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糕媽。
時間的流淌,果然是悄摸聲兒的,一個轉眼,已經是我當媽的第十年了。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我的肚子里,現在“住”著 5 個多月的小米糕啦。
當媽的又一年,我們都辛苦了,剛過去的母親節,有沒有好好地謝謝自己呢?
不過,今天這篇文章,我更想聊聊我的媽媽。
官宣三胎后,我和父母同住了一段時間,最大的感受是,我的媽媽,變聽話了。
這種感覺…… 又高興又心酸。
高興的是,溝通的壓力變小了。
比如飲食。
以前我要是晚上想少吃一點,壓力是很大的。媽媽總說要多吃點,怕我瘦了怕我餓了。夸張的時候,甚至當場眼淚就流下來。
這次她要來杭州前,我就做了預設:她肯定會很嘮叨,會強迫我吃東西,會整天說“你不吃小米糕要吃的”之類的話。
出乎意料地,她并沒有。
她那么聽話,完完全全按照我的意見準備便當。我說要幾只蝦,就裝幾只。
△今天的“媽媽牌”午餐便當
不光飲食,其他事情我媽也“聽勸”了很多。
這兩年和她談話,我的回答有時會跳出她原本的框架。替她分析,認真地講解。
在她眼里,我能讀到一絲“我女兒現在講話好厲害”的感覺。
比如我媽跟我吐槽一些小事,我會勸她,“媽,別盯著這些小事兒,你跟我吐槽這件事,會讓這個家變好嗎?能讓你自己變開心嗎?如果都不能,說它干嘛呢,有空不如去跳個廣場舞。在小孩面前說這個也是不合適的。”
她沒有像以前一樣立馬反駁,而是有一些錯愕。然后不說話,像被老師指正的小朋友。
這也就是我心酸的地方。
就像我前段時間看過的書,《在小山和小山之間》,母女之間會有隱秘的對峙、柔軟的相擁,而“最動人的相擁,有時候并不需要真的張開懷抱”。
母親節剛過,我想和姐妹們分享幾本和「母親」、和「女性」相關的書。
有幾本之前是安利過的,但尤其適合在周末,拿出來回味回味。
這本書拿在手上小小的,1個小時就能看完。但它,卻給了我“大大的”東西——重新理解了我的媽媽。
故事里,任蓉蓉和女兒彩英,是一對典型的中國母女。
母親是經歷過悲慘歲月的“不快樂的母親”,女兒是在大城市生活、懂科學的“新時代女性”,在日本留學定居了。
故事發生在東京,女兒彩英快要生產,任蓉蓉來照顧她。
在女兒的視角里,媽媽還是老套的“孕婦要多吃點”。
就算自己孕檢一切正常,但媽媽還是不管不顧地嘮叨“多吃點”,不理解女兒有自己的身材追求。
女兒也很不理解,媽媽為什么總是活在過去,總是抱怨,為什么對自己總是充滿挑剔、不體諒,為什么不肯嘗試新的事物……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自己和媽媽相處的影子。
就像我開頭寫的,媽媽和我吐槽,我沒有接她的話,而是問她:“吐槽會讓這個家變好嗎?”
捫心自問,那種時刻,我沒有更多理解,甚至有點嫌棄。“為什么不能向前看呢?”“糾結這些陳芝麻爛谷子有什么意義?”
透過書里的任蓉蓉,我好像也看到了媽媽的內心。
她們那一代人的苦,我們難以想象。
任蓉蓉還是一個老師,算是有自己的事業。我的媽媽甚至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印象里,我媽總是很“摳”。一直到現在,也還是會做些“無效節儉”的事。
爸爸有時會跟我說:要理解媽媽,那時候,她想要掙一塊錢都很難。
我小時候是幫媽媽看過地攤的,那段經歷我只是“記得”,但可能對父母來說,那是他們會在腦海里不斷翻涌的記憶。
書里面的母親任蓉蓉說,到這個年紀,眼前的事記不住,過去的事情卻越來越清晰了。
有時候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身體一動不動,過去的事卻一件件在腦子里重新上演一遍......
不知道在我忙著拍攝、開會、陪娃的時候,我的媽媽是不是也坐在家里的凳子上,回想從前?
很喜歡書里后記寫的那段話:“真心和真心之間的距離,有時很遠有時很近,但好在真心不會變,真心永遠是真心。”
我們和母親,即便有不解,有爭執,但愛彼此的真心,是永遠啊。
《秋園》是一本文學小書,翻開序言就讓人動容。
作者楊本芬在四平米的廚房里開始寫作那一年,已經六十來歲,是一個退休老太太,一輩子為生存掙扎,終于可以安享晚年了,她卻干了一件從未干過的事:寫小說。
她在廚房里,一遍又一遍,足足寫了 8 公斤稿紙,最后成了《秋園》這本小書,2020 年中國文學最美的收獲之一。
她寫的是她媽媽秋園,一位普通中國女性一生的故事,經歷戰爭、貧窮、生活的磨難,卻堅韌、善良。
我是在拍攝和工作的間隙讀完的,數度哽咽。
想到了我的外婆,那么苦的日子,依然能把一個家、一堆孩子收拾得妥妥當當。
無數個中國家庭,大概都是這樣的女性在支撐的吧?
和她們相比,我吃的苦,真是難及百分之一。
父親重病臨終前,母親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冷漠、遲鈍,對父親的呼喚置之不理。
怎么會這樣?
這本《我還記得》一開頭,亦鄰的描述就讓我的心揪起來了。
父親去世后,母親確診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癥。書里講述的,就是亦鄰三姐妹照顧母親的故事。
大姐承擔了日夜看護母親的職責,是承受壓力最大、在崩潰邊緣的人。
給母親做營養餐,管理母親吃藥,想盡辦法增加媽媽的活動量。
老二(就是作者)擅長作畫,偶然發現,把以前的事情畫出來,能幫助媽媽喚醒記憶。
于是開啟了跟媽媽的“記憶對畫”,跟媽媽聊以前的事情,鼓勵她畫下來。
三妹是舞蹈老師,她帶著媽媽跳舞,編制專屬于媽媽的手指舞蹈和身體游戲。
在亦鄰的講述里,我對阿爾茲海默癥有了更多的認識。
“阿爾茲海默癥可怕的地方,是它不僅可以奪走人的記憶,剝離人的情感,它還可以奪走一個人通過好幾十年不斷學習建立起來的修養、自尊甚至羞恥心。”
看到三姐妹的交流、反思、互相安慰和支撐,不厭其煩地為母親制定新的方案,外地的女兒頻繁來往,真的很感動。
三個女兒,真是一個強大的系統啊。
想起《最好的告別》一書中提到:避免入住療養院的機會直接與養育的子女數量相關聯,擁有至少一個女兒對于父母能夠獲得的幫助至關重要。
要說是為了老了不住養老院而生女兒,那就對女兒太不公平了,但這本書激起我對母女之間獨特情感體驗的向往,這是真的。
最后一本,很能緩解身為女性的焦慮。
你想過自己老了以后會是什么樣嗎?
我發現,很多人對變老的想象,都是很抽象的。好像就是老了,長皺紋了,而已。
其實,變老是一個很具體的過程,不止是樣貌,從身體的細微之處、延伸到性格喜好,變老無聲無息,卻會無所不在,像爬山虎一樣爬滿整面墻。
這本小書,是日本女詩人、作家伊藤比呂美百無禁忌的分享。
人生過半,開始面對衰老、閉經、父母去世、性魅力不再、再也減不掉的贅肉……這些或尷尬或悲痛的時刻,竟然被她寫出了一種獨特的敞亮爽感。
她能在封面上痛痛快快喊出:“美或不美,都去他的!”對我來說,非常治愈,也照見了自己這幾年的心境變化。
不瞞你們說,我最近翻看照片、視頻,竟然從自己眼角看到了一絲……慈祥!
我覺得這樣很好,想想曾經追求過的少女感,真是恍如隔世。
作者爽辣的描寫,讓我看到,變老不止是失去,也意味著一種全新的自由。也許是可以真正扔掉身體和身份的負擔,能體會到的那種自由吧?
這么一說,真的不害怕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啊!
好啦,今天的書單就分享到這里。
雖然懷孕后,時常會有些惰性,但書籍我其實陸陸續續都在看,也成了我孕期不良情緒的臨時避難所。
在下一個母親節,期待一個嶄新、自由、帶著小米糕和你們見面的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