面這篇文章詳細敘述了這種擴張賺錢方法。
這些錢,正來自普通民眾通脹的損失。我們把其稱為正向收割。
但事情進行到這里只完成了收割的一半,因為我們賺的只是虛擬的房產市值,而市值僅由邊際交易價格決定。我們還需把財富做實。
我們知道,成長股的全生命期的價格頂點,就在業績增速下滑的那一刻。同理,房價的頂點,也就在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那一刻(預期改變)。
而對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判斷,正是收割者和韭菜的區別。韭菜依靠經驗和路徑依賴,而收割者看債務擴張的停滯拐點。也就是下面這張圖。
居民杠桿率升勢拐點,就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拐點,因此也就是房價拐點。而我們也驗證了和居民收入強相關的企業營收增速拐點,比如滬深300的營收,也證實了2022就是拐點。
由此,我們通過賣出房產完成了雙向收割,債務擴張期正向收割存款人的存量財富,而債務收縮期則反向收割貸款人的未來財富。
當作為你對手盤的貸款人資不抵債之時,你就收割掉了他的存量(首付)和未來財富(貸款)。而社會總財富永遠守恒。
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非對勤奮的嘉獎。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水電燃氣高鐵漲價會導致通脹嗎?
體現在數據上,會!
但由于這些漲價是補貼退坡造成的,對提升居民收入毫無作用。所以房價無法跟隨通脹上漲。并且在居民收入不漲的情況下提高其必要生活成本,只會對其剩余的可選消費(買房等)造成更大的打擊。
也就是,物價通脹,房價通縮!
后記: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我們確認房價的大周期拐點,驗證居民債務,企業營收,以及高層的態度,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然后去年才開始多次勸告大家賣房。
很多人質疑上面的擠牙膏政策,殊不知這正是為了防止不明真相的韭菜涌入接盤的舉措。
其目的只有一個,階段性增加部分需求以推進房地產軟著陸,避免系統性風險。
在此,我想對年輕人說的是什么呢?
不要被不良自媒體引誘接盤!
據我觀察,在2022年之前,有相當多的炒房客累積了多套房產和龐大的債務,但因為認知缺陷,安全下車的不到20%。
他們正急需接盤俠。
所以會不斷炒作新事件,引誘接盤,當接盤批量發生的時候,慘烈的時候也就快來了。
比如水電煤高鐵漲價,說是引發通脹利于房價上漲,但補貼退坡和提升收入的良性通脹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它無法提升居民收入。
比如以舊換新或是政府購買開發商庫存,對開發商當然是利好,但對二手房東就是利空。因為這些本質是把原本的流通市場之外的庫存,改造后重新推向租賃市場流動。會加劇租賃的供給而打壓租金價格。而租金則正是房價之錨。
如果再考慮到出生人口下滑的遠期影響(長空即短空),時間優勢則完全在購房人一側。
所以,如果你是真實需求,把買房當消費,那么想買就買。如果是為了投資,那就大可不必了。
你不買房不借債,就沒有人能收割你。
唯一的缺陷,就是你現在不接盤,以后就沒有這么貴的房子給你接盤了。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