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
最近,滬蘇浙兩省一市協同發布的《促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條例》對示范區內規劃建設、生態環境、創新發展、江南水鄉文化、公共服務等跨區域協同制度作出了全方位、多維度的規定。以示范區為載體,打造集中展示江南文明與文化的空間載體,對江南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世界意義加以提煉和展示,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范意義。
原文:《共塑“以水為景”“以水為美”的江南水鄉》
作者 |蘇州城市學院太湖研究院副院長 陳璇
圖片 |網絡
從歷史上看,江河湖海水網、塘浦圩田交織孕育形成了江南水鄉最經典的人居環境和水鄉聚落體系。示范區內的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嘉興市嘉善縣,都是中國江南水鄉最為經典的代表地區。從古至今圍繞江河湖海的水利水運工程建設和圩田體系的農業灌溉系統建設,穿經插緯,構建了以太湖為底色,以大運河、長江等為經線,以太浦河、吳淞江、黃浦江等為緯線,大大小小湖泊鑲嵌其間的江南水鄉地質風貌,形成了自唐代以來“五里七里一縱浦,七里十里一橫塘”的塘浦圩田體系,“吳江十八港、震澤七十二港”的溇港圩田體系,以及沿江地區治沙為田的圩田體系。
同時,河道的開鑿與水利設施的建設,不斷催生沿線的村鎮聚落發展,依水而生、夾河而建,促進了江南水鄉人居環境和聚落體系格局的定型。歷代江南人以水為田、以水為道、以水為景、以水為美,城市、集鎮、村舍依河而建,形成了“江南利于舟”“人家盡枕河”的江南水鄉風貌。源遠流長、物阜民豐是江南水鄉最繁華的文化圖景。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千年流傳的文脈以及物阜民豐的生活環境催生了精巧絕倫的手工技藝、曲韻婉轉的曲藝藝術、熱情奔放的傳統民歌以及讓人唇齒留香的四季美食,將西方哲人對“詩意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此次兩省一市協同立法是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探索樣板。未來,示范區內江南水鄉文化品牌的打造要做到四個“協同”。一是協同研究江南水鄉文化資源與文脈傳承模式。注重文獻的整理是文化研究的起步。要打造“江南水鄉文化”品牌,文脈整理工作必不可少。關于江南水鄉的研究成果,兩省一市乃至全國都有很多,但翻看諸多著作,大多立足本地區、本區域展開。建議借鑒此次協同立法的經驗,由示范區宣傳部、社科聯牽頭,組建多地專家團隊,聯合推進江南水鄉文化的調研與實地走訪,開展文化挖掘整理工作,深入研究闡釋江南水鄉文化的自然肌理、文脈源頭、演變發展、要素體系,以及江南水鄉各自的顯著特質和水鄉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倫理以及民風民俗等,為“江南水鄉文化”品牌打造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
二是協同構建江南水鄉文化的宣傳網絡和解說體系。文化的傳播,靠的是久久為功、持續不斷的宣傳輸出與浸潤。“江南水鄉文化品牌”的打造,要協同構建解說體系,做好宣傳普及工作。建議和文脈整理一樣,組織編纂“江南水鄉文化”普及讀本,并利用長三角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的機遇,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將讀本列入地方中小學鄉土教材,利用青少年學習閱讀的過程帶動成人家長的閱讀和了解。可以通過三地的教育部門、文化宣傳部門同期推出以“江南水鄉”為主題的少兒知識競賽、繪畫、作文、講故事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賽事。同時,還要積極發揮村鎮社區和大隊在文化建設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在水鄉居民群眾中開展各類如廣場舞、水鄉服飾秀等與江南水鄉文化息息相關的群文活動,讓水鄉居民居有所樂,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文化認同。
三是協同推進“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工作。由蘇州牽頭的“江南水鄉古鎮”申遺項目在很早以前就進入了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前,聯合申遺的江南水鄉古鎮成員包括蘇州周莊、甪直、同里、沙溪、錦溪、震澤、黎里,無錫惠山,嘉興烏鎮、西塘,上海浦東新區新場11個古鎮,成為申遺古鎮中的典型例證;蘇州千燈、鳳凰,湖州南潯、新市4個古鎮作為申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構成江南水鄉古鎮的完整框架。此次協同立法為江南水鄉古鎮的申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未來,更應從提煉江南水鄉古鎮的突出普遍價值,著力推進古鎮保護專項立法,協同開發文化遺產保護的動態監測系統方面入手,來推動申遺工作早日成功,從而彰顯“江南水鄉文化”品牌價值。
四是文旅融合協同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江南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概念,更是無數崇尚“溫婉精致生活”的人們心中的一種情結。江南文化以水鄉為底蘊,在物態和精神兩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氣質,更是擁有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江蘇又是十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因此,示范區內可通過當地的文廣旅局整合地緣相近的水鄉古鎮資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建設一批具有江南水鄉文化特色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開發一批“江南水鄉一日、兩日及多日游”的特色旅游項目和研學、康養游路線,讓游客可以在“一路下江南,到處是錦繡”的水鄉文化熏陶中感受江南水鄉文化品牌的魅力。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00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