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南墅鎮東石新村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帶頭領辦合作社并全部入股東石新村強村共富公司,集中農民土地,盤活閑置土地,發展現代農場,通過“三三四”利益分配機制,把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牢牢結合在一起,走上了一條共同致富的道路。去年,東石新村工作經驗入選《全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案例選編》,系青島市唯一入選案例。
“目前,東石新村流轉土地800余畝,建了43個高溫棚,按照確定的利益分配標準,去年村集體增加收入近20萬元。”南墅鎮東石新村黨委書記呂洪海說。自完成村莊建制調整以來,東石新村以鎮黨委為軸心,搭建“自然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建立起權責清晰、運轉順暢的組織領導體系,為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村“兩委”成員帶頭把承包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并引導黨員先行先試,入股土地100余畝,同時將原有170畝廢棄鐵礦坑復墾整理,作為集體資產入股。在“兩委”班子及黨員干部的帶動下,東石自然村156戶村民,將土地入股合作社,變成了持證“股民”。為進一步推動集體增收、村民致富,東石新村成立強村共富公司,將合作社百分之百入股共富公司,集體農場變為“共富農場”。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扶持資金620余萬元,建設高溫大棚,種植西紅柿、葡萄、甜瓜等高效經濟作物。
“在自己村農場干活離家近,每月還能掙一兩千元。”高溫大棚里生機盎然,正在給西紅柿授粉的村民呂術伍說。“共富農場”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收益分配形式,每年向股民支付每畝510元的土地流轉費作為保底收益,并將凈利潤按照“三三四”的分配機制分紅,即30%用于入股分紅、30%用于共富公司運營及擴大再生產、40%歸村集體所有。同時,為進一步保障低收入群體利益,優先招募憑土地入股的脫貧戶、留守老人等在農場工作,固定工每月可收入2000元左右,臨時工分時計酬,每小時15元。
“我們去年種了300多畝紅薯,一畝賣6000元左右,收入不錯,今年增加到500畝。”青島薯我甜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香志告訴記者,為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發展,提高規模效益,東石新村強村共富公司利用周邊村莊沙質土壤優勢,推廣發展紅薯種植業,發動村民以土地入股,并由所在村莊承擔入股土地的管理職責。去年,“共富農場”栽植紅薯300余畝,建起了300噸的紅薯儲存窖,紅薯收獲后由共富公司統一收購、儲存、銷售。為調動土地流轉積極性,村民入股一畝土地并參與管理,就按照每月每畝30元的標準發放管理費。共富農場在扣除管理以及生產的各項費用后,剩余利潤按照比例分紅,若遇到天災等因素導致虧損,“股民”將按照同等比例承擔損失,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五一”假期,南墅鎮與李滄區興城路街道開展假日鄉村游活動,將咸鴨蛋等特產送進城區,引來社區居民紛紛采購。5月1日,賣出蜜薯干600余包,玉米糝200余包,褐麥掛面、高葉酸玉米各180余箱;青島薯我甜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與2家企業達成團購意向。
今年以來,南墅鎮到李滄區開展送特產“進企業、進社區、進機關”活動5次,銷售農產品近55萬元。為擴大產品銷路,增加村民和集體收益,東石新村注冊了“七彩東石”農產品商標,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聯動銷售模式,線下開展送貨進企進校、開設鄉村會客廳、設立超市“東石專柜”等,線上開設“東石優品”微信商城、書記抖音直播帶貨等,把特色農產品帶到更多人的餐桌。(本報記者 耿鵬舉 通訊員 張所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