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納;編輯:木心
過去兩年,海通國際押注海外高收益次級債導致暴虧120億,事件折射出海通證券內部風控黑洞和管理失序,相關負責人任職期間領取上億元薪酬,給國有資產造成重大損失之后一走了之。海通證券在處理過程中的裝聾作啞耐人尋味。
海通證券這兩年運氣不怎么好。2024年4月30日,海通證券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經查明,公司存在違反限制性規定轉讓股票的違法行為,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海通證券合計沒收違法所得789445.21元,并處以6975,000元罰款。
在此前幾天,海通證券剛發布的一季報顯示,期內實現營收47.62億元,同比下滑44.11%;扣非歸母凈利潤為5.27億元,同比下滑71.53%;基本每股收益0.07元,同比減少63.16%。
海通證券的業績變臉始于2022年, 海通證券當年實現營收259.48億元,同比下降39.94%。歸非歸母凈利潤59.02億元,同比下降52.41%。2023年,海通證券業績雪上加霜,當年實現營收229.53億元,同比下降11.54%;歸母凈利潤10.08億元,同比下降84.59%;扣非歸母凈利潤2.71億元,同比下降95.40%。
而在2022年之前,海通證券無論營收還是凈利潤基本排在行業前三。2018年-2021年,海通證券扣非歸母凈利潤從48億元一路增長至124億元。也就是說,僅僅兩年時間,海通證券扣非凈利潤大降120億元,到底發生了什么?
在上證e互動的答復板塊中,一位投資者憤怒地連聲質問海通證券管理層,“海通證券近些年的業績,從110多億到現在的10億多,股價從最高16.5元腰斬一半,到現在9元,管理層知道嗎?長期中小投資者因此損失慘重,管理層知道嗎?”
海通國際2年虧損130億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證券業績大幅下滑源于其香港子公司海通國際的上百億虧損。2023年,海通國際控股實現收入-15.75億港幣,凈利潤-81.56億港幣;海通國際控股注冊資本111.80億港幣,海通證券持有其100%的股權。2022年,海通國際控股實現收入30.41 億港幣,凈利潤 -53.40 億港幣。
海通證券通過全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開展境外投行業務。海通國際控股為海通國際(原股票代碼00665.HK,已退市)的第一大股東。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通國際控股持有海通國際65.76%的股份。
根據海通國際財報,2020年-2022年,其營收分別為83.3億港元、52.52億港元、13.9億港元,凈利潤分別為19.33億港元、3億港元、-65.41億港元。
海通國際2020年-2022年業績情況。
這意味著,2022年和2023年,海通國際合計虧損超過140億港元(約折合人民幣130億元),非常慘烈。
海通國際巨虧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資虧損,包括不斷暴雷的中資地產美元債投資、股票、股權投資損失等。在2022年業績交流會上,海通證券財務總監張信軍應投資人強烈要求,簡單解釋了海通國際虧損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是二級市場交易的股票和債券投資損失約34.4億港元,以及因相關投資估值隨可比公司市值及底層資產狀況下跌,導致私募債權與股權投資和另類投資相關的公平值損失16.5億港元;此外因抵押品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調計提信用減值15.9億港元。
在2023年業績交流會上,面對眾多投資者要求詳細解釋海通國際的虧損情況,海通證券高管顧左右而言他,含糊其辭地表示,2023年,全球經濟延續去年趨勢性回落,整體市場氣氛低迷對公司境外子公司各個業務板塊帶來不同程度影響,迭加近年來部分行業的深度調整影響,公司境外金融資產估值下降幅度較大。
雖然海通國際拒不披露海通國際虧損上百億的詳細原因,但外界早已根據零星的披露信息拼湊出一幅大概虧損路線圖。讓海通國際深陷泥沼的真正原因是過去幾年豪賭中資地產美元債。
數據顯示,海通國際過去幾年在承攬及投資中資房地產企業發行的高收益美元債方面非常激進,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海通國際承銷的地產債規模分別達到60億美元、72億美元、45億美元和33億美元,在行業內排名頭部。
2020年,海通證券年報披露稱,在境外債券融資業務方面,海通國際證券繼續保持在香港債券資本市場上的領先地位,截至報告期末,在亞洲除日本外高收益美元債市場中,按承銷數量排名第二。更精確的數字是,2020年,海通國際完成超過 210個債券發行項目,在逾60%的項目中擔任聯席全球協調人角色,中國房地產美元債券發行市占率超過50%。
押注地產高收益債,業績大起大落
海通國際豪賭房地產美元債為日后暴雷埋下了種子。值得注意的是,海通國際承銷的很多房地產高收益債采用了包銷方式,如果賣不掉,就只能自己持有,從一個單純賺承銷費的承銷商變成兜底者,這無疑放大了海通國際自身的信用風險。
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海通國際債券承銷及配售傭金分別為5.5億港元、4.84億港元、5.03億港元以及2.17億港元,占各期總收入比例較低。顯然,海通國際更多的是通過直接或間接持有中資地產美元債券獲得超額收益。
海通證券的債券投資屬于投資分部業務,被劃入按公平值計量的投資證券,其中包括投資基金、基金中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及私募股權投資和上市股票,債券部分主要存在于基金和基金中基金。
2019年-2022年,海通國際按公平值計量的投資證券的收益分別為9.72億港元、18.25億港元、-6.42億港元、-50.97億港元,變動劇烈。
2020年,海通國際在年報中稱,公司投資收入同比增長較大主要得益于2020年下半年債券和股票市場的牛市。但是,好景不常,2021年,隨著泛海、正榮地產等債務違約,中資高收益美元債開始出現劇烈調整,2021年四季度,海通國際出現8.8億元損失,主要是按公平值計量的投資證券出現虧損。
截至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6月末,海通國際持有按公平值計量的投資證券規模分別為359億港元、281億港元、312億港元和305億港元。
海通國際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該年度投資虧損主要來自于二級市場交易的股票和債券為主要底層資產的投資基金,以及股票和債券、私募債權與股權投資及另類投資。
從按公平值計量的投資證券具體構成看,截至2022年末,海通國際持有的于二級市場交易的股票和債券為主要底層資產的投資基金以及股票和債券金額為157.6億港元,比2021年底減少約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末,帶有固定回報率的投資基金規模達到102億港元,占比65.5%;2021年末,帶固定回報率的基金規模為56億港元,占比35%。這顯示出,海通國際在踩雷海外地產高收益債后,風險偏好開始轉向保守。
從激進走向保守的另一個表現是,2022年,海通國際的投資組合中多了27.5億港元的貨幣市場基金,此前海通國際并未持有貨幣基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底,海通國際另類投資部分規模41.9億港元,與2021年相差不大,該部分主要投資對象為生物科技以及中國核心城市和海外優質不動產項目。考慮到國內房地產處于下行趨勢,該部分投資的風險較大。實際上,海通國際披露的部分逾期借款信息顯示,不少借款人以上市公司證券或香港、美國等地房地產項目抵押,相關逾期貸款抵押資產不僅較難處置,且存在較大的減值風險。
為出表低價甩賣基金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將相關風險資產盡快出表,海通國際甚至還采取了借款給第三方,讓后者承接其高風險資產的做法。
根據海通國際披露信息,截至2020年末,海通國際持有一個底層資產為上市債務證券的投資基金,該基金單位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部分,高級部分持有人收取固定回報,初級部分持有人為高級部分持有人提供第一損失保護(即兜底);如果有超額收益,則初級單位持有人在向高級單位持有人支付完固定回報后獲得剩余全部回報。
這意味著,海通國際設計了一個自己兜底、底層資產為上市債券的固定回報產品,雖然海通基金沒有披露底層資產為何種債券,但大概率為中資地產美元債。
海通國際披露顯示,公司持有大部分初級基金單位,截至2020年末,該基金賬面值為155億港元,海通國際持有69%的份額,計算可知該部分規模約106億港元;第三方持有31%的權益,對應基金賬面值48.67億港元。
為了將上百億元的初級基金出表,2021年下半年,海通基金向6名第三方出售其持有的66%的初級基金單位。不過,根據海通證券披露,其轉讓價格為4.34億 美元(相當于33.8億港元),大約只有2020年基金賬面值的48%。
此外,海通國際還為兩名承接上述初級基金的買家提供了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的貸款融資,向另一名買方提供了3830萬美元(約等于2.98億港元)的信貸結付期。
海通國際稱,該筆交易完成后,與被出售的初級基金單位有關的重大風險及回報已轉移給買方,因此終止基金綜合入賬。截至2022年末,海通國際仍持有少量的初級基金單位,金額為2850萬美元及1700萬美元(約2.22億港元和1.33億港元)。
海通國際低價甩賣上述初級基金,應該與中資房地產美元債崩盤有關。海通國際管理的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2020年規模約5-6億美元,其中房地產公司的債券持倉高達81.55%。2021年末,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將房地產持倉降低至48.36%,但仍然處于高位。到2022年8月,該基金房地產持倉仍有15.46%。那時,該基金凈值已經只剩下0.3億美元,規模縮水90%以上。海通亞洲基金的持倉中,包括中國恒大、融創、佳兆業集團、正榮地產、華夏幸福、禹洲集團等房地產公司,他們的債券均在過去幾年出現違約。
負責人領取上億薪酬后辭職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通國際業績出現超百億虧損后,直接責任人海通國際董事總經理、行政總裁林涌2023年迅速辭去了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職務。當時,海通證券沒有披露林涌的下一步工作安排。2023年3月-9月與林涌一起離職的還有海通總經理助理李建國、首席風險官杜洪波,以及合規總監李海超。
據財新報道,近日,海通證券向海通國際控股股東––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發函,決定免去林涌的海通國際董事會副主席、行政總裁等職務,接任者是海通證券深圳分公司總經理莊煒。
公開信息顯示,林涌于1996年加入海通證券,2007年赴海通香港任職,自2014年12月起擔任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兼任投資銀行委員會副主任、國際業務委員會委員。自2011年4月起擔任海通國際執行董事、董事會副主席、董事總經理、行政總裁。
林涌是海通國際虧損130億的第一責任人,但他在海通國際任職的十幾年中,在大部分年份都領取著一兩千萬元的天價年薪,堪稱“打工皇帝”。
新經濟IPO根據海通國際披露信息統計,2012年-2023年期間,林涌合計領取薪酬1.74億港元,大約折合人民幣1.6億元,平均每年薪酬1330萬元。2017年-2020年,林涌年薪酬均超過2000萬港元,非常驚人。
而且,在海通國際踩雷美元地產債后的2021年、2022年,林涌仍然領取935萬元和454萬港元的高薪。2023年前三個月,他繼續領取了82萬元人民幣的薪酬。
不僅如此,海通國際過去幾年員工薪酬一直處于高位。2019年-2022年,海通國際的員工成本分別為13.81億港元、15.65億港元、13.16億港元、11.56億港元。2019年和2022年,海通國際的員工數分別為1228名和1355名,由此計算人均年薪為112萬港元和115萬港元。
2022年,海通國際996名雇員,平均人均薪酬116萬港元。可見,雖然暴雷巨虧,但海通國際的高薪酬福利依然不動如山。2023年上半年,海通國際員工人數減少至880名,員工成本4億港元,平均薪酬45萬元,按年計算,比此前幾年僅略微降低,依然是高薪不變。
林涌為負責人的海通國際造成130億元的巨額虧損,海通證券迄今沒有對外披露詳細過程,并追究任何人的責任。作為一家國資控股的頭部券商,海通證券不僅在內部風控上嚴重失職,導致國有資產重大損失,而且信披方面也極不透明。要知道,如果因為個別人玩忽職守導致國有資產重大損失,或者刻意隱瞞上市公司財務信息,都可能構成犯罪行為。
20年前,由陳久霖領導的中航油因期權交易爆出高達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而不得不停牌重組,成為震驚海內外的大丑聞。事后中航油公司總裁陳久霖被控制作虛假財報、故意隱瞞巨額虧損、誘使集團公司出售股票等6項罪名,最終被新加坡司法機構判處33.5萬新元的罰款及4年零3個月監禁。
林涌為首的海通國際此次虧損金額是20年前陳久霖造成損失的3倍多,然而,目前海通證券和海通國際似乎試圖將此次重大損失掩藏起來,為了悄悄關起門處理問題,海通證券甚至不惜動用30多億將海通國際私有化下市,而對事件發生真實原因,是否涉及公司風控失職及內部管理黑洞只字不提。對于在此過程中的相關數據真實性以及信披違規問題,港交所和海通證券所在的上交所會采取調查和懲治行動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