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紹了志愿軍使用的日制槍械,這一篇繼續介紹志愿軍使用的日制火炮。
可能跟大家傳統印象中的不太一樣,志愿軍使用的日制火炮品類繁多,各種口徑都有。
這是日軍根據繳獲的國軍20mm博福斯防空機關炮,仿制的20mm機關銃,志愿軍有使用它防空的記錄。
與一般日軍仿制武器往往比原版差一截不同,這種20mm機關銃日軍仿制的很不錯。將原本是側開口彈倉改成了照片中的上部開口,解決了這種機關炮開火容易震松彈匣的缺點。原版的這種機關炮開火時,側面需要一個人壓住彈匣避免脫落。
迫擊炮系列
日軍對火炮有一個謎之劃分,口徑在90mm以下的火炮歸為步兵武器,而90mm及以上歸為炮兵武器,所以這種81mm的迫擊炮被稱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1937年,日本神武紀年2597年定型)。
這種仿制自法式布朗德迫擊炮的火炮,是日軍步兵裝備最普遍的迫擊炮,自然它也成了人民軍隊的重要裝備。有意思的是,它和民造82mm迫擊炮都師從布朗德迫擊炮,但是民國仿制時多了一個心眼,將口徑改大了1mm,使得日軍難以使用繳獲的民國82mm迫擊炮炮彈,而民造82mm迫擊炮則可以順暢地使用日制81mm迫擊炮的炮彈。
志愿軍的九七式曲射步兵炮陣地。
有意思的是,1937年日本還定型了另一種90mm的迫擊炮,這種迫擊炮便是我們俗稱的小鋼炮——既九七式90mm輕迫擊炮。
這是志愿軍戰士正在進行九七式90mm輕迫擊炮的訓練。
二式120mm中迫擊炮,1942年(神武紀年2602年)定型生產,志愿軍曾經使用過它。但是這種大口徑迫擊炮對陣地需求較高不適合坑道作戰,它本身重量又十分沉重不便于移動,所以志愿軍使用得上它的時候很有限。
反坦克炮系列
94式37mm反坦克炮
94式37mm反坦克炮,1934年神武紀年2594年定型生產,這種反坦克炮仿制自德國的37mm反坦克炮(其實是捷克制)。但是日本不愿意使用穿甲彈堅持使用榴彈,所以這使得該反坦克炮的最大穿深比德國原版貨低了10mm!
然而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卻發現這種反坦克炮,連蘇軍重量才超過10噸的BT快速坦克的正面裝甲,都難以有效擊穿。
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
于是日軍根據諾門坎戰役里繳獲的蘇軍45mm反坦克炮,仿制了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炮是在1940年試制成功的,但是在1941年才定型,所以根據1941年是神武紀年2601年,被定名為了一式。
不過這種火炮剛出場就已經落伍了,據說在緬甸戰場上,這種火炮曾經在近距離(二十幾米),向一輛英軍的李將軍中坦側面連續射擊了70多發穿甲彈。被蘇軍戲稱為‘六兄弟棺材’的薄皮大餡李將軍,一式反坦克炮如此近距離卻未能穿透這種老舊中坦的側面裝甲,反而最后被李將軍坦克手找到位置一炮帶走。
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過這兩種反坦克炮,但是這兩種反坦克炮顯然已經落伍于時代,因此并沒有什么出彩的表現。
志愿軍使用的日式火炮比較多,就分兩篇介紹吧。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