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商業觀察
文/德黑蘭
#五旬老太守國門# #那英 葉赫那拉氏的宿命# ……《歌手2024》無情撕開了內娛音樂市場的遮羞布,也讓那英徹底走出了“好聲音事件”曾帶來的陰霾。
愛恨一陣風,業務能力始終是最好的硬通貨。
無獨有偶,在騰訊音樂交出那張“凈利同增26.8%”的2023年度成績單后,資本市場也對集團的新一季度業績給予了更強的信心和期待。
5月13日,騰訊音樂2024年一季度財報發布當天,騰訊音樂港股股價在開盤后一度沖到57港元,最終上漲4.08%報收于54.850港元,創上市以來的最高點。同時,美股股價也在2023年年報公布后呈現出顯著的上揚趨勢,于5月6日創出33個月以來新高,達13.57美元。
目前雖稍有所回落,但也達到了13.340美元。
“良好”的開篇
“穩中有進,并超出市場預期”。
騰訊音樂對自己的一季度業績做出的總結,確實可以在財報中找到數據支撐。
2024年一季度,騰訊音樂NON-IFRS凈利潤17億元,同比增20.8%。同時在線音樂服務持續強勁增長,并又一次實現了會員數量與質量的雙向提升: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同比增長39.2%至36.2億元,在線音樂付費用戶數同比增長20.2%至1.135億,單季度凈增長680萬,創下迄今單季度最大凈增長。
總體來看,重新確立在線音樂為主業的騰訊音樂,確實展現出了一片「聲」機盎然的態勢。不僅如此,據摩根士丹利預測,騰訊音樂今明兩年純利將同比增長17%及29%。
但有一根“刺”,不得不提。
TME執行董事長彭迦信在2022年Q4財報公布時曾信心滿滿的表示,2023年內,單季度的在線音樂服務收入將超過同季度的社交娛樂服務收入,同時將實現總收入和利潤層面的同比增長以及用戶質量的持續提升。
然而,時至今年一季度,這份美麗的愿景卻只落地了一半。財報顯示,2024年一季度,騰訊音樂營收67.7億元,同比下滑3.4%,環比下滑1.7%。
事實上,早在2021年短暫突破三百億大關至312.44億元后,騰訊音樂的收入規模便進入了“滑坡期”,2022年同比下降9.3%至283.39億元,2023年同比下降2.1%至277.5億元。
再回到季度上,在2023年二季度同比增加5.5%至72.86億元后,騰訊音樂的季度收入也開始呈現出持續性的同比下滑,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分別同比下滑10.8%、7.2%。
慶幸的是,季度下滑以及年度下滑的幅度都在收窄。
強勁背后的隱痛
音樂帶來了信心和期待,但還不足以支撐騰訊音樂掌控未來。
首先,騰訊音樂的凈利持增與貫徹推行的“節衣縮食”改革也密切相關。
一季度,騰訊音樂的總運營費用同比下降7.6%至11.4億元,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從2023年同期的17.5%降至16.8%。其中,銷售和營銷費用同比下降11.8%至1.87億元,一般及行政費用同比下降6.7%至9.49億元。
其次,盡管在2023年Q2宣布付費用戶破億后,這一數字在今年Q1季度雖又強勢增長至1.135億,但這背后很大程度要歸功于春節旺季期間推出的各類促銷活動。
所以我們看到,在一季度在線音樂付費用戶數量迎來季度最大增長的情況下,音樂訂閱收入的環比增幅卻出現收窄,從2024年四季度的7.2%下跌至5.8%。同時,在線音樂業務ARPPU從2023年四季度的10.7元下滑至10.6元。
需要強調的是,自今年1月9日0點起,QQ音樂將此前有優惠價格的用戶綠鉆豪華版自動續費價由11.4元/月一并拉齊至15元/月。
不僅如此,對比社交娛樂服務業務目前的ARPPU,我們還可以看到,騰訊音樂用戶的付費意愿與付費習慣仍偏向于社交娛樂。今年一季度,社交娛樂業務ARPPU雖同比下滑55.4%至73.4元,但仍接近在線音樂業務ARPPU的7倍。
另一重不太樂觀的信號在,一季度,騰訊音樂在線音樂的月活用戶規模又雙叒叕同比下降了2.4% ,連續多個季度的“失血”并沒有止步之勢,這既反映了短視頻、直播等娛樂方式的沖擊還在持續,也反映了一部分價格敏感型用戶對騰訊音樂“變相漲價”動作的不滿。
接下來,騰訊音樂想繼續通過會員漲價來保持在線音樂收入的上漲,很難。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微信會在今年年初推出“聽一聽”功能。
騰訊音樂試圖利用騰訊生態打開新空間,但殘酷的現實是,市場能找到的增量終究有限。據灼識咨詢數據,2023年中國在線音樂用戶規模為7.44億人,同比增幅僅有3.7%。
AI還不是最優解
今年四月下旬,在“音樂版ChatGPT”Suno V3點燃全球音樂市場熱情的一月后,昆侖萬維基于天工3.0大模型打造的中國首個音樂AIGC模型——天工SkyMusic正式對全社會免費開放,并在橫向測評中以6.65分的綜合得分超越Suno V3,成為最新的全球AI音樂SOTA模型。(State of the Art,指當前技術在本領域技術指標全球第一)
AI正在全球音樂市場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新風暴,置身其中的騰訊音樂也在更積極的鍛造音樂與 AI 的化學反應。
同樣是在4月,騰訊音樂與上海民族樂團的戰略合作項目之一——《零·壹|中國色》國樂與AI音樂會亮相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這是全國首個由AI作曲的民樂音樂會,也是騰訊音樂天琴實驗室和騰訊AI Lab聯合研發的“琴樂大模型”的“處女秀”。
據官方介紹,該模型具備豐富的AI作曲和編曲能力?;谖谋据斎胫杏⑽年P鍵詞、描述性語句或音頻,既可實現為普通大眾提供“直接生成音頻”能力——文本生成式音樂,也可為有后期編輯需求音樂人提供“同時生成音頻與樂譜”能力——曲譜生成。
目前,“琴樂大模型”已上線面向全行業音樂創作者開放的音樂制作服務平臺"騰訊音樂啟明星平臺”。
AI是一劑良藥,騰訊音樂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想真正邁入“Next Level”,還很難。
一方面,AI在音樂市場上的運用和推廣仍面臨著強大阻力。在“音樂版ChatGPT”Suno V3宣布免費開放后不久,200多名全球知名音樂人聯合發布的一封反抗AI的公開信,反對AI濫用,要求科技公司承諾不開發、破壞或取代人類藝術家的AI。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零·壹|中國色》中的表演曲目是由AI作曲與藝術家二度創作完成。也就是說,“琴樂大模型”目前也僅是一種輔助性工具,尚不具備獨立產出動人音樂的“創造力”。
另一方面,網易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2023年網易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全年超過165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6%。與之呼應,網易云音樂今年也在持續加速深化AI技術在音樂生產、消費、推薦全流程環節應用。
先是在元旦期間,通過AIGC作曲、編曲技術為央視新聞新年特別節目《邁出新步伐》助力,后在4月開啟了平臺AI音樂創作工具“網易天音”的內測。
和騰訊音樂一樣,網易云也在將未來引向一個標準答案:AI,而他們需要應對的不僅將是彼此,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風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