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騎駝樂舞三彩俑,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說到唐三彩,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里科普個小知識:唐三彩可不是瓷器,而是陶器。“三”也不是指只有三種顏色,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黃、綠、褐、藍、黑、白等顏色都有。因為唐三彩的釉料中加入了大量助熔劑鉛,使得釉的熔點降低,胎體表面的釉料在受熱過程中向四周流動擴散,各種顏色會相互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斑駁的效果。
▲ 唐騎駝樂舞三彩俑(唐),圖:核桃蛋(Kingky)
唐騎駝樂舞三彩俑,于1957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鮮于庭誨墓,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駱駝造型昂首挺立,馱載了5個漢、胡成年男子。中間一個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圍坐演奏。他們手中的樂器僅殘留下一把琵琶。據(jù)研究,應(yīng)是一人撥奏琵琶,一人吹篳篥,二人擊鼓,這些樂器均屬胡樂。唐騎駝載樂舞三彩俑巧妙地夸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飽含著濃郁的異域情調(diào),是唐代三彩中的經(jīng)典作品。
唐代以前,釉色非常單調(diào),只有單色釉,最多也就是兩種色釉并用。到了唐代,多種釉色的釉料開始同時用在陶器上,陶器一下子變得絢麗多彩起來。不得不說,唐三彩已經(jīng)的大唐的一種符號,和唐代的詩歌、繪畫、建筑等其他文化一樣,構(gòu)成唐代特有的一種文化旋律。
▲ 素三彩天官坐像(明)圖:香港佳士
此像造形碩大(高114.4厘米),推塑逼真,天官神情嚴肅凜然,莊重靜穆。明代中期始見同類大型素三彩像,多為佛教及道教人物,供奉于祠堂廟宇內(nèi),存世品不多。這件明代的天官瓷塑像,是典型的素三彩配色,只有小面積上用了較為跳脫的藍彩。
素三彩和唐三彩的名字很像,但他倆并不一樣。
素三彩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御器廠已經(jīng)萌芽,到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大量燒制。它是一種低溫釉下彩瓷器,顏色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雖然不局限于這三種顏色,但卻不用紅色,由于古代以“紅色”為葷,因此被稱為“素三彩”。所以這里的“素”并不是指它的顏色單調(diào)。其加工方法是,在壞體上刻畫圖案,入窯,燒成無釉素瓷,再施以做地的色釉,然后于刻畫圖案的部位施以所需色彩,最后以低溫二次燒成。它的釉彩肥厚而有光暈,用色莊重、肅靜。有白地三彩、色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三彩等多種品類。
▲ 素三彩纏枝蓮紋長方水仙盆(明 正德)
盆內(nèi)及外底均施白釉。外壁素三彩裝飾,以黃、綠、紫設(shè)色,腹部以紫色為地以綠彩繪花草紋。這款水仙盆造型別致,構(gòu)圖簡練生動,色調(diào)清新明快,色彩搭配協(xié)調(diào),給人以古樸雅致之美感。不難想象盆中若植水仙,花開十分時的美妙景象。
素三彩于正德時期技術(shù)就臻于成熟,清代進一步發(fā)展。與明代相比,清代御廠素三彩制作更趨細膩和復(fù)雜。尤以康熙朝的素三彩達到頂峰,又衍生出許多新的品種:白地三彩、色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瓷塑。
清初部分器物開始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畫線,使畫面更為精致。這種變化是制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進行改造的結(jié)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姿多彩。
▲ 素三彩暗花云龍花果紋盤(清 康熙)
圖:故宮博物院
這款內(nèi)外白地素三彩裝飾。盤內(nèi)、外壁均錐拱云龍紋,紋樣規(guī)整、繁復(fù)。盤內(nèi)壁釉上繪折枝石榴紋樣,外壁對稱位置各彩繪折枝牡丹花紋。花卉均施以綠、紫、黃、黑等低溫彩釉。
此器燒制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在素胎上錐拱云龍紋飾,施透明釉后入窯高溫燒成白釉暗花云龍紋瓷盤。之后,在釉上用素三彩料繪花果紋飾,再入窯經(jīng)低溫焙燒而成。
▲ 素三彩海蟾紋三足洗(明)圖:故宮博物院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廣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陳設(shè)品。足洗,也指筆洗,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有時也用于寫書作畫時蘸水調(diào)墨之用,雖不在文房四寶之列,但同樣是文人墨客案頭的重要物件。文人的“筆洗”形制繁多、雅致精美。
這款三足洗洗口內(nèi)斂,平底,下面有三如意頭式的足,口沿黃彩暗刻楷書“正德年制”,內(nèi)施青白釉,外壁刻劃16個海中嬉游的蟾蜍,紋飾構(gòu)圖簡練。以黃彩繪蟾蜍,綠彩繪海水,白彩繪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諧分明,清爽悅目。傳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數(shù),這件洗可謂是稀世珍品。
康熙“素三彩”瓷器主要是實用器,有作日用飲食,有作陳設(shè)把玩,有作祭祀供奉,也有作陪葬器皿。常見的造型除盤、碗、碟、杯、攢盤等,更多的是本朝流行的各種器形,如鳳尾尊、方形棒槌瓶、雙螭耳方瓶、鏤空六方薰爐、蓋罐、折沿盆、花座、蟋蟀過籠,以各種觀音、財神、童子、壽星及獅子等動物塑像也較為多見,典型、突出,都是十分特殊的器物。大件器高達八十厘米左右,坐像也在六十厘米以上,而精巧玲瓏的小件器則高不過五厘米。不僅數(shù)量是其他朝代所不及。在器物造型,裝飾技法,圖案紋飾裝點,釉色變化之上都達到了空前絕后的程度。
▲ 素三彩漁夫捕魚圖長方幾(清 康熙)
圖:故宮博物院
幾面以素三彩繪漁家樂圖,畫面中有的漁夫在捕魚,有的在往魚簍里裝魚,呈現(xiàn)繁忙的景象,周圍山嶺重重,亭臺高聳,樹木林立,一行大雁在空中飛行。這件長方幾是康熙素三彩瓷器的珍貴器物,此種器型在康熙朝較為少見,從尺寸看應(yīng)是文房用具。
▲ 素三彩海馬八吉祥紋罐(清 康熙)
圖:巴黎佳士得2022春拍
不得不說,面對這款素三彩真的是太美了。罐子頸部繪海水江崖八吉祥紋,腹繪四匹海馬穿行于海水江崖及八吉祥之間。
瓷器上的海八怪紋飾以海馬、獅、文鰩魚、海象、翼龍等各色海獸為主,但不是只是八種,多是泛指,每個朝代略有不同,因為海八怪紋飾多以洶涌波濤紋作地,所以也被稱為“海獸魚濤”,都有比較吉祥如意。
民國初年時,素三彩器頗受當時歐洲人的青睞,身價頗高。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說彩色第四之“素三彩”條)記: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最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同一年代,而三彩之品視他彩乃騰踴百倍。”
▲ 飲流齋說瓷(許之衡 著)
許之衡(1877—1935)原北京大學(xué)國文系教授。一生對中國古典詞曲聲律頗有研究,同時深諳國學(xué),以研究中國陶瓷為己任。
我國清代以后專論古陶瓷的四部名著《陶說》、《陶錄》、《陶雅》、《說瓷》,現(xiàn)已成為古陶瓷學(xué)者與鑒賞家們必讀的參考文獻。許之衡先生的《飲流齋說瓷》,是在總結(jié)前人知識與個人見聞的基礎(chǔ)上而成的一部研究中國陶瓷史的專著。書中較為全面介紹解說中國瓷器,從概說、窯口、胎釉、彩繪色彩等角度,縱向貫穿歷史變遷,也橫向?qū)Ρ雀G口、花色種類等。同時書中收集了大量古陶瓷的學(xué)名和俗稱,至今仍為中外博物館及文物界相沿使用,可見其著作之地位。
▲ 左:素三彩跌拐李擺件(清 康熙)
中:三彩胡人獻寶擺件(清 康熙)
右:素三彩輩輩高擺件(清 康熙)
圖:佳士得1992紐約春拍
▲ 五彩壽星紋印盒 (清 康熙)
圖:巴黎佳士得2022春拍
▲ 虎皮三彩撇口碗(清 康熙)圖:故宮博物院
虎皮三彩瓷器為康熙素三彩瓷器中的新穎品種。器表以黃、綠、紫、白等色釉點染成斑塊狀,猶如虎皮斑紋,故俗稱“虎皮釉”或“虎皮三彩”,傳世品中多見碗、盤等器型。
▲ 粉彩羅漢坐像兩尊(清乾隆)
圖:香港佳士得2015年春季拍賣會
素三彩清單雅致的氣質(zhì)著實讓人著迷。也不禁再次感嘆古人的審美和雅趣。
參考文獻
[1]《國寶檔案 玉器陶器瓷器金銀器案》
作者: 《國寶檔案》欄目組
[2] 故宮博物院
[3] christies.com.cnchristies.com.cn
[4] 中貿(mào)圣佳25周年秋拍 | 妙相莊嚴 — 佛心天子的虔誠供奉
大美科學(xu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