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2日開始,立陶宛將進行新一輪的總統大選。按照規定,總統大選將實行兩輪投票,在當下的第一輪中,若沒有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則得票數最多的前兩名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在兩位候選人中,獲得多數選票的候選人勝出,成為立陶宛的新任總統。
當下來看,競爭總統的候選人一共有八名,但其中最有望獲勝的有兩位,一位是現任總統瑙塞達,另一位則是現任總理席莫尼特。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雖然立陶宛是一個遠在歐洲的小國,但是此次大選還是牽扯到了不少與中國有關的議題,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立陶宛要如何處理大陸,以及臺灣地區的關系。
反常的是,過去一貫在對華態度和政策制定上,態度都非常強硬的現任總統瑙塞達,在此次大選期間卻突然轉變態度了,甚至直接拿臺當局開了刀,要求其做件事情,好讓立陶宛能緩和一下和大陸的關系。
瑙塞達表示,此前立陶宛答應了臺當局,讓其在該國設立一個所謂“貿易性質的代表處”,但是臺當局在設立“代表處”的名稱時,引發了一定的爭議。所以按照國際標準,臺當局應該將名稱當中的“臺灣”改為“臺北”。
至于態度為何突然轉變,瑙塞達也毫不避諱,稱其就是想緩和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系。他表示,所謂的臺灣代表處名稱使用“臺北”,是國際通行做法,也符合一個中國政策,或許是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做法。
此外其還認為,如今出于立陶宛自身利益考量,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經濟領域,和中國保持穩定正常的關系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名稱的調整,可以視為是立陶宛在向大陸釋放正常化訊號。
所謂臺灣地區駐立陶宛代表處
對于瑙塞達的這一觀點,立陶宛國內學者也表態稱,讓臺當局以這個名稱開設所謂的“代表處”,本身就是立陶宛的錯誤。前幾年來立陶宛政府宣布退出17+1模式時,還曾呼吁歐盟國家統一立場,但其卻魯莽地走了和歐盟別國不一樣的路,最終導致立陶宛遭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但對于瑙塞達的言論,另一位競選人席莫尼特則發起攻擊,稱現任政府這種犧牲臺灣地區,以利于和中國修復關系的做法,不僅傷害了立陶宛在其他“民主國家”中的聲譽,更是在立陶宛在跨大西洋伙伴面前丟盡了臉。
更有意思的是,臺當局這邊的表態,又是另一番風景。
日前,臺“外事部門”對此做出回應,其先是將立陶宛拖下了水,稱此前的名稱并不是臺當局一意孤行要起的,而是和立陶宛政府商議過的,隨后其態度再度軟化,稱現在立方的表態,是立國大選期間各方意見的表達,民主國家也有權這樣做,所以臺當局選擇尊重。
事實上,臺當局之所以不敢強硬表態,是因為其手中根本沒有拿捏立陶宛的籌碼,并且還讓站隊臺當局的立陶宛,這幾年跟著吃了不少的苦。
賴清德
此前,大陸宣布降低了和立陶宛的外交關系級別并撤回大使,導致立陶宛大部分商品無法再進入大陸市場,這可給了臺當局見縫插針的機會,臺當局立刻站出來表態,稱要拿出12億美元,來推動和立陶宛的經貿合作,甚至還大言不慚地承諾稱,在臺灣地區領先的半導體領域中,要幫立陶宛一把。
然而,兩年時間過去,受到大陸市場封鎖的立陶宛,對臺灣地區的出口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呈現出下滑的趨勢,臺灣方面承諾的投資,以及在芯片技術合作方面的助力,也遠遠落后于預期。
這一結果,對立陶宛而言可謂是極大的挫敗。其原本是希望通過與臺灣地區的合作,來減輕中國大陸市場封鎖帶來的經濟壓力的,但現實的發展卻讓人感到失望。再加上,當下歐洲各國都在紛紛加大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這就讓把賭注押在臺當局身上的立陶宛,淪為了國際社會上的一大笑話。
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實現連任的瑙塞達,只能及時掉頭,通過對華友好言論,來挽救一下長久以來因對華強硬而造成的損失,并爭取得到經濟選民的支持。
臺灣半導體產業
而對于大陸而言,立陶宛方面的此次表態,遠遠不足以引導兩國之間緊張關系的緩和。中方強調的是,在處理與臺灣關系的問題上,一中原則是不可談判的核心立場。這一點,對中國而言,不僅是關乎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是大非問題,也是其與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雙邊關系的基石。
所以在當前局勢下,如果立陶宛沒有通過具體的、實質性的行動,來佐證其回歸一中原則的誠意,那么這種表態,將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改善雙邊關系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