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在現代漢語中意思是,到遠行人啟程的地方,與他告別,目送其離開。
如果,我們單獨停留在字面意思,那就索然無味。若僅將送別詩看作是對友人的情感抒發,那太或許簡單。
因為,送別詩承載了一個時代一個人心理變遷。
比如說王維,他一生留下很多送別詩,每一首堪稱佳作,流傳千古。
與元二依依惜別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好友離去的不舍和擔憂。
山中送別好友時,“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友人還沒離開,就開始期待什么時候回來。
友人剛踏上行船,他的思念便涌起“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護送友人平安到達。
而我們即將要讀的一首詩,可謂是一語雙關。它是文人在“仕”與“隱”間的輾轉掙扎!就像今天我們在“躺平”與“反躺平”中的搖擺。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這首詩初讀平淡無奇,細品卻能捕捉到王維的影子,王維的“佛”。
與李白、杜甫等人不同,“不得意”王維沒有牢騷,只是一語帶過,這正是他的“佛”。
下馬飲君酒
這句是敘事,交代王維送別情景,與友人并轡同行,送了送了一程又一程,最終才下馬設酒,準備與友人餞別。
下馬之處,便是這次餞飲所在,簡潔明了,點明詩題。
飲,是使動用法,“使……飲”,請下馬來喝一杯酒。
飲酒餞別是古人送別常見儀式,如折柳送別、吹笛送別等。都承載著離別時的不舍與祝福。
別的是誰,王維沒說,也無從考證。也許是相識多年的故友,也許是李白與汪倫這種初識的知己。
但我們知道:一聲道別,轉瞬分離。天長海闊,相見無期。
兩人席地而坐,開始敘別,看似淺淡實則深情——“問君何所之”。
天下之大,朋友你將要去哪里?朋友坦言道:生活不如意,我要回鄉去終南山歸隱。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歸臥”,暗指歸隱;“陲”,邊界或邊緣之地。
“南山”特指終南山,它是佛教、道教發源地,也是眾多文人墨客,失意時心靈慰藉和歸隱的首選地。
“不得意”,道出友人職場失意,和歸隱決心,也觸動詩人內心的共鳴。
不明確寫具體什么不如意,不是沒必要寫,而是把想象空間留給讀者自由發揮。
或許,十年寒窗苦讀,期望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輝煌夢想終究破滅。
又或許是,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上升之路曲折迂回,難以如愿以償。
又或者是,在情感屢屢受挫,情場失意讓人倍感惆悵。
不得意,指出友人歸隱原因,道出友人內心郁悶不平。
也許只有經歷過,才能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不得意”,不如選擇歸隱深山,尋求內心的寧靜。
友人自我安慰:人生有太多選擇和可能,不必在一條道路上走到黑。換一種生活方式,或許又是一種智慧。
聽到這里王維安慰說:你只管去吧,我無需多問,看山中白云無窮無盡,無邊飄蕩。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這一句,無常,已含蘊其中。
白云,如幻似夢,流轉不息于天際。云起云生,無窮無盡。而塵世中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終有消散之時;而白云,依舊在天空中自由舒展,變幻無窮。
看遍長安喧囂,嘗盡人生酸甜苦辣,或許,真正的快樂與自由,便是如同白云一般,無拘無束,飄然自在。
這兩句,有對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對友人歸隱山林生活的羨慕,與無可奈何。
王維羨慕友人,說走就走,做自己喜歡的事。而自己,身陷官場,為世事所牽絆,難以抉擇。
這種心情,像現實中的我們,在離職與職場中搖擺。想了千種辭職的理由,卻始終沒有離開。
王維見證了盛唐變化,也領悟到官場險惡。他的傳奇經歷,讓他寫出這首《送別》,既包含對友人的慰籍,又反應自己內心復雜情感。
正是這首詩,孕育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廟堂與江湖,正如戲劇中的臺前與幕后,是人生這臺大戲的兩端。臺前臺后兩般風景。
但是,“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
無論是在山林間,還是塵世中,只要堅守本心,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是一種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