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的技術大牛,放棄大廠光環和行業影響力,跑到海上跟老漁民學養魚,跟著物流鏈路日行千里,養出了大黃魚界的“頂流”。
去年年底,原阿里高管團創立的一米八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帶著臥薪嘗膽兩年開發的新品——一米八鮮活貽貝和一米八生凍大黃魚悄悄亮相,一上市就獲得了眾多吃貨海量好評。
“一米八”的背后,是一群來自互聯網大廠的年輕人。
作為聯合創始人,林峰曾經更為業內知曉的身份,是國內數據可視化領域的技術領軍人物。在投身最傳統的行業后,林峰和“一米八”的愿景,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農業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高品質食材,同時讓農民獲得更高收入。
在螞蟻帶幾百人團隊
技術大牛下海養魚
一米八海洋科技核心創始團隊大多來自螞蟻和阿里,林峰是“一米八”的3號員工。
在正式加入一米八海洋科技之前,林峰做過百度工程師,也自己創過業,2016年加入螞蟻集團后,成為螞蟻集團中臺產品體驗技術和數據可視化方向負責人,帶著幾百人團隊。
和光鮮的互聯網行業相比,農業是一個風險高、回報周期又特別長的傳統行業。所以前阿里合伙人、前螞蟻集團CEO,現任一米八農業科技董事長,也是“一米八”1號員工的胡曉明(花名:孫權)對前來的很多人都是先勸退,充分告知接下來可預見的種種困難。
林峰(右)與胡曉明
林峰是愛折騰的性格,農村長大的他對鄉土有著天然的情懷,“希望把大廠歷練和學到的東西,帶到農村更廣闊的天地里,做力所能及的事。”
技術和農業有什么關系?雖然許多人追求自然生長的食材,但是受限于環境和條件,全球頂級的食材往往來自于人工的科學飼養:和牛被認為是最好吃的牛肉,是用精致谷物精心飼養出來的;挪威三文魚因過飼料配比的調整,比20年前的野生三文魚更好吃……
過去兩年,一米八團隊調研了全球12個國家、35個城市,走訪了107家企業、科研院所和海產品市場,最后決定從中國最常見的兩個海產品入手:貽貝和大黃魚。
貽貝在國內市場
受到最高規格“待遇”
說起貽貝,很多人會想到淡菜,農貿市場里一種可有可無的小海鮮。在廣州長大、喜歡美食的林峰敏銳地發現,貽貝是一個被市場遠遠低估的產品。
“大家都知道佛跳墻是一道非常高端的料理,不管里面放多么名貴的食材,里面還有一個看不見但重要而特別的食材:貽貝干,三年長成的貽貝曬干熬出來的醬汁極其鮮美。”
作為頂級佛跳墻必備的食材,除了口感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貽貝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貽貝是理想氨基酸模式,營養價值遠高于一般貝類、魚、蝦和肉類。
那為什么在市場上,貽貝始終是一道廉價的小海鮮?
林峰和團隊成員踏上了溯源之路。浙江的枸杞島是“中國貽貝之鄉”,傍晚,他們跟著島上的漁民一起出海捕撈,觀察他們在碼頭加工,如何走船運、走貨運,抵達岸上后又如何在一級、二級批發市場流轉直至商超、如何在市集上擺賣。
同時,他們走進中國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校,拜訪海水產養殖、食品加工方面的專家學者,尋求將鮮活貽貝以“活且鮮”的狀態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最佳鏈路、最短時間。
他們很快發現,貽貝的工業化養殖程度非常低,距離國外貽貝養殖、加工、生產科技化模式仍有較大差距,同時運輸鏈路非常長,經歷幾次冷藏、常溫的倉庫流轉,結果就是終端消費的貽貝“活而不鮮”。
“從培育到餐桌的各環節有大幅提升空間,我們希望通過技術手段,來全面提升國產貽貝的價值。”林峰說。
一群整天跟電腦打交道的年輕人,通過不斷地測試,最后鎖定了影響貽貝新鮮度和口感的兩個最核心參數:溫度和氧氣。
花了半年時間,經歷上百次設備調試,充氧量配比和冷鏈物流推敲等,最后,團隊研發了一套解決方案。這大概是貽貝在國內市場受到的最高規格“待遇”:上岸“三去”處理、包裝充氧鎖鮮保活、0-4℃全程冷鏈護送。
合適的生存環境讓貽貝在運輸過程中處于半休眠狀態時在盒中吐沙、吐水,讓消費者買到手中的貽貝,真正做到“開盒即烹”,吐過海水,在充氧環境中存活的貽貝,口感也變得更加清甜。不少用戶留言:“比在海邊吃到的還好吃。”
為大黃魚繪制了一張生命周期圖
全球99.8%的大黃魚生長在中國東部沿海,中國也是全球唯一的大黃魚養殖國家。不過,在20世紀70-80年代由于過度捕撈,野生黃魚一度瀕臨滅絕。
這也是林峰和一米八團隊很早就選定大黃魚的原因。“這應該成為一條國魚。”林峰常說。
從北到南,從渤海灣到南海,林峰走過中國東南部所有海域,吃遍幾大海域養殖的、野生的,價格從12元到3000元不等的各種大黃魚。
經過一年多的考察和調研,最終他和團隊選擇了在北緯27度離岸45公里的南麂列島。這里是我國海上生物最多的海島,聯合國生物圈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也歷來是野生大黃魚產卵與洄游索餌的理想天堂和大黃魚產卵場保護區。
調研中,林峰發現,因為角度不同,老漁民和養殖專家所描述的大黃魚生命周期是不一樣的。于是,他把所有觀點整合后,畫了一張清晰的大黃魚生命周期圖。
有老漁民感慨:養了20年的大黃魚,第一次看到大黃魚的整個生命周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米八”對養殖基地的設施布局和配套也做了重新規劃。比如漁民用的網箱大概是8000立方米,“一米八”將黃魚的網箱擴大到50000立方米,養殖密度控制在8尾/立方米以下。有了足夠的運動空間,黃魚體形更美,肉質也更佳。
“未來養殖場的水體要達到30萬甚至100萬立方米。”林峰說,“在一個超大規模的養殖環境里,可以布設完全自動化的設備。”
除了優選品種、優化養殖環境。為了保證大黃魚的最佳品質,最近上架的“一米八真鮮大黃魚”,將供應鏈作了進一步提優,掐著時間表調整生產作業時間:晚上大黃魚捕撈上岸后,連夜送到溫州的加工廠里加工。凌晨2點,加工好的大黃魚從加工廠發車,當天到達盒馬的大倉,并在第二天送到盒馬的各個門店。
看到清華北大高才生也來養魚
老漁民想讓孩子回來接班
去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湛江市東海島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視察時強調:“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提高我們國民的身體素質,把水產搞上去,把蛋白質搞上去很重要。耕海牧漁,發展海洋經濟大有可為、大有前途。”
“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歸、投身農業。”在“一米八”公司里,1983年出生的林峰屬于“高齡”員工,大部分員工是95后,甚至00后,除了水產養殖學農業的大學畢業生,還有漁三代。
每天和漁民生活在一起,早上4點起床喂魚,晚上11點出海捕魚,在加工廠里經常一干干到凌晨2點多,再打包、發貨……這是“一米八”生產、物流團隊工作的常態。
在國內農業領域,這樣的企業并不多。在嵊泗列島和南麂列島,目前堅持還在養魚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漁民,很多學農業或水產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投身到各行各業,真正回歸農業的非常少。
剛開始,當地老漁民對這些城里來的這些年輕人并不看好,甚至有點抗拒。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在互聯網大廠里拿著高薪的年輕人,能待多久,可能玩玩就走了?
慢慢地漁民發現,他們不僅沒走,還認真地鉆研養魚技術。一位老漁民和林峰袒露心聲:“以前我希望我的孩子讀完書離開島,不要回來。今天看到你們這些清華北大的高才生,放棄了那么高的工資來搞農業,還幫我們做優化和改進,我覺得可以讓孩子來接我的班,跟你們在一起,說不定還有一些創新。”
“年輕人的加入,可以讓農業更好玩。”林峰說,他希望通過“品牌化”“標準化”“工業化” “智能化”方式,讓更多像貽貝、大黃魚這樣的海產品實現高質量發展。
文 | 沈積慧
攝影 | 陳中秋 海報 | 李前芳
VIEW MORE
@阿里巴巴杭州全球總部藏著多少小心思 >>
@火星的孩子 >>
@細胞“超級奶爸” >>
@肺移植“豪斯醫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