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華夏Walk
他們是民族魂,是南寧這座城市的守護神,只有慷慨悲愴的魏晉風骨才配得上他們。
原文 :《昆侖關:憑吊舊戰場》
作者 |廣西民族大學 龍靖遙
圖片 |網絡
南下南寧,若走陸路,昆侖關是必經的關隘。歷朝歷代,政令傳達,官員赴任,軍隊調動,糧草運輸,凡此種種,自北而南,大都經過昆侖關。時至今日,廣西重要的兩條交通要道——邕柳公路和邕梧公路依然要經過昆侖關。南寧建城于東晉大興元年(318),初名晉興郡,隋時叫宣化縣,唐宋時改為邕州,到了元朝才叫南寧。南寧舊治所在今天興寧區的三街兩巷,南臨邕江,到昆侖關凡九塘。南方有很多地名帶“塘”字,在古代,南方的“塘”就是驛站,相當于北方的“堡”(古同“鋪”),比如“三十里鋪”在南方得叫“三十塘”。一塘約10華里,老一輩人習慣用“塘”來作為距離單位。
昆侖關是南寧的東北門戶,其戰略地位猶如山海關之于北京、娘子關之于太原。昆侖關是有著“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之稱的廣西大明山的余脈。昆侖關哪一年開始筑關已微茫不可考,據說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最早在這里壘石成關,這個說法缺乏佐證的文獻。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是唐元和二年(807)桂管觀察使裴行立在昆侖關“增壘閉途”,彼時用以修筑驛道的石塊至今尚存。“昆侖關”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宋景佑二年(1035),據說“昆侖”是壯語“Goenraemh”的音譯,“goen”的意思是竹子,“raemh”意為樹陰,皆因驛道兩側長滿山竹,遮天蔽日。昆侖關并不算高,最高峰海拔只有306米,然山勢險峻,懸崖陡峭,草深林密,或有匪人賊寇,據險而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歷史上的戰役
歷史上昆侖關發生過大大小小許多場戰役,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北宋時狄青夜奪昆侖關以及抗戰時杜聿明的中央軍第五軍三奪昆侖關。
北宋皇祐四年(1052),廣源(今越南高平省廣淵)人儂智高起兵反宋,攻破邕州(今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立為仁惠皇帝。次年,樞密副使狄青奉旨到廣南西路平叛。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所載,狄青率兵南下,駐扎在賓州(今廣西賓陽),第二天是上元節,狄青下令麾下將士張燈結彩,殺豬宰羊,準備喝三天酒。第一個晚上狄青和軍中將領喝了一個通宵,第二個晚上喝到二鼓(二更)時分,狄青假托身體不舒服,要回營帳吃藥,讓手下人替他主持宴席。三鼓時分,將士們喝得興致正濃,突然傳來捷報,狄青已拿下昆侖關。昆侖關一丟,儂智高無險可憑,遂帶領叛軍傾巢而出,在歸仁輔和狄青率領的北宋軍隊決一死戰,狄青大敗儂智高。
狄青南下平叛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還促使了一種方言——平話的誕生。狄青攻克昆侖關后,率兵逼近邕州城,在城墻隔江相望的邕江南岸一個村莊駐扎了下來,這個村莊后來就叫平南村(今南寧江南區白沙村),平南村的人說的話叫平話。狄青麾下士兵大多為青州人,平話是北宋時山東方言在廣西的本土化。自兩宋時期至有元一代,平話是廣西的官方語言,直到明朝西南官話才慢慢取代平話官方語言的地位。時至今日,廣西各個市都還有人說平話,貴州和湖南等與廣西交界的地方也有不少人說平話。平話是中國十大方言之一。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領武漢和廣州,南寧通往東南亞的公路就成了中國最大的國際交通線。日本試圖占領南寧,切斷這條生命線,以完成“中國事變的最后一戰”。1939年11月,日軍以素有“鋼軍”之稱的精銳機械化部隊第五師團為主力,糾集三萬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南寧,然后派重兵扼守昆侖關,以抵御來自北部的國民黨軍隊。第四戰區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命令國民黨中央軍第五軍代軍長杜聿明率兵從衡陽南下南寧,殲滅據險而守的日軍,以確保桂越國際交通線的暢通。1939年12月18日,昆侖關戰役打響,經過近一個月的浴血奮戰,中國軍隊犧牲了14000余人,三度攻克昆侖關,殲敵5000余人,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昆侖關戰役的勝利意義不亞于臺兒莊大捷。
杜聿明將軍曾作《昆侖關絕句》:
北海風迷騎士道,昆侖月葬太和魂。
扶桑萬里櫻花節,夜雨千家數淚痕。
這首詩沒有正面描寫戰爭的慘烈、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及敵人的兇狠殘暴,而是從日本人的角度來渲染戰場失敗給日本人帶來的悵惘和哀傷的情緒,帶著幾分日本文學癡迷的物哀美。誰能想到這是一位剛剛打贏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的將軍為這場戰役而寫的詩呢。
只有魏晉風骨才配得上他們
2024年3月2日,南寧春寒料峭,木棉初開,我跟好友謝鴻桂和朱文宣一同前往昆侖關,憑吊舊戰場。昆侖關戰役博物館的韋山祖部長帶我們參觀了博物館,然后拾級而上,參謁陣亡將士墓園。從山腰到墓園共331級臺階,韋部長說,331級臺階的寓意是三軍三戰,以及第一次攻堅戰勝利。墓園坐落在一座山包上,周圍古木森森,松柏蒼翠,墓園中央立有一座十五六米高的花崗巖石塔,狀若利劍,直插云霄。紀念塔上層分三面,每一面都刻著杜聿明將軍親筆手書的“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帶著魏碑的風骨。紀念塔中座有五面,其中四面分別刻著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和李濟深手書的題詞,其中蔣介石的題詞是“碧血千秋”。韋部長說,還有一面沒有題詞,這就相當于武則天的無字墓碑,千秋功罪,任由后人涂抹。
離墓園不遠有一座榫卯結構的石亭,那是紀戰碑亭,亭中有石碑,碑文也是杜聿明親筆所擬、親筆所書。文宣一邊辨認碑上的文字一邊讀道:“際茲敵寇縱橫,山河未復,緬懷先烈,悲憤曷極……”這時墓園的廣播里播放著女聲小合唱《送別》。
我說:“《送別》抒發的是朋友之間的離情別緒,過于纏綿悱惻了。換作是我,會讓眾人齊讀曹植的《白馬篇》,配以黃鐘大呂,否則對不起長眠在這里的一萬多具血肉之軀。”
文宣問:“為什么是《白馬篇》?”
我說:“《白馬篇》里有這樣的詩句:‘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叫建安風骨,慷慨悲涼、雄健深沉是也。這里的每一位陣亡將士哪一個不是鐵骨錚錚?哪一個不是‘捐軀赴國難’?哪一個不是‘視死忽如歸’?他們是民族魂,是南寧這座城市的守護神,只有慷慨悲愴的魏晉風骨才配得上他們?!?/p>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01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