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有一天會長大,
變成你想成為的大人!
——《年少日記》
文丨舊故麻袋
最近幾年,頻繁有新聞報道學生自殺,或因學業(yè)壓力、或因家庭壓力、或因情感問題,從大學到小學,從失蹤到跳樓,悲劇時有發(fā)生。
作為旁觀者,除了發(fā)自內心對這些短暫生命感到惋惜之外,更多是對這些孩子生存環(huán)境困境的無奈和無助,這就是東亞生存環(huán)境的一個整體現(xiàn)狀,并不是靠時間和人力就能短期改變的,更不是靠這樁樁件件的惡性事件堆疊可以警醒的。
被嫌棄東亞孩子的一生,從小接受的就是挫折教育。做好了沒有鼓勵,做不好只有謾罵,優(yōu)等生可以獲得更多資源和關注,差生只配擁有大人的鄙夷和嫌棄,這些不明文規(guī)則就像是刻在基因序列里的思想鋼印,本能會驅使我們遠離差的,親近好的,就像父母從小教育我們那樣:別和壞孩子玩,要和成績好的同學做朋友。
“區(qū)別對待”下的社會,形成了“區(qū)別對待”的環(huán)境,進而促使“區(qū)別對待”成為默認正確的選擇。
所以電影《年少日記》最終的結局是可預見的,可推論的,沒想象中那么復雜。
只是導演善用鏡頭來欺騙觀眾的感官,讓我們在開片孩子“跳樓”的幻覺中松了一口氣,在中間孩子真的“跳樓”時猝不及防。
電影中每一個人都是少年悲劇的始作俑者,包括觀看電影的觀眾,好像也有推波助瀾的嫌疑,因為主觀意識告訴我們:不會出事。結果,卻出了事。
好想拉他一把啊!哪怕只是一個擁抱,好想給他一個擁抱啊!
很少有電影能讓觀眾哭的那么歇斯底里,這種撕心裂肺的痛是能共情的,直白到可以想象出孩童時的自己,多多少少也被父母這么“討厭”過,就好像小時候父母幾番爭吵,鬧著離婚,卻看著年幼的你說:要不是因為你,媽媽早就離婚了。
這樣的話對大人來說或許只是不經(jīng)意間脫口而出的一句自我安慰,讓所有事都有一個自洽的結尾。但對于孩子來說,有的只是自己不該存在的事實,好像因為自己的存在,才會讓父母這么痛苦。
大人們即使彼此折磨也要耗在一起過完此生,為了自己的私心和考量,卻用一句“為了孩子”搪塞一切。
共情《年少日記》里鄭有杰的遭遇,太容易了,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鄭有杰”。沒有天賦異稟的學習能力、沒有天資聰穎的專業(yè)技能、沒有值得炫耀的特長愛好,只有天真的奇思妙想和中二的漫畫精神。
鄭有杰和鄭有俊兩兄弟,是錯位的人生。有杰在學習上毫無起色,甚至被迫留級;有俊學習能力強,天賦好,是人見人愛的第一名。兩兄弟雖然在一個學校一個班級,卻毫無交集,即便是在家里,弟弟永遠是被關注的那一個,哥哥總被父母嫌棄,被父親打罵。
在家中,有俊永遠是脫離在外的那個,他選擇做旁觀者,置身事外,所以才對有杰最后的離開如此自責,因為自己的忽略和不幫扶,讓有杰在遭受非議和打罵時如此無助。
最后,有俊為了贖罪,活成了有杰,他不再當父親想要的好好學生,開始關注漫畫,開始吸煙,開始打架,因為有杰的愿望,他成了老師,因為對有杰的負罪感,他放棄了本該擁有的幸福生活,原生家庭對有俊造成的打擊太大了。
哥哥的離開,母親的出走,似乎在告訴他所有人都會有離開自己的那天,不如就一個人生活,這樣就不必面對離別。
電影中,罪魁禍首的父親,在咽氣的最后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懺悔,年輕時的他作為家里的權威,對所有他不滿意的人都非打即罵,有杰是這個家最大的受害者,然后是母親,父親對母親雖然有愛,但不多,對有杰,他從非打即罵到最后使用冷暴力,讓有杰的抑郁癥愈加嚴重。
父親是有杰悲劇的始作俑者,熱愛漫畫的喜好被父親用暴力限制,得到安慰的鋼琴老師被父親辭退,所有有杰認為美好的一切都在離他而去,就像有杰原以為樂觀積極的漫畫家會努力生活,不料卻在新聞里得知他自殺死去,壓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這些美好的消逝,還有母親和弟弟的忽視。
母親在有杰的悲劇人生里沒有責任嗎?母親把該有的關懷都給了能讓她更有成就感的弟弟,有杰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對母親而言都只是虛假的表象,就像有杰考試時生病,母親第一時間關心的并不是有杰的身體出了什么問題,而是有杰的考試能不能繼續(xù)進行。
對于有杰,母親總是很消極,她想讓有杰擁有父親的愛,但又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做,所以每次有杰有事,她就會將不好的結果歸結于有杰的無能,后來她才會說出那句對有杰致命傷害的話:如果我跟你父親離婚,一定是因為你。
弟弟有俊呢?在有杰被全班嘲笑時,沒有幫扶,反而同樣譏笑;在有杰被父親毆打時,扭過頭做起了功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有杰深夜爬到上鋪從背后擁抱時,吵著要睡覺說著嫌棄的話。
老師、同學、鋼琴老師,似乎都成悲劇的推手,將有杰推進了深淵,有杰并不是沒有自救,他曾向母親表示自己無法在夜里入睡,想去看精神科,可母親聽到這些話卻表示有杰只是不聽話,精神科是給瘋子看病的地方,反問有杰:你是瘋子嗎?
“你是瘋子嗎?”有杰肯定無數(shù)遍問過自己,因為無法和優(yōu)秀的弟弟比肩,所以他選擇把父母讓給弟弟。
自己消失,或許對這個家來說是最好的慰藉,這樣弟弟和父親母親一家三口就可以好好生活;自己消失,父親和母親便不會再失望,自己就不用和弟弟做比較,也無需在家中活成一個影子。他在日記里寫下: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有俊長大成人后,一直無法擺脫哥哥的死,直到班上有同學寫了遺書,他才慢慢開始和小時候的自己和解。
導演很懂得用線索來誤導觀眾,當我們都誤以為有杰就是長大后的鄭老師時,卻來了一個不經(jīng)意的反轉,不是導演讓觀眾誤以為哥哥的存在,而是弟弟活成了哥哥想要成為的樣子。
因為這些事,有俊和自己心愛的女生選擇離婚;無法原諒父親,即使父親即將死去。他無法抹去哥哥在他生命中重要的角色,只能默默讓自己成為哥哥。
最終愿意和妻子吐露心聲的有俊,希望成為學生樹洞的有俊,站在陽光下會心一笑,他重生了。
《年少日記》和《白日之下》都屬于小眾現(xiàn)實主義題材,這就無法避免的將它們推入了“無人問津”的票房末路,但如此有態(tài)度的電影,能夠誕生,就已足夠優(yōu)秀。
這部電影還讓我想起了曹保平的《狗十三》,同樣是東亞家庭的窒息感,一個內地一個香港,聚焦中產(chǎn)家庭,一個用寵物一個用漫畫,串聯(lián)起原本擁有美好憧憬的孩子是如何被規(guī)訓成大人想要的模樣。
慶幸《狗十三》里的少女李玩最后選擇向命運妥協(xié),成為了大人們喜歡的乖乖女,而《年少日記》里的少年鄭有杰卻沒有如此幸運,他用終結生命的方式對抗這個讓他無助的社會,這個讓他覺得充滿拋棄的社會,這個時候我都不知道哪個更慶幸,可能李玩裝不下去了,也會成為第二個“鄭有杰”。
希望更多人關注《年少日記》,別漠視優(yōu)秀電影,你的每一次漠視都在扼殺好電影誕生的可能性,我們需要關注每一個“鄭有杰”,就像我們也要關注每一個自己,才能過好當下生活。
最后祝福所有少年少女終究能自由自在活著,在自己喜歡的方式里,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