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心強
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燦爛的花園》的市場嗅覺無疑是敏銳的。
張頌文這兩年火得穩定,一是飾演的角色深入人心,二是他在微博上分享的生活方式滿足了人們對田園牧歌的想象和向往。
在這個背景下,以影像的方式去深入他的生活,探尋演員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乃至解答他的生活方式為何如此出圈,既有看點,也有意義。
但對于張頌文個人來說,這其實算是一次冒險。
上綜藝和演戲面對的不是同一類輿論環境。演戲是用角色和作品與觀眾對話,而以張頌文的國民度和角色塑造能力,即便作品質量不行,也幾乎不會引火燒身。
但綜藝是要用本人的方方面面去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稍有不慎,負面纏身,敗觀眾緣。比如黃磊、宋丹丹,都遭受過“爹味太濃”的指責。
沒上綜藝前,張頌文就一直被審視。但凡出席活動或私下被拍到,娛樂博主恨不得把視頻放慢十倍,分析他的微表情,也觀察周邊人對他的態度,由此滿足人們的窺探欲。
“如果你們要記錄我的生活狀態的話,就不要給我做編劇,我的人生不是按劇本來的。”張頌文的這段聲明讓節目形式標新,也意味著他沒有想過一旦出現爭議,就讓“節目效果”背鍋。
可誰的人生經得起逐字逐句的解讀和審視呢?
01
《燦爛的花園》內容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一是張頌文和他的朋友們在村里的日常生活,也就是他所說的“創造閱歷”,觀眾眼里的“安靜發癲”。
他們會在散步時因為遇見一個老宅,就進去向主人了解房屋歷史,也會拽著街舞冠軍去跟村里人斗舞,還會在路邊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在深更半夜看到有人放煙花就騎著三輪車去追煙花……
二是張頌文的植物課,這是張頌文擅長的領域,買花砍價,澆水養護,種植科普。
三是表演相關,時刻觀察,即興出題,即興表演。
把這三塊內容放置到輿論場中,實際上就形成了兩大容易引起熱議的話題:親民度和好為人師。于是,爭議產生了。
有人說他裝,雖說在這個村子里生活了15年,但也沒看出他和他心心念念的那些村民有多熟,路邊大媽隨口問出的那句“你是誰啊”,擊碎了觀眾的想象,顯得無比刺耳。
也有人說他本質上仍是個高高在上的“208W”,張口閉口一個“老百姓”暴露了內心的職業優越感。
還有人跑到他微博下罵他“別再立窮酸樣人設了,大方點,砍價的樣子好丑”。
當然,因為張頌文喜歡碎碎念,走到哪兒講到哪兒,喜歡講人生感悟,喜歡為年輕嘉賓上課,還經常上演“我來考考你”的戲碼,所以“爹味”的爭議自然也無法避免。
最夸張的是,張頌文在節目中回憶母親時,隨口說了一句“我生活中很理性的一個人,但就是母親節那天不太敢上網,就很怕每個人在那里祝福”。
于是真就有人去檢查他往年的母親節有沒有上網,結果發現他還在那天祝福別人母親節快樂,于是得出結論:人設塌了。
這就是目前文娛輿論場的現狀,人們一邊感嘆“內娛已經沒有活人了”,一邊拿著顯微鏡審查名人言論。
02
親民是真的還是裝的,有錢人應不應該砍價,張頌文是否心口不一,這些都沒啥討論的必要和價值。人無法隔著屏幕,用只言片語就對別人輕易作出判斷。
倒是爹味這個話題很值得探討。
把更新的幾期節目看完,會很容易發現張頌文身上的一個特點:他在替年輕演員焦慮。
他為什么總是不厭其煩地教馬嘉祺、姜佩瑤去觀察生活,還總是急不可耐地驗收學習成果?因為他覺得這些年輕演員的職業路徑很危險,比如馬嘉祺,正在讀大學,身邊接觸的大多是工作人員或同齡藝人,除了上課就是參加演出,但卻要在畢業后很快進組演戲。
張頌文曾在微博上寫道:“天賦和訓練,閱歷和感悟,心態和狀態……這些告訴我們:好演員的鑄就不是靠小聰明所能煉制的。”以他對演員這個職業的認知,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很難在這條路上長久地走下去。
以張頌文本人的經歷來看,他不一定是愛說教,而更類似于一種本能。
節目里,他看到羊群,就下去看羊糞,跟羊主人攀談;去趕集,也喜歡跟攤主聊天,詢問一些工作上的細節;遇到一個高端網約車司機,就觀察人家的穿衣打扮,甚至細節到耳機放左耳還是右耳……
他得到這些人的生活細節后,想到的不是什么煙火氣,而是“我以后如果遇到類似的角色,就比別人多了這樣一個優勢。”
所以他也在微博上寫:“所有和表演有關的實踐都是有益的。”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對表演的看法,只不過因為總是他在說,別人在聽,這種形式太容易給人留下“說教”的印象了。
03
張頌文接受《燦爛的花園》邀約的原因非常簡單:以前租了十幾年的老房子,房東要蓋新房子,他又不想離開這個村子,更舍不得自己養的那些花花草草,正好節目組愿意在村子里給他另尋一地,建個“小熊花園”,還尊重他的個人意愿,不安排劇本。
但綜藝就是這樣,它能一夜之間讓人出圈,也易消耗演員的個人魅力。
張頌文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出圈,可能正是因為它是金句式的,人們自己腦補了更多細節,但一旦這種生活具象化,人們會發現真實情況遠不是腦補的那樣,心理落差也就產生了。
這其實讓我想到了年初賈玲在輿論場上遭遇的兩重天,發現背后指向了同一種邏輯:真誠確實是一種力量,但真誠不是萬能的。
【影視風向標】由資深媒體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文藝評論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胡建禮主編。涵蓋微信公眾號、人民號、微博、百家號、企鵝號、新浪、網易、搜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大魚號等自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