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在南詔,能邂逅“良峰書室”,實屬偶然。
之前,我并不曉得它,然而,就像前世有緣一樣,冥冥之中,就遇到了!
南詔古城這地方,屋極古雅,舉目皆是筒瓦,到處可見斯文清麗的門楣大字,如“浩然”、“秀蕤”等。眾所周知,筒瓦多用于宮廟府第,僅從這點看,南詔古城就是一處講究排場的地方。從詔安的考古遺址看,其實早在宋代,境內就有使用筒瓦的習慣。
如前述,能遇到“良峰書室”,或也算是一種必然。
剛看到它時,破破爛爛地,且門口掛滿衣裳,差點就錯過了。因為門口的紅燈籠,多看了一眼,竟意外發現,門楣上依稀似有“書室”兩字,走近一細看,果真是“良峯書室”。
良峰是一座有故事的小山,南詔古城的風水要地。書室能以良峰為名,顯然不是普通讀書人的居所。
屋主是一位穿著拖鞋與七分褲的瘦瘦的中年人,或許是剛剛小酌過,稍帶著些酒氣。他是熱情的,祖宗曾經的騰達讓他感到榮耀。他告訴我,他的祖宗是當官的,是漳浦帝師蔡新的妹夫(不知有沒有聽錯),現古厝內的很多擺設與匾額,是他的長輩冒著風險偷偷保護下來的。從他的嘟噥聲中,大抵聽得出,他在抱怨曾經輝煌的老祖宗,并沒有福蔭到他。—— 古厝內部,堆滿各種雜物,的確是一番破落已久的景象。
隱藏著古厝秘密的,主要是剛進大門時抬頭可見的那一方進士匾額,“進士”兩個大字的金漆宛在,其落款則為“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張伯行為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會試中式第二十六名孫庭楷立”。根據匾額內容我們可以得悉,這座古厝為康熙年間詔安進士、浙江云和知縣孫庭楷的宅邸,立匾者為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
經過天井,走上廳堂。可見,廳堂正中懸掛著“三德堂”的大匾額,極為顯目。“三德”典故源自《孟子》,當指伯夷的“清”,伊尹的“任”,柳下惠的“和”。“三德堂”匾額下面,立著一張清代官員肖像,肖像主人或就是孫庭楷。肖像畫后面還有不少漆金之字。經推敲如下:
安溪先生當指李光地,李光地推崇的漆金大字內容是乾隆撰寫的《御制盛京賦》第一句。鄒文清兄查閱1942年《詔安縣志》地方志時,找到了徐鵬的資料,原來他是清末民國詔安人。“丙辰孟夏上浣六日”指丙辰孟夏(四月)初六,也就是1916年5月7日;“恩城”則指南詔古城。
關于孫庭楷與蔡新的關系。我感覺不太可能是妹夫,因為孫庭楷比蔡新年紀大很多。鄒文清兄為此專門查閱了詔安縣志。他指出,孫庭楷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進士時,蔡新(1707—1799)才三歲。假設孫庭楷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舉時很年輕,如22歲,則康熙四十八年中進士時已35歲。故孫至少大蔡30歲。以故,孫庭楷不可能是蔡新的妹夫。
屋主的說法顯然是家族內部的口口相傳,如果有一定依據的話,我認為,這位“妹夫”很可能是指蔡新的叔叔蔡世遠。
理由一,蔡世遠作為青年才俊,曾獲得福建巡撫張伯行的青睞,被張伯行邀請去主持校訂先儒著作。蔡世遠與孫庭楷都與張伯行關系密切。理由二,蔡世遠也是康熙四十八年的進士,與孫庭楷為同榜進士。蔡世遠與孫庭楷是同鄉,早就相識,且為同年進士,成為“妹夫”的可能性較大。
夜已深,得收筆了。
此間古厝,從門楣的“良峰書室”四字到張伯行立的“進士”匾額,到廳堂的“三德堂”匾額,到徐鵬書寫的李光地語錄(實為乾隆作品),一座富有理學氣息的清代進士第呈現在我們面前。
建議詔安地方有關部門進一步調研后,把它列入文保范圍!
作者簡介:林鴻東,鷺客社創辦人,福州大學當代閩臺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