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溫度紀」原創內容
正在向我大步走來的人叫徐其勇。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身高大約1米65,熱情地歡迎我到他的農場做客。
這是一個專門養殖烏骨雞的農場,占地1000畝,相當于93個足球場,位于貴州赤水市天臺鎮天臺山的竹山林海之中。2024年2月末,龍年春節剛結束,我和一行人專門從遵義市區開了三個小時的車到這里。
來之前,我與他有過簡單聯系。他原本在媒體行業從業20多年,資深媒體人,擁有不菲的年薪。如今,他卻到貴州的深山里養雞,給雞放音樂聽,用AI技術提升雞的出欄率。在無數個普通的日子里,他面對著一堆焦頭爛額的事情,燃燒精力與光陰。
徐其勇在竹林間的養雞場中巡視,舉起一只大公雞 受訪者供圖
我曾在短視頻中見過他,視頻中的他,身體肥胖,有中年男人發福的跡象。但眼前的他,身材勻稱,發型干練爽朗,言語舉止間無不呈現著一個現代儒式商人的沉穩與開放。
他邀請我們去他辦公區的廚房吃飯,長條餐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徐其勇說,烏骨雞的湯特別好喝,但我們來得急,廚師上午忙著喂雞,這一頓飯,只好用農場的烏骨雞炒了兩盤菜。我已經落座了,一點也不客氣,拿起筷子夾雞塊吃,桌上的炒雞超級美味,越嚼越有糯香味。
對于一個專門養雞的農場來說,雞,就是唯一且最重要的產品。但徐其勇也說,第二重要的產品是雞蛋,桌上的雞蛋湯,就是烏骨雞當天上午下的蛋。其他菜,要么是他們自己在園子里種的,要么是工人從家里拿過來的土特產,十分原生態。
貴州遵義地區盛產醬香型白酒,飯前,徐其勇突然拿出一瓶遵義當地產的白酒準備倒上,被我們婉拒了。于是,我們一邊享用美味的飯菜,一邊談論桌上食材的來源,逐漸了解了徐其勇獨自一人從重慶市到貴州赤水創業,并與騰訊云、深圳大學“騰班”一起研究數字化養殖烏骨雞系統的奇妙經歷。
歡迎點擊視頻觀看、轉發徐其勇的故事。
01
“雞王”兄弟在赤水
徐其勇給養殖基地取名“老徐的農場”。一進門,便是開闊的水泥地,辦公樓整潔寬敞,門前是可耕作的菜園子,過道上有禪道插花、盆景和手辦,門前可以擺上一張桌子,曬上一個下午的太陽,舒坦地度日子。整棟樓的裝修風格,都反應著這座農場主,作為中式城市中產的個人喜好與美學取向。
徐其勇是在2023年3月,從重慶市區開車到貴州赤水的。抵達之前,他已經確定放棄原先在短視頻平臺梨視頻的工作,準備創業。他父親得知消息,和他大吵一架,完全不顧家人反對,因為,他為創業項目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
流通在超市的許多雞都是兩三個月就出欄的商品雞,養殖周期短,雞的體量大,能滿足市場中消費者的大眾需求。對于徐其勇而言,他從沒專業養殖過雞,沒有養殖技術、銷售渠道和資金投入,“這個(養殖普通商品雞)動不動就是幾千萬,我怎么可能做這么大呢?”
他把目光放在小眾特產雞身上。由于家住在重慶市區,他著眼重慶周邊的秀山縣土雞和城口縣山地雞,希望能在附近找到合適的肉雞品種。遺憾的是,兩地距離重慶市均超400公里,開車得4小時以上才能到達,他放棄了兩地。
無意中,他發現赤水市有一種烏骨雞,擁有300多年養殖歷史,含有18種氨基酸,富含人體所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礦物質和黑色素,味道鮮美。2016年,農業農村部還將赤水烏骨雞列入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
“他們還建了烏骨雞博物館,我覺得這只雞有思想文化,也有歷史沉淀。”徐其勇說,“從距離上看,我從重慶開車到赤水也就兩個小時,很近。”
創業不能光靠個人興趣,特別是在鄉村創業,還要考慮政府層面的產業策略,而他從政府公開的政策文件中,獲得了最終下定決心的來源。
徐其勇近照 受訪者供圖
“我查看了當地政府的文件,從‘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以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從省里到市里,都提到了發展林下經濟。”他強調,貴州還搞“黔貨出山”和“羽出黔山”,在政策上為貴州土特產提供便利。
調研結束之后,他綜合所有市面信息,并結合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經歷,決定選擇養殖赤水烏骨雞。
他主動聯系赤水市鄉村振興局,“我的力量有限,半路出家,必須依靠更多群眾才能把這件事做成,也就是‘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局里面對此很重視,向徐其勇推薦了天臺山上一塊1000畝的天然竹林,擁有基礎的環山公路、水泥建筑。
但徐其勇第一次進山看到的場景,整個人都傻了。“我對當時的總結是:無水、無電、無氣、無網絡。這里一片荒蕪,垃圾多、野狗多、黃鼠狼多、毒蛇多、蚊子多。”
后來,徐其勇才知道,這片林地遺留下來的建筑,是2019年至2020年,上海援建貴州省遵義時建設的養殖場,援建時間結束,原先駐扎在這里的公司,也撤走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改造,改變傳統養殖場臟亂差的印象。媒體職業經驗在此發揮作用,他直接去建材市場逛了一圈,迅速鎖定一個賣涂料的老板,通過這位老板,聯絡到電工、水工等等工人,二十多個人被他帶上山,開始實施為期小半年的工程。
徐其勇開著一輛黑色小轎車拉來了水泥、砂石、工人和伙食。他們整理出幾個雞舍出來,開始養雞,房子、花園、辦公室、菜地等都是相繼改造出來的。他們把建筑刷成白色,“看起來就很清爽,而不是暗沉沉的”。他們在建筑周圍,做了防滲水的護堤,因為山里的夏天,雨水充沛,山坡陡斜,流水容易沖擊建筑的基底。
小半年之后,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的建筑群在赤水天臺山的竹海里拔地而起。他還招聘了九個工人,與他組成一個十人團隊。2023年,農場及合作社村民有超10萬多只烏骨雞出欄,并向市場銷售。這比預計中的出欄率高出30%。
徐其勇的農場的烏骨雞產的蛋 受訪者供圖
與其說,徐其勇到赤水養殖烏骨雞是他的商業野心與名利追求,倒不如說,這是一個中年男子在窘迫的現實生活中尋找自我的價值與意義。
因為,了解他的人告訴我,徐其勇在媒體職場中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他曾經在東方早報、澎湃新聞、梨視頻等“滬系”媒體主導過影響社會的重要報道,對待下屬和同事都非常仁慈,而這種仁慈卻發揮了極大的鼓舞與驅動作用,讓其他人愿意聽命于他。
他的前上司、東方早報、澎湃新聞、梨視頻的創始人邱兵曾三次到赤水大山里看望徐其勇,并為其撰寫了一篇名叫《》的文章,表達了自己對徐其勇的認可與贊許。
縱觀赤水烏骨雞養殖歷史,曾經出現過許多公司來主導過養殖這件事,但從沒有誰像徐其勇一樣,把這件事做得這么風生水起,備受矚目。我借用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進行分析,是兩個變量讓赤水烏骨雞養殖業產生了如此大的創新式變革。
第一個是徐其勇本人。他是創新的主體。熊彼特把他這種人稱為“企業家”。第二個是技術,源自騰訊云和深圳大學。他們共同在供給端進行創新,逐步改變赤水烏骨雞在市場中的認知。
徐其勇說,“老徐的農場”是一個養殖基地,也是一個試驗場,他與騰訊云、深圳大學正在經歷一次難得的技術對生產的大改造。
02
大學生把AI技術帶進養雞場
是徐其勇首先對騰訊云和深圳大學感興趣的。2022年11月底,他在社交媒體看到一條短視頻,2022年,16名深圳大學“騰班”學生用100多天,為廣東汕頭特色鵝種獅頭鵝打造了一款AI養鵝小程序,用“鵝體識別”等技術識別病鵝,讓鵝群整體存活率有了大大提升。
事發偶然,徐其勇并沒有找到騰訊云方面進行溝通,他們不一定看得上他的小項目。但他確定,如果把這項技術用在養殖烏骨雞上,一定能解決傳統養殖上的許多問題。
有趣的是,2023年3月,徐其勇的前同事轉來一條相同的新聞信息,對方說:“你在養雞,如果用上這個技術多好啊?”前同事為徐其勇搭上騰訊云方面的線。
聯系上了,“但我心里很沒底,因為,他們在產值、養殖規模、農戶參與數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門檻,我不一定符合他們的標準。”徐其勇告訴我。
可是,令徐其勇驚訝的事情再次發生。
就在他們取得聯系后的第三天,深圳大學、騰訊云派出了一個三人工作小組,專門從廣東深圳趕到貴州赤水進行摸底調研。了解此次行程的一位知情者告訴我,三人工作小組到了赤水,立即展開工作,對養殖場的規劃、功能設計、人力投入、開發目標、執行周期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構思,足見工作效率十分高效。
機會總是在相互尋找中出現,“鵝體識別”項目完成后,全國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養殖戶找到騰訊云和深圳大學“騰班”。
“我們當時在挑選合適的項目,在下一階段操作,我們不希望新的項目只是對上一個項目的簡單復制,希望有創新點在,并且能對產業、社會產生更大的正向價值和收益,讓學生在新的項目中得到磨礪、鍛煉和成長。”參與過該項目的一位人士說。
赤水烏骨雞的養殖項目是“騰班”沒有接觸過的,而且赤水烏骨雞具有一定的養殖歷史,在當地有不錯的知名度,極為重要的一點是,作為負責人的徐其勇有很強烈的數字化養殖需求,對養殖場的數字化工作非常支持。
三人工作組回到深圳后,便啟動項目。2023年4月,深圳大學“騰班”2020級學生王翊灃,帶領著小自己一屆的粘天、陳思睿等2021級“騰班”學生,研究林下AI養雞。
2023年暑假,他們到貴州赤水的養殖基地進行現場調研和分析需求。白天,奔忙于雞舍和辦公樓,晚上,睡在農場的宿舍里。“理工學生的一種習慣,他們經常工作寫代碼到夜里兩三點鐘,特別辛苦。”徐其勇說,他們要抵御的不僅是困意,還有蚊蟲。
學生們在農場的辦公室辦工 受訪者供圖
他們把電腦、攝像機、電視屏幕都搬到大山深處,專注前端和后端的系統開發。當時,沒有部署好互聯網絡,基地信號非常差,調研組一不小心就會同外界“斷聯”,給開展工作的學生們帶去不少煩惱。后來,徐其勇專門在養殖場安置了一座簡易信號塔,但效果仍不理想。如遇下雨天,基本沒信號。
最初,項目組的經驗主要來自“鵝體識別”項目,他們把視覺追蹤放在第一步,想要通過攝像監控設備對烏骨雞進行定位和追蹤,及時發現“呆雞”和“木雞”,降低疫病傳播。同時,“異物報警”功能能有效識別野狗、黃鼠狼等入侵者,讓養殖場運營人員知曉危險物的存在。此外,溫度、雨量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能有效監控雞舍的環境。
但是,養殖場位于赤水竹海之中,山高林密,烏骨雞都是散養在林間的,單純靠攝像機監控識別技術進行檢測和追蹤并不夠準確,有不少烏骨雞檢測不到,哪怕一片竹葉的遮擋都會讓數據產生巨大誤差。
此時,學生們想到了“救兵”——深圳大學的專業老師和騰訊云工程師,他們反復討論,針對細節問題一遍又一遍地討論,最終得出的解決方案是,給烏骨雞設計一款腳環,套在雞的腳上,通過定位系統,知曉雞的行蹤。
不過,腳環并不好做,從設計來看,要考慮的因素就有很多。比如,腳環的軟硬程度,材質是否防水、單環還是雙環、松緊程度是多少、綁久了雞是否會互啄、材料是否足夠結實……他們通過市場調研和查閱論文資料后,經過“騰班”久居師門的老師指導,終于設計出一款可定位、可朔源、能計步數的腳環。
獲取數據的來源方式解決了,他們接下來要跨越的另一個難關是數據處理和數據呈現的高山。
這時,該騰訊云工程師出場了,工程師就像是混跡江湖多年的俠客一樣,開始告訴學生們如何搭建一套完整的智慧養殖系統。學生們把目光放在“小程序+APP+智能大屏”的組合策略上,大屏幕猶如整個系統的“大腦”,對數據進行儲存和處理,并實時呈現養殖場的數據動態。
曾有野狗跑到雞舍咬死過不少雞,造成不小的損失,由于農場寬闊,徐其勇和僅有的幾名員工也照顧不過來。現在,如果有野狗再闖進雞舍,“大腦”會發出刺耳的聲音,提醒徐其勇:有異物入侵,雞舍危險。而他,迅速提起家伙跑到雞舍,保護雞群。
小程序的內容非常豐富。養殖場運營人員可以進行日常運維,也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和圖文資訊對整個農場的IP進行運營,讓徐其勇圍繞IP進行品牌化打造。而用戶也可以通過農場的小程序獲取農場的實時資訊,完成電商消費、粉絲管理等環節的動作。
2023年冬天,農場的雞剛好出欄,徐其勇思來想去,抓了上千只雞屠宰后,寄到深圳大學,請全校師生喝了一碗暖和的貴州赤水烏骨雞湯。
項目組從開始接洽到智慧養殖系統完成,整整經歷了8個月,關關難過關關過,25萬只烏骨雞的數據被放置到系統內,10萬張“雞體”照片,最終變成了全球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
廚師在后廚 處理烏骨雞,準備用來燉湯 受訪者供圖
03
一浪有一浪的力量
我們如今看到在貴州赤水落地的全球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是果,而因緣,要追溯到1989年的深圳。
彼時,多位騰訊創始人通過高考成為深圳大學的學生;他們與深圳大學結緣后的第30年,也就是2018年,騰訊云與深圳大學開設人工智能特色實驗班,也就是“騰班”。
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2015年左右,深圳大學與騰訊合作,逐步解決校園內6萬人的數字化生存問題。建立信任之后,“騰班”的建立才呈順水推舟之勢演進。
這成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校企合辦本科班,扮演起我國產教融合道路上“吃螃蟹”的人。2019年9月,深圳大學從即將升入大二的一批學生中選拔主動報名的學生進入“騰班”,通過面試考核拿到最終offer,數百人面試,最終只招收30名,比例約為10:1,可見競爭有多激烈。
2020年,“騰班”獲教育部批準,得以高考獨立招生,連續兩年錄取分數線高居深圳大學全校理工科類第一。2021年底,“騰班”所在的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入選教育部、工信部公布的首批50所現代產業學院名單。
聽起來很風光,但是,學起來非常痛苦,學生們常常把“騰班”戲稱為“疼班”。
一位熟悉“騰班”的人士告訴我,“騰班”為大二年級開設《機器學習導論》課程,目的在于瞄準技術前沿,要求之一是閱讀50篇英文論文,閱讀完論文之后,還要寫總結報告。
陳梓健是“騰班”2018級畢業生,2019年進入“騰班”后,從大二上學期開始,許多個夜晚都要為了學業奮戰到午夜時分。他們要陪著教學老師一起探索新的課程,沉淀新的教學內容,把自己作為方法,開拓全球視野,確立更高的教學目標。這極為考研教師的創造精神和學生的學習耐心。
當他們在人工智能導論、自然語言處理、腦與認知科學,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課程上構建起基礎的AI認知后,也對實踐進行考核。“騰班”設置的12個畢業要求中,11個畢業要求均與實際問題密切相關,要讓學生們把解決方案、設計方案,等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果拿出來。而占據工程知識席位的理論要求,僅僅一個。
這也不難理解,在貴州赤水幫助徐其勇開發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的主力軍是“騰班”學生了。包括“鵝體識別”項目,也是“騰班”學生基于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而誕生的產物。
據了解,騰訊云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武林宗師門派,直接讓學生們練習行走江湖的獨門秘訣。
學生們可以與騰訊云工程師和產品經理溝通困惑,也能使用騰訊提供的云服務器、GPU、小程序開發課程、實驗室環境等軟硬件產品,甚至,與騰訊云的工作人員走入田間地頭,看到最具象的數字化樣本。
相比于單純的理論灌輸,讓他們直接走入到田間地頭、茅棚雞舍去看,去寫代碼,更加具有“產教融合”的價值和意義。除了術業有專攻,用腳去丈量祖國的每一寸土地,與具體的人打交道,也能讓他們有更鮮活的學習榜樣。
某種程度上看,“騰班”是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矛盾之下產生的一個解決方案,而校企協同育人成為時下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核心議題。
近年來,教育部增設碳儲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等71個工科本科專業,同工信部、工程院等國家和相關部門,布局建設28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11個一流網絡安全學院、50個現代產業學院等專業特色學院。
宏觀戰略布局已經成型,具體操作的任務需要實體組織進行承接。教育部支持1100多所本科高校,與近800家企業合作立項了3.7萬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讓很多學校、公司、社會組織參與到這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中來。
現在正是產教融合階段的探索時期,企業將工廠辦到學校里,學校將課堂開設在工廠中,將會是一股難以阻擋的勢頭。當我們還沉浸在討論“騰班”方法論時,眺望前方,這一切才剛開始。
回過頭去看,徐其勇怎么也沒想到,當自己人到中年之后,會被一股巨大的結構性力量推著往前走,就像當初在媒體行業從事社會調查報道一樣,一浪有一浪的力量。
撰寫 I 石燦
*文章版權歸「溫度紀」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