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一、什么是風獅爺?
關于風獅爺,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福建省的一種地方民間風俗。金門、琉球群島等地設立在建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臺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的形象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寄托了中國民間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這一解釋雖然廣泛流行,但經過仔細推敲,我認為其嚴謹性有待商榷。例如,“建物”一詞的使用,暗示了這一解釋可能并非源自大陸。作為一名長期研究閩南文化的鄉土研究者,基于多年的田野調查,我認為有必要提供一個更符合大陸語境的風獅爺解釋。以下是對百度百科解釋的理性分析:
首先,風獅爺是否等同于石獅爺、石獅公?確實,風獅爺可稱是石獅爺、石獅公的一種,但石獅爺、石獅公并不一定是風獅爺。百度百科的解釋中將風獅爺與石獅爺、石獅公等同起來,有失妥切。實際上,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風獅爺,亦稱風獅,是閩南石獅爺、石獅公崇拜的一個分支,其主要功能是鎮風煞,以直立造型為特征,主要分布在以金門為主的閩南沿海地區。而石獅爺、石獅公的概念更為廣泛,它是指閩南文化區普遍存在的石獅造型厭勝物。風獅爺因其獨特風格,有時也被視為與石獅公并列的厭勝物。
其次,屋頂上的獅公是否可以稱為風獅爺?屋頂上的獅公,通常造型較小,石質的稱為石獅公,陶質的稱為陶獅公。若獅背上竟有一位武將,則被稱為瓦將軍。這種屋頂上的獅公,在廈漳泉地區均有發現,其功能與普遍厭勝物相似,并非專門針對風煞。瓦將軍,又稱武將騎獅,多為陶制,也有泥塑與石雕。騎獅的武將身份有爭議,有認為是蚩尤,有認為是黃飛虎。連橫在《臺灣通史》中記載:“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連橫將獅子誤認為馬,認為這騎馬彎弓的土偶將軍是蚩尤。騎獅將軍的確切身份尚需進一步考證。將軍與獅公的組合體現了閩南厭勝術中的法力疊加原則。在采風過程中,我常見屋頂上的瓦將軍,但許多瓦將軍的將軍部分已被破壞,僅剩獅像。
再者,風獅爺是否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風獅爺作為石獅公的一種,與守門石獅同屬獅文化分支。簡單地將風獅爺視為由守門石獅演變而來,缺乏充分依據。根據我的觀察,風獅爺的起源更可能是獅面石敢當的民俗演化。石敢當與石獅公原本都是獨立的厭勝物。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獸面崇拜,獸面是獸的象征和代表,是獸的徽記化。虎面代表虎,獅面代表獅。為了增強法力,一些石敢當被制作成虎面或獅面石敢當,這是法力的疊加。虎面石敢當較為古老,隨著獅文化的興起,獅面石敢當也逐漸流行。明代《魯班經》中的石敢當就是獅面石敢當造型。閩南也有虎面石敢當,泉州曾發現虎獅雙面石敢當。在工匠的藝術加工下,獅面石敢當逐漸變得更加生動、高大、神圣,最終演變成獅形石敢當,風獅爺由此誕生。
因此,故關于風獅爺,我的解釋是:“風獅爺,亦稱風獅,是閩南石獅爺、石獅公崇拜的一個分支,是福建省極富特色的厭勝物民俗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鎮風煞,以直立造型為特征,主要分布在以金門為主的閩南沿海地區。其造型源于福建獅面石敢當的逐步演變。”
二、關于福建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習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葉濤先生認為,泰山石敢當是由石敢當發展而來的。葉濤先生的研究指出,文獻記載中最早的石敢當實物出土于宋代,屬于唐代產物。如宋人王象之的《輿地紀勝》、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以及《莆田縣志》等文獻,都記載了宋代慶歷年間福建省蒲田縣出土的唐代大歷五年石敢當石銘一事。該石銘的內容為:“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歷五年四月十日縣令鄭押字記。”此外,現存最早的石敢當實物位于福州于山頂碑廊,為南宋紹興時期的石敢當碑,其碑文記載了“奉佛弟子林進暉時維紹興載命工砌石路一條求資考妣生天界”。這些石敢當除了具有鎮煞功能外,還涉及祈福和紀念功績。葉濤先生的研究表明,無論是文獻中的最古老的石敢當實物,還是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敢當實物,竟然都出現在福建,這可能意味著福建很可能是石敢當的發源地。
作為福建石敢當的典型代表,閩南石敢當一直都是我研究的重點。閩南石敢當的類型非常豐富,在田野調查中可以發現,作為閩南厭勝文化的一部分,石敢當文化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多彩,這與閩南厭勝物的整體情況是一致的。我在之前的文章《論閩南文化區的巫術系統:信仰與厭勝》中提到,閩南的民間社會中,民間信仰與厭勝文化是兩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觀察角度。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總體上可以視為一個整體的古老的巫術系統。這個系統的邏輯起點是萬物有靈,也就是泛靈論,這是人類社會前宗教時代普遍存在的信仰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閩南的傳統民間社會一直處于一種較為原始的巫術氛圍中, 這與我在采風時觀察到的大量古閩文化遺存相呼應。閩南石敢當的原始性、多元性、豐富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存在不寫石敢當字眼甚至只是單純一塊石頭的石敢當;二是石敢當的表面往往會結合其他厭勝物文化,如獸頭(含虎面、獅面)、八卦、星宿、佛像、佛偈、符箓以及其它與辟邪鎮煞有關的厭勝圖案或文字;三是石敢當的造型有的直接體現為其他厭勝物的造型,如風獅爺、塔形石敢當;四是出現有紀年有紀事的石敢當,如晉江圍頭的清代石敢當。
三、虎面石敢當與獅面石敢當
在閩南石敢當的眾多形態中,虎面石敢當與獅面石敢當尤為引人注目。這兩種石敢當的起源時間和地點已不可考,但它們在閩南地區的歷史悠久且分布廣泛。我在研究劍獅的過程中,逐漸對這兩種類型的石敢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2014年3月,泉州媒體報道了安溪吾宗村的一個獸頭石敢當,稱之為“虎頭石敢當”,其依據是獸頭額頭上有個“王”字。然而,這種判定方法并不準確,因為獅子的形象同樣常見于中國的文化中,并且也被視為獸王。此外,獅子的形象甚至被認為是能夠吞食虎豹的終極獸王。
關于虎面與獅面的區分,我個人認為,最關鍵的判斷依據是毛發的特征。虎面的毛發直、短、細,而獅面的毛發濃、長、卷。大多數獅面的造型都會強調其濃密的須發。此外,虎的耳朵較為顯眼,這也是一個易于辨識的特征。
在研究劍獅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劍虎的存在,以及似獅似虎的銜劍獸面,這暗示了劍獅可能經歷了一個從虎面到獅面的演化過程。實際上,劍虎和劍獅本質上就是虎面和獅面,與七星劍的結合。因此,劍虎石敢當與劍獅石敢當實際上就是虎面石敢當與獅面石敢當。
關于虎面石敢當,廈門的鄉土作家黃紹堅先生曾向我提供了有關線索。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博士在《中國西南行紀》一書中記錄了四川會理、云南霑益等地的“鬼面銜劍”石敢當與“虎面銜劍”石敢當。鳥居龍藏撰寫紀行的時間是清末,現已過了一百多年。他對中國風土的觀察是極為細致的,他注意到了云南石敢當的獨特之處。文中,鳥居龍藏迷惑于虎面石敢當與劍虎石敢當的“虎”。顯然,他是不明白中國風水術上的法力疊加法。鳥居龍藏隨后還觀察到了太極圖與石敢當的組合,虎形與太極圖的組合,并為此提出:“石敢當上單刻文字系為后世之變體,而此前可能與虎與太極圖有關。在中國內地或朝鮮,有些地方將太極圖繪在廟前或民居墻上,也可能與石敢當之含義有關。”鳥居龍藏筆下的中國西南“虎頭石敢當”、“劍虎獸牌”、“繪有太極圖的虎頭獸牌”與今天我所研究的閩南“獅頭石敢當”、“劍獅獸牌”、“繪有太極圖的獅頭獸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且閩南同樣有著虎面(含劍虎)文化的遺存。
鳥居龍藏所提出的刻字石敢當為與虎、太極圖有關的石敢當的變體的“變體說”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但我個人認為,石敢當的來源應該是更為古老的石頭崇拜,無論是刻字石敢當還是畫圖石敢當,都是石敢當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刻字石敢當因為制作更為簡單,所以流傳得更為廣泛和久遠。
四、從獅面石敢當到風獅爺
近年,我在研究劍獅(獅咬劍)的同時,也也對石敢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閩南的方言中,這兩種風物不僅都是由三個字組成,而且都是厭勝物。在臺灣,獅咬劍被稱為劍獅,也可以說是咬劍獅。受到獅咬劍的啟發,我忽然想到石敢當這個名字可能也是采用了倒置語法,實際上應該是“敢當石”。在這里,“當”指的是“擋”,“敢當石”即意為“敢擋石”。我們知道,人們通常將門口的石墩或石鼓稱為門當,這門當的“當”,同樣是指“擋”。因此,門當石其實就是門擋石,它與石敢當一樣,都有避邪鎮煞的功能。借鑒獅咬劍與劍獅的命名方式,石敢當也可以稱為當石,而門當石很可能只是當石中的一種。這樣看來,石敢當可以解釋為“擋煞的石頭”。語序倒置是閩人的習慣,如公雞被稱為雞公,客人被稱為人客,補菜被稱為菜補,等等。因此,獅咬劍與石敢當很可能是同一文明產物,兩者之間淵源深厚。獅咬劍(獸王)與石敢當的結合在民俗中時時可見,兩者之間的整合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獅面無論是含劍還是不含劍,都可以被視為閩南版的吞口,而獅面石敢當可能就是金門風獅爺的前身。
根據以前的諸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金門風獅爺是從獅面石敢當演化而來。這一結論基于我在采風的過程中及讀者提供的線索中發現了大量介乎于兩者之間的獅面(獅身)厭勝物,且明顯有逐步演化的痕跡。其演化邏輯是這樣:閩南地區普遍存在著石敢當與石獅公兩種石質厭勝物。普通的石敢當大多體形小巧。稍為大點的石敢當則往往與獅面(獅頭、獅首,或有銜劍)進行法力疊加,產生了獅面石敢當。這獅面石敢當受到石獅公的影響,慢慢與石獅公的形象融合,又演化出站立式的獅形石敢當。這便是金門風獅爺的起源。
作者簡介:林鴻東,鷺客社創辦人,福州大學當代閩臺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